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昌
明朝與蒙古的軍事沖突持續近200年,成化、正德、嘉靖時期,軍事沖突升級,迫使明朝政府修筑長城以加強防御,設立了九大軍鎮以御北方邊地,并沿邊駐守大量軍隊屯墾。作為重要軍事防區的西北地區,設有四大軍鎮(甘州鎮、延緩鎮、寧夏鎮、固原鎮);同時,在固原設置軍事中樞機構陜西三邊總督,統一調度和指揮西北軍事防務。
緣于這個軍事背景,明代寧夏的軍事防御、道路交通和物資運輸就顯得尤為重要。寧夏的靈(州)環(縣)通道和清水河通道便承擔著這一重任,兩條通道沿線修筑了多處規模較大的軍事城堡,發揮著驛遞與防御的重要作用。
2021年8月23日,我們根據《嘉靖寧夏新志》《嘉靖慶陽府志》的記載,由銀川出發,對這兩條通道上的城堡作了實地考察。

“北至靈州四十里,城周回三百步”,《嘉靖寧夏新志》這樣記載大沙井驛,大沙井驛是出靈州城南行的第一個城堡,現在屬靈武市白土崗鄉轄境。城堡不算太大,但影響很大。當年出任寧夏鎮的巡撫、都御史馮清曾寫過《沙井道中》詩:“馬足凌兢一徑斜,曉來天際爛云霞。石溝雨過苔生石,沙井風旋草壓沙。犬馬感恩期報國,兵民縈念竟忘家。春陽誰說窮邊后,隴麥青青遍吐華?!?/p>
由于年代久遠,城址早已被辟為農田,當地人已很少知道大沙井驛這個名字,更遑論城址的位置。
大沙井驛南行30公里即石溝驛城?!都尉笇幭男轮尽酚涊d,石溝驛 “舊城周迵三百步。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門一?!迸f城小,周長300步。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增筑,周長拓筑至2里,呈南北向。城內設有驛站(負責傳遞軍事情報官員途中食宿和換馬的地方)和遞運所(負責官方物資及軍需的輸送)。城修建在河道的臺地上,城墻東北是一條水溝,本地人稱山水溝。城東南為平地,遠處是南北走向的大山,名龍脊。
我們登上北城墻和南城墻俯視,古城四面平坦開闊,兩山南北相護,城墻修筑有馬面,頗具形勝。東、南兩面城墻保存完好,北、西兩面損毀相對嚴重;城墻拐角不是方形,而是向外突出的長方形斜角,看上去非常堅固,明代修筑的城堡,多采用這種筑城樣式。
石溝驛城在當時地理位置較為重要,北銜大沙井驛,南接鹽池城,集駐軍、驛站、遞運于一身。就封寧夏的慶王朱?,為石溝驛城寫過一首詩:“山圍城郭野煙中,亭館蕭然對晚風。山下紅塵是非路,星軺日夜自西東?!碧釋W馬中錫、提學副使李遜學、都御史馮青也都以石溝驛為對象寫過詩句。
過去,環石溝驛古城有村落,古城的名字傳承了500多年,30年前仍叫石溝驛公社。改革開放后,石溝驛公社北遷,改名為現在的白土崗子,原住居民亦隨之北遷。沒有傳承、沒有守護,厚重的歷史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F在,這里作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墻下已有立碑以示保護。

鹽池古城,在石溝驛東南35公里處?!都尉笇幭男轮尽酚涊d,鹽池“舊城周回一里,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正德十四年,都御史王時中奏筑,增至四里許,南北門各一?!丙}池城大于沿線其他城堡,當地人叫老鹽池城。城墻根有政府的立碑,上署名“老鹽池城”。
鹽池古城是宋代的城池遺址,明代再修筑并利用?!都尉笇幭男轮尽酚涊d,鹽池驛、鹽池遞運所皆設在鹽池城內?!霸诠墅}州城之西北者曰‘小鹽池’……寧夏小鹽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資窮邊軍需之用?!笨芍}池驛、鹽池遞運所設在老鹽池城的用意。
鹽池古城東南幾公里處,還有一座城池名惠安堡?!都尉笐c陽府志》卷4記載,“初無城廓,今有之,名惠安堡,二司皆在于內?!逼渲械摹岸尽敝傅氖庆`州巡檢司、鹽課司。

惠安堡城,修筑于明代,今城墻已毀,磚石城門洞尚在,古韻猶存。《嘉靖寧夏新志》對老鹽池城、惠安堡城記載得清晰,應該是唐代以后食鹽管理機構所在地。明代早期的鹽池城,駐“兵馬三千,設參將領之”,為寧夏中路防御的重要駐軍地。后來有變化,“兵部奏留五百,置操守指揮一員”。城池之大,應該是緣于駐軍與池鹽。
明代的老鹽池城、惠安堡城,是政治、軍事、食鹽商貿相融且經濟文化非常繁華之地。這里出產的食鹽,依賴著這條重要通道行銷?!都尉笐c陽府志》卷4記載,“自安邊、花馬池、石溝驛、隰寧堡、清平堡犯環縣,南下慶陽七百里。一自石溝驛、會安堡迤西犯韋州、固原等路,以達平涼、涇邠入關中界。此路正德以前,大邊未筑,實為要沖。自大邊既筑之后,此路之警無聞,一勞永逸之效明矣。于今商賈通行,貨路貿易,直抵西寧,諸堡漸成通衢,上路四民,陰受其賜焉?!?/p>

隰寧堡,在鹽池城南25公里處。嘉靖九年(1530年),因鹽池城至南端的萌城“二站相距百里”,而隰寧堡正在兩站之中間,“宜添設軍站”,遂在隰寧堡設遞運所,但沒有設驛站。
隰寧堡空間很大,城墻的形制為不規則形,很像一個“凸”字型。城墻北、西、南部分城墻還在,甚至有些地方還相對完整,東城墻損毀所剩無幾。隰寧堡城里的建筑物件較多,不時能看到遺落在地面的柱礎石之類。隰寧堡東城墻上有一處暗洞。居住在城內一家馮姓小伙帶我們去看了城墻上的暗洞口,他說小時候經常與伙伴進洞里玩,里面墻壁上有燈臺,還有高窯。現在看到的洞口,已被塵土埋去了不少,但人還是可以爬進去的。

隰寧堡南22公里就是萌城。萌城已進入山地,城池在溝谷的臺地上。《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城周回一里五分,東門一,南門一。”萌城的戰略地位似乎重要,它控?著這條主道上的兩條通道,向東南進入甘肅環縣甜水堡,向西進入同心縣下馬關。由于臺地的地貌所限,萌城形制為不規則形。城內設萌城驛、萌城遞運所,與之前幾個城堡不一樣的是,這里曾設有萌城批驗鹽引所。鹽引所設在哪里,哪里就會形成商貿之地。弘治末年,由于各種復雜的關系,萌城批驗鹽引所改遷慶陽府城北關。
清水河通道歷史上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由清水河道南下,沿途城堡遺址都還佇立著。韋州城損毀較嚴重,東城墻、南城墻還在。明代韋州城比較特殊,曾是就封寧夏的慶王朱?的王府,他在這里生活過9年。康濟寺塔,仍聳立在韋州城中。
韋州城南下,就是下馬關古城。弘治十七年(1504年),尚書秦纮修筑固原內邊長城,“下馬關房山溝險隘,止一路通寧夏韋州。上置關門,無人居守”。嘉靖五年(1526年),尚書王憲奏準在長城邊筑一小城,“周一里,欲調軍守之”。嘉靖九年(1530年),尚書王瓊命鎮守都督劉文,一是率軍修筑長城,排挖壕塹;二是在下馬關起蓋城樓營房,撥軍守之,懸榜于樓上曰“重門御暴”。萬歷十年(1582年),下馬關城增筑磚包墻,南城門名“重關設險”,城門洞上有五層半圓形拱門,為陜西三邊總督石茂華命固原兵道右參政解學禮主持修筑?!爸仃P設險”四字為解學禮所題,至今保存完好。下馬關雖沒有設千戶所,但它處在長城防御的重要節點,軍事作用不可小覷。

預旺城,下馬關以南35公里處,名為平虜守御千戶所,層級較高。成化十二年(1476年),楊一清巡撫陜西時,由余子俊奏設,設置官吏,移民耕墾。弘治十四年(1501年),尚書秦纮修筑城池及東西關,“城周二里三分,關城三里二分”,關城大于城池。登上南城墻,東關城墻輪廓清晰,而且呈不規則形。依陜西三邊總督石茂華的《毅庵總督陜西奏議》記載,“平虜城尚為磚石包砌之城”。
由預旺向西至李旺堡,再沿清水河南下,即抵達鎮戎守御千戶所,這是明代出固原城北上的重要通道。20年前,我參與《固原軍事志》寫作時曾考察過李旺堡城,當時城堡的輪廓還在,有些地方的城墻尚好。20年后,只剩下西城墻幾段遺址和西北城墻一角。

清水河流域歷史淵遠流長,商周時期,隴東地區已進入周的勢力范圍。周穆王時,就與固原(時稱大原)周邊的戎族(獫狁)不斷發生戰爭,至周宣王時仍在固原境內進行著反擊戎族的戰爭?!对娊洝ば⊙拧ち隆防锩鑼戇^壯闊的戰爭場面:“出車彭彭,旂旐央央。薄伐獫狁,至于大原”,《漢書·匈奴傳》載:“宣王興師,命將征伐獫狁,詩人美大其功”。周宣王戰敗后曾“料民于大原”,旨在為固原一帶補充兵源。20世紀80年代初,在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孫家莊發掘出土的西周時期的墓葬車馬坑,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如獸面紋車軸飾、鼎、簋、戈、戟、車軸、鑾鈴、馬鑣等230多件,此外,還有陶器、玉器、穿孔貝殼等。這些出土的青銅器的文化意義超出了其自身的價值,再現的是西周統治勢力進入隴東,彰顯著西周文化早已逾越六盤山。近年彭陽姚河源商周遺址的發掘,以規模、墓主人層級、歷史文化影響多個方面見證著寧夏南部與商周歷史文化的密切關系。
同為通道,靈環通道與清水河通道所承擔的任務卻是不一樣的。靈環通道每個城堡都設有驛站、遞運所,主要是“不時傳報軍情,轉運軍需器械,遞送公文,供應往來人馬”之需;清水河通道沿線設有多個守御千戶所,如平虜守御千戶所、鎮戎守御千戶所,軍事建制層級高、布局密集,主要是駐軍防御。其次,駐軍多寡不一樣:靈環通道的每個城堡負責安全的駐軍通常100人左右;清水河通道城堡為守御千戶所,每所駐軍都在1200人以上。再者,地理環境也不盡相同:清水河通道平坦,便于騎兵運動;靈環通道進入甜水堡以南則為山地,不宜騎兵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