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挺,巢華軍,謝 江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口腔科,江蘇常州 213017)
牙列缺失為臨床常見口腔疾病,會引起咬合不正、咬合痛等情況[1-2]。牙列缺失不僅會損傷牙周組織、牙齦及牙髓,破壞牙列的統一性,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語言功能及牙齒美觀度,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3-4]。口腔種植修復是治療牙列缺失常用方法,可獲得與天然牙結構、功能等相似的修復效果。但既往的常規修復法會引起牙周疼痛、出血等并發癥,無法滿足臨床所需。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口腔數字化修復技術已慢慢走近大眾視野,其運用多項數字化技術共同完成牙體修復的設計與制作[5]。但臨床關于口腔數字化技術在牙列缺失口腔種植修復中的研究報道較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收治的94例牙列缺失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口腔數字化技術在此類患者中的具體影響。具體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收治的94例牙列缺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24~57歲,平均年齡(41.69±2.37)歲;缺損部位:28例前牙,19例后牙;體質量指數(BMI)19~27kg/m2,平均BMI(23.83±1.15)kg/m2。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41.75±2.42)歲;缺損部位:29例前牙,18例后牙;BMI 20~28kg/m2,平均BMI(23.80±1.17)kg/m2。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牙列缺失相關診斷標準[6]且經X線確診為牙列缺失,伴有牙齒敏感、咬合不正等癥狀;②患者病歷有關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對本方案所用的修復技術存在禁忌證者;②存在神經疾病者;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與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存在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⑤存在惡性腫瘤者;⑥存在全身性感染者;⑦合并嚴重的臟器功能不全者;⑧存在酒精、藥物依賴史者;⑨存在血液疾病者。
1.2 修復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行常規修復法:首先由專業醫師對患者自身的牙體情況予以評估,內容包含缺損牙齒數目、位置等,按患者的描述,進一步確定其是否存有牙體、牙周、牙髓病;之后按不同患者情況與個人意愿制定出具體的修復措施,治療手段有活動性、固定義齒修復等;根據患者牙體制備出對應的印模,將制作成功的義齒為患者進行試戴,試戴期間醫師需傾聽患者訴求,積極調解義齒位置,確定好位置為其正確佩戴。對觀察組患者則行口腔數字化技術修復:首先運用計算機對患者牙體掃描,以此按不同患者牙體情況設計產品,標明臨界線與邊緣線,經系統運算生成精準的修復體形態,按患者自身喜好,由專業醫師予以調節與修改,獲取最終三維數據圖,并運用數字化材料技術將其轉換為實體;之后以增量式與削減式加工技術對首次獲取得的修復體予以進一步調節;施以修復術前,需對患者殘存壓根分次拔除,以漱口水清理口腔,消毒患者口腔與以口腔為中心半徑10 cm的皮膚,鋪巾,以4%阿替卡因(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881,規格:1.7 mL∶鹽酸阿替卡因68 mg,腎上腺素17μg)行局部麻醉;之后以引導板定位植入點,采用環形刀剖開患者骨面-黏骨膜時形成孔洞,測定黏骨膜厚度,并確保牙槽骨視野顯現充分;運用先鋒鉆進行植入點的鉆孔,之后以擴孔鉆進行分級鉆孔,預備種植窩;把修復體植入種植窩,植入扭矩為35 N·cm,行無張力縫合術。術后予以抗感染處理,再次指導患者漱口。兩組均隨訪觀察到修復后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于修復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療效的評估。顯效:患者咀嚼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牙齒咬合無異常;有效:咀嚼功能改善明顯,咀嚼較硬或刺激性較強食物時出現輕微不適;無效:咀嚼功能與牙齒咬合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修復效果。于修復后3個月觀察兩組的口腔修復黏合強度與美觀程度,其中美觀程度包含修復體色澤與形體,各項評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則修復效果越好。③咀嚼功能。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分別檢測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其中咬合力以咬合力測定儀(東莞市智取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型號:ZQ-009)檢測,咀嚼效率以稱重法檢測,數值越高,則患者的咬合力與咀嚼效率越好。④口腔功能恢復情況。于修復后3個月采用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自制量表對患者牙功能、咀嚼功能、語言功能予以評估,量表總分150分,分為差、良與優。差:0~69分;良:70~139分;優:140~150分。恢復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⑤就醫滿意度。采用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自制量表進行評估,量表共計100分,分為滿意、一般滿意與不滿意。滿意:≥76分,一般滿意:45-75歲,不滿意:≤44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⑥并發癥。隨訪3個月內,記錄牙周出血、牙周疼痛、牙齒松動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達,行t檢驗計算統計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82.9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口腔修復黏合強度、修復體色澤、修復體形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對比(分, )

表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對比(分, )
組別 例數 口腔修復黏合強度 修復體色澤 修復體形體觀察組 47 90.74±3.25 90.49±3.18 91.59±3.34對照組 47 83.69±2.37 84.31±2.46 82.94±2.37 χ2值 12.016 10.538 14.480 P值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對比( )

表3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對比( )
注:與治療前同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咬合力(1bs) 咀嚼效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85.86±3.58 130.58±6.79a 53.36±2.94 88.92±4.12a對照組 47 85.75±3.49 123.64±5.38a 53.29±2.81 83.51±3.25a t值 0.151 5.492 0.118 7.068 P值 0.880 0.000 0.906 0.000
2.4 兩組患者口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牙功能、咀嚼功能、語言功能恢復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口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例(%)]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2.6 兩組患者就醫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就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就醫滿意度對比[例(%)]
牙列缺失在臨床發生率較高,會影響患者發音與咀嚼功能,造成美觀度受損,進而易產生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7-8]。造成牙列缺失的原因較多,如不良飲食習慣、交通事故等,且近年該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應施及時有效的治療[9-10]。
臨床治療牙列缺失的主要目的為恢復口腔功能,而口腔種植修復為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可通過為患者制作固定義齒,達到恢復口腔功能功效。然而,常規修復法所用材料與牙體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修復體色澤欠佳,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更為理想安全的修復技術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口腔修復黏合強度、修復體色澤、修復體形體評分、咬合力、咀嚼效率與牙功能恢復率、咀嚼功能恢復率、語言功能恢復率及就醫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提示口腔數字化修復技術在牙列缺失患者的口腔種植修復中效果確切,可增強修復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快患者口腔功能恢復,提高就醫滿意度。分析具體原因在于,口腔數字化技術程序貫穿整個治療過程,通過3D打印技術,并由電腦制作,借助數字化激光掃描儀可對治療牙體實現數字趨向,以此獲得更為精確的數據,并形成3D效果離體牙,進而獲得精美、合格的牙齒[11-12]。同時,該技術可針對不同材料予以對應的處理,樹脂、金屬等均可被精美制造,且樣式多樣化,可按患者自身喜好及時調節形態與顏色,更貼合于患者自身牙齒整體形態,從而獲得更好的修復效果[13-14]。前期影像學診斷還能夠使得醫生對患者口腔結構進行準確的判斷,運用不同鉆刀進行逐層打孔,使修復體在患者口腔內的黏合強度更為穩定,進而改善咀嚼功能與口腔基本功能。口腔數字化修復技術通過計算機數據分析與設計可直觀觀測到修復體,三維立體圖像能夠促使患者與醫生精準監測到修復體形態,并及時給予調整意見,有利于提升患者就醫滿意度[15]。此外,數字化技術在修復體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患者口腔內部的精確解剖情況,可避免在修復時損傷一些重要解剖結構,繼而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提升患者就醫滿意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還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給試驗結果的精準性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后續臨床還需不斷完善試驗設計,繼續擴大樣本量的納入,以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從而進一步證實口腔數字化修復技術在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指導。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中運用數字化技術治療牙列缺失患者療效確切,可獲得良好的修復效果,并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改善患者咀嚼功能,促進口腔基本功能恢復,安全可靠,進而獲得更高的就醫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