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肖
摘要:小學階段作為學生的學習啟蒙階段,是漫長學習道路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一階段不僅要培養學生文化課程,更是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開展小學語文課程知識教學時,老師可以基于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適當的融入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繼而衍生成為對中華民族的崇高的熱愛精神,從而實施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策略
語文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幫助學生提升人文修養,塑造精神世界。所以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重視傳統文化教學不僅是對學習內容的深入挖掘,還契合了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需求。
一、傳統文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存在畏難情緒。語文教學具有知識多元性、內涵豐富性的特征,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在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教學板塊中,由于許多古詩文比較難理解,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2)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不夠重視。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將教學側重點放在語文知識的硬性灌輸和死記硬背上,忽視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豐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這使得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知識學習和背誦上,而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體驗,使得文本中的傳統文化難以凸顯其教育功能。另外,由于傳統文化存在鮮明的歷史印記,而且小學語文教材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涉及較少,所以有時會出現學生只知李白,而不知李白是唐代詩人的現象。
(3)傳統經典讀物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學生由于年齡小,更喜歡閱讀一些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這本無可厚非,但一些商家為迎合這一閱讀需求,所編寫的學生讀物主題立意不高,故事情節毫無營養,甚至個別讀物不僅缺少童真童趣,而且內容低俗。部分學生在缺少正確閱讀引導的情況下,非常喜歡這些讀物,而面對如《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傳統經典讀物時,卻覺得內容乏味、無趣。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途徑
(1)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語言文字。通過學習語言文字,可以提升學生讀寫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不少的生僻字,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了解語言文字的讀音和內涵,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學情,通過融入傳統文化經典著作,通過誦讀經典,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內在蘊含的價值和思想。在小學一年級教學中,我可以借助象形識字法,通過漢字與圖畫對比,讓學生對漢字的特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比如日、月、水、火、山、川等字,我借助教材,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融入中國神話故事,追溯漢字的本源,讓學生能夠在教學獲得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認字和識字能力。
(2)運用課文內容進行知識補充。就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來說,不少老師都會選擇在進行課本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額外知識的拓展工作,縱觀整本教材,不少古詩古文講述了相關地區的風俗人情,老師在講述到這類型的課文之時,可以將這部分知識拓展至教學最大化,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了解范圍。
比如我們在學習古詩《憶江南》之時,可以結合文中所描述江南地區的風俗民情進行拓展,延伸至其他地區的風俗民情,我可以有意識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家鄉的特色開展相關文章的書寫任務。而不少老師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在傳授學生古詩古文之時采用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產生“只知皮毛,不知就里”的學習效果,在表面上看雖然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成績,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并無任何增益,學生甚至會因此產生對古文的畏懼心理乃至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應用傳統文化的進行。
(3)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的舉辦一些活動有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氛圍之中,而我們在選擇課堂活動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融入一些傳統文化,有利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我們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時,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舉辦關于各個民族的傳統習俗的知識競賽并提前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積極查閱相關書籍或是利用網絡查詢,在課余生活中積極與小組內成員進行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討論,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知識的累計,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傳統文化的學習,而最終的優勝者老師可以給予一些獎勵,比賽過后老師借機進行活動總結,為學生內心留下傳統文化的烙印,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傳統習俗,認識到傳統文化蘊含深厚。對于有能力的老師來說,可以積極向校方申請定期在校級范圍內組織傳統文化競賽活動,穩固學生對相關文化的記憶,更好地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對相關知識進行日積月累的累積沉淀。
(4)借助傳統文化節日。時間作為最好的沉淀者,在經歷了漫長歲月后,我們仍能在傳統節日中感受到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的期盼,我們可以以傳統節日作為古今融合的橋梁,以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活動或傳統美食為引,合理轉入相關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景,比如在臨近端午節時,向大家介紹屈原與端午節的聯系,順理成章地引入粽子、賽龍舟等具有特色的文化載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認知的拔高,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全新認知,為學生未來道路的成長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養成的,尤其是現在外來文化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并不能進行傳統文化的甄辨,這也就需要老師在長期努力中潛移默化學生的思維習慣,而在傳承傳統文化知識老師也應當有明確的自我教學思維,對傳統文化進行細致甄選,“選其精華,棄其糟粕”,為學生構建更加科學化的傳統文化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周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思考[J].天津教育,2021(28):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