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博士畢業后,劉秉儒放棄了一些發達地區科研機構的邀請,選擇到寧夏工作。適逢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考察寧夏,給予寧夏防沙治沙工作高度肯定和鼓勵,劉秉儒深受鼓舞,決心利用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扎根寧夏,將生態保護作為畢生的事業。
劉秉儒接受的首個任務是閩寧鎮生態與生計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經過在基層長期蹲點調研,他提出土地退化防治驅動多產業循環發展模式,并推廣雙孢菇栽培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為昔日“干沙灘”變為今日“金沙灘”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7年,劉秉儒被選派為寧夏科技特派員,來到地處六盤山區最南端、交通不便的涇源縣新民鄉,開展新牧草品種引進與栽培技術示范工作,他開展優質牧草栽培與肉牛養殖技術培訓、創建“龍頭企業+草畜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與科技扶貧模式。因為綜合效益顯著,他被評選為“寧夏優秀科技扶貧指導員”。涇源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后,劉秉儒又被委派至隆德縣,繼續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基礎是生態監測,劉秉儒主動承擔了賀蘭山、黃河濕地、吳忠農田防護林國家生態觀測站創建任務,為野外選址、樣地設立與生態數據采集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累計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匯交了120多萬條生態監測數據。作為寧夏生態定位觀測站建設奠基人之一,他是寧夏唯一同時開展森林、濕地、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專家,為寧夏生態觀測站創建、人才培養和生態監測技術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為了定量監測生態修復不同階段生態環境協同演變過程及機理,以及人工灌木林的碳匯功能及其對碳中和貢獻,劉秉儒聯合王有德團隊骨干王興東等人,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灌木林生態監測研究站(寧夏靈武白芨灘生態修復與灌木林碳中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也因此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中心確定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白芨灘監測站”“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灌木林碳中和全口徑監測寧夏黃河沿岸分中心”。通過構建面向碳中和的灌木林生態修復核心理論體系,填補西北地區灌木林生態修復的碳中和研究領域空白,為國家“雙碳”目標拓展了新領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賀蘭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賀蘭山生態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劉秉儒心懷家國情懷,主動請戰開展賀蘭山生態修復,不畏艱苦環境,頂著炎炎烈日,研發不同環境生態修復新技術8項、篩選出適生鄉土植物6種、技術示范推廣2000多畝。
2018年年初,作為寧夏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賀蘭山保護區采煤跡地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在立項到結題的3年時間里,除了下山提取種子、植被毯、生態棒以及相關治理材料外,劉秉儒幾乎“釘”在了山上。每天,劉秉儒和同事們清晨7點出發,鉆進試驗現場一干就是十二三個小時,天不黑不回宿舍。
“紅梁高臺”是座山石和煤渣石混合堆砌的巨型臺梁,最高處近70米、坡度超過60度,而且處于大風口的位置,若想讓植物在如此陡峭的斜坡安家落戶,唯有覆蓋植被毯。劉秉儒和同事們腰系繩索,邊鋪展、邊用U型卡像縫被子一般對植被毯進行固定,作業現場沒有博士、大學教授,只有辛勤付出的勞動者。
經過1年多的艱苦努力,劉秉儒帶領團隊初步選擇出20種適宜在此生長的鄉土植物物種。奇跡出現了,煤矸石、礦渣山縫隙長出了綠色植物,試驗區域里的植物成活率在30%~60%,個別區域植物成活率超過了60%。那天,從來不獨自喝酒的劉秉儒破例在家喝了幾杯。

一次播綠,年年見綠,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植被由以前寸草不生到蓋度25%~30%,即使2021年遭遇極度干旱天氣,植被依然正常生長。在劉秉儒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下,昔日光禿禿的賀蘭山,逐漸變得綠意盎然生氣勃勃,這也讓他成為當地百姓眼中的能耐人、“魔術師”。
他的技術成果受到《科技日報》、《寧夏日報》、新華網等媒體的關注,自然資源部、區內外領導專家參觀考察后給予極大肯定。
作為北方民族大學特崗教授、碩士生導師,寧夏賀蘭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技術站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科普教育專委會委員……劉秉儒一肩挑多職。

他是寧夏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始終發揮“頭雁效應”,在國內率先發起成立中國生態學會恢復生態專委會,創建了“旱區生態修復與保育科研創新團隊”,帶領更多的青年骨干投入生態保護事業中。既注重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重點3項),更重視應用研究,先后承擔生態保護項目30多項、獲省部級獎項6項、發表論文100多篇、成果登記 8 項、提交政府咨詢報告4篇、出版專著 5部、編制生態規劃10多部,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是寧夏生態學界的一面旗幟。
劉秉儒時刻想著如何促進學科發展,使寧夏生態學科與全國同步,帶動、促進青年人才快速成長。他先后組織舉辦了“科技助力賀蘭山生態修復高峰論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技高峰論壇”等高質量的全國性學術會議,所作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理念的寧夏‘三山生態修復研究”等多個學術報告,網上直播點擊累計12.5萬人次。

劉秉儒全身心投入繁重的生態保護工作,妻子在身后給予默默支持,主動承包了全部家務。人手不夠時,他就讓妻子開車買材料送上山。一次,妻子在送料時,不小心在山坡摔倒腳崴了,想著貼藥膏養幾天傷就會好,劉秉儒便讓同事幫忙把妻子送回家,他則繼續留在山上帶隊工作。沒想到妻子受傷的腳腕一直疼痛難忍。一年后,再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跟腱完全斷裂和足關節嚴重磨損,經過緊急手術,妻子雖然保住了腿腳,卻造成身體殘疾,這成為劉秉儒心中永遠的痛。

在白芨灘創建生態站過程中,設立觀測點、布設儀器需要科學比選點位,劉秉儒就搭起帳篷自帶食品,在各點連續多天蹲點觀測,在三伏天烈日炎炎的沙漠里,為獲取第一手資料,劉秉儒頭頂驕陽不叫苦,汗流浹背不喊累。師生和當地人驚嘆:劉秉儒就是一臺不知疲勞的“永動機”!
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稱為“先鋒物種”,即哪里的生存條件最差,它們就出現在哪里,當環境條件變好時,它們便默默退出,甘愿被其他物種替代。
劉秉儒說,他愿做賀蘭山里的一株“先鋒物種”,讓巍峨的賀蘭山披上更多的綠裝,為賀蘭山生態保護、寧夏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為早日實現“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奉獻智慧與汗水。

(文圖由北方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