杜佳繁
(綿陽市中心醫院疼痛科,四川綿陽 621000)
臨床研究提示,帶狀皰疹會累及患者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通常是指皮損愈合后持續1個月及以上的疼痛,具有持續性且疼痛性質多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針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常規治療方法主要采用藥物干預,能實現一定的臨床效果,但起效較慢,且效果差,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2]。基于此,臨床中提出了使用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驗證。脈沖射頻(PRF)是一種創傷小、具有選擇性的靶向技術,因而近年來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不同研究報道的療效、緩解情況及并發癥等有所不同。本次研究針對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中的臨床效果作出集中分析,并選擇114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7.28±5.24)歲;病程5~15個月,平均病程(10.25±5.36)個月;體質量51~75 kg,平均體質量(66.56±12.31)kg。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57.65±5.17)歲;病程5~17個月,平均病程(11.05±6.16)個月;體質量50~74 kg,平均體質量(64.47±11.88)kg。組間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本研究經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次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斷標準[3]的患者,表現為胸背部針扎樣、刀割樣、燒灼樣疼痛;②病程長于1個月的患者;③術前視覺模擬評分(VAS)≥6分,并影響睡眠;④能積極配合治療及隨訪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惡液質;②凝血功能障礙;③無法進行生活治療評分和VAS 評分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干預的方法,具體使用國產普瑞巴林膠囊(重慶賽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73,規格:75 mg)進行干預。口服方式給藥,75 mg/次,2次/d。持續治療30 d。觀察組采用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進行干預,在手術過程中,使用CT引導下穿刺,穿刺至相應椎間孔背根神經節處,對患者感覺刺激0.3 V誘發出支配區域的麻木感(異感),1.0V 50Hz電流刺激,無運動神經神經刺激征。每個節段給予20 Hz、1.5 V、44 ℃、300 s行脈沖射頻治療。脈沖射頻結束后,予以2 mL(配比:1%利多卡因5 mL+5 mg地塞米松+甲鈷胺1 mg)鎮痛液行神經阻滯。治療周期為30 d。進行1~2次背根神經節射頻脈沖治療,如需2次背根神經節射頻脈沖治療患者,治療間隔15 d。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患者的疼痛評分情況。量表選擇VAS[4]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分,量表滿分為10分。得分越低疼痛情況越輕。②統計患者睡眠質量情況。量表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量表(PSQI)[5],量表滿分為20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好。③統計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情況。依據《皮膚性病學》[6]中臨床效果評估方法衡量本次研究的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標準:水泡完全消除,神經疼痛完全恢復正常;發熱、頭痛情況完全消失。好轉標準:水泡基本消除,神經疼痛基本恢復正常;發熱、頭痛情況基本消失;無效:水泡依然存在,神經系統疼痛嚴重。痊愈與好轉均屬于有效范疇,臨床總有效率的計算方法為: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具體包括:電極輕度移位、局部感染及無現象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的計算方法為:[(電極輕度移位例數+局部感染例數+無現象出血例數)/總例數]×100%。⑤統計患者不良反應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眩暈、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計數資料以[例(%)]形式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月及術后12個月兩組的疼痛評分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與術后12個月疼痛評分進入到正常范疇內。術后各個時間點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分, )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57 7.51±0.34 4.21±0.33* 3.27±0.27* 0.41±0.17* 0.55±0.21*對照組 57 7.45±0.27 5.42±0.47* 4.37±0.27* 3.77±0.27* 2.47±0.27*t值 1.043 -15.907 -21.750 -79.507 -42.379 P值 0.299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PSQ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月及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睡眠指數評分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與術后12個月的評分進入到正常范疇內。術后各個時間點觀察組患者的睡眠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評分比較(分, )

表2 兩組PSQI評分比較(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量表。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57 8.78±0.41 14.86±0.47* 15.37±0.51* 16.27±0.47* 17.24±0.77*對照組 57 8.88±0.47 10.77±0.58* 11.27±0.37* 13.42±0.44* 13.25±0.52*t值 -1.210 41.363 49.128 33.421 32.421 P值 0.229 0.001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僅1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僅1例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眩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對照組患者中出現眩暈1例和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5%。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臨床病理學研究提示,帶狀皰疹會累及患者的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病期間瞬間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不僅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且由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屬于慢性疾病,會伴有較為嚴重的疼痛情況[7]。而部分機體能力較弱的患者還會因疼痛而影響睡眠。針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常規治療方法主要采用藥物干預。藥物治療能實現一定的臨床效果,但由于起效較慢,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較大。且在治療過程中藥物會對機體造成一定損傷,因而并發癥情況較為嚴重[7]。基于此,在醫療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臨床中提出了使用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進行治療的方法,通過電刺激直接作用于患者神經細胞,在干預臨床癥狀的同時,也促進實現相應的治療效果。臨床驗證結果提示: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患者不同病程時的疼痛情況與睡眠質量情況均實現了較好的改善,同時并發癥也較少[8]。
本次研究針對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中的臨床效果作出集中分析,研究結果提示: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月及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觀察組術后6個月與術后12個月疼痛評分進入到正常范疇內。術后各個時間點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突出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在控制患者疼痛方面的優勢,因為其直接作用于患者神經系統,所以患者疼痛控制情況較好。而在30d的治療內,神經系統習慣并記憶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的效果,因而術后的疼痛控制情況也較好[9]。而從睡眠質量角度分析,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月及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的睡眠指數評分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與術后12個月的評分進入到正常范疇內。術后各個時間點觀察組患者的睡眠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突出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的優勢,即因為充分改善了疼痛情況,因而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較好[10]。同時本次研究也分析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充分提示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的臨床效果。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是因為充分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在脊神經根處植入電極片,直接作用于機體,且充分控制刺激[11]。最后,本次研究還分析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的臨床安全性情況,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突出了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優勢:由于使用物理治療的方法,有效控制了藥物的用量,所以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12]。另外,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根神經節射頻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確切,有較好的安全性,可作為當前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常規療法。
綜上所述,背根神經節射頻治療用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治療中能實現較好的臨床效果。患者疼痛情況改善效果較好,睡眠治療改善情況較好,且并發癥較少。建議在臨床治療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