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寓言”,即“寓意于言”。寓言就是將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個精練生動的故事里以達到勸解諷刺的目的。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客觀存在,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有一席之地。寓言具有故事內容簡短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意在勸諭的文體特征。寓言的文體特征直接影響著寓言教學策略。寓言教學要有“兩味”,即“語文味”和“寓言味”。無論寓言怎么教,都應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堅守語文主體,彰顯語文本色,抓住寓言文體特點,關注學生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文體特征? 教學策略? 語文味? 寓言味
提到寓言,很多人都會想到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其實中國古代寓言從先秦時期就存在了,它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這五個時期的發展。那何為寓言的呢?“寓言”,即“寓意于言”?!霸ⅰ本褪羌耐?,“言”就是“故事”。將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個精練生動的故事里以達到勸解諷刺的目的,這就是寓言。寓言故事契合孩子的興趣和心靈,常常明示或暗示著成人世界所想傳達給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寓言的這種橋梁和連接價值,決定了小學語文教材不會撇開它,它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客觀存在,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妒刂甏谩贰多嵢速I履》《刻舟求劍》《自相矛盾》《揠苗助長》《畫龍點睛》《葉公好龍》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寓言,它們也都出現在了小學語文課本中。接下來我就以《守株待兔》為例來談談寓言教學。
寓言的文體特征是什么呢?有三。故事內容簡短通俗易懂。寓言源于民間,它是勞動人民口頭流傳的故事,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因此它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的內心的想法。《守株待兔》就是關于莊稼人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墒撬僖矝]有撿到兔子,于是莊稼都荒了。故事內容淺顯明了,推進層次簡要。這個故事主要分兩個層次:一是意外撿到撞死的兔子,二是為了等撞死的兔子而荒了田地。寓意深刻。寓言以短小生動的故事為依托,目的是為了勸誡或諷刺,讓人在嬉笑愉悅中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人深省?!妒刂甏谩犯嬲]人們決不能把偶然出現的事情當成必然的規律;也不要有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還勸誡人們不要死守狹義經驗,不知道變通。在這個故事中并沒有直接點出寓意,而是把寓意蘊含在故事里?!妒刂甏谩返慕Y尾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再也沒有野兔來過,他的田里長滿了野草,莊稼全完了?!本托枰x者去仔細閱讀、揣摩和理解。意在勸諭。絕大多數寓言都有諷刺意味,常常會塑造一系列帶有性格或者言行傾向性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多為反面人物。把這些反面人物作為故事的主角,著力刻畫他們的負面形象,正是為了勸人向善向好,以達到勸諭的目的。《守株待兔》里的種田人就是這樣一個愚蠢、不懂變通、希望不勞而獲的反面人物形象。
寓言的文體特征直接影響著寓言教學策略。寓言教學要有“兩味”,即“語文味”和“寓言味”。
語文課程中的寓言課,它首先是語文課,因此,寓言教學要有“語文味”?!罢Z文味”體現在:其一,對語言文字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其二,注重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其三、語文活動的開展。所以在《守株待兔》這節課中,我把第一個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朗讀、概述,理解故事內容和題目的意思”。首先,由“守”字的字源導入,讓學生猜測甲骨文“守”字是什么字,在復習“宀”和觀看“寸”字演變的過程之后再猜“守”表示的意思。通過讓學生根據字形聯系字義的方法,鋪墊寓意“靠自己的行動才會有所收獲”。接著,和學生一起回憶、梳理讀書的方法,即“讀通、讀順;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去分層次、分步驟地讀這個故事。然后,對課文中的字詞進行檢測,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在此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歸類識字,如通過字的結構,記住左右結構的“鋤”“撞”“樁”字;通過造字方法,記住了形聲字“撞”“樁”字;通過聯系上下文,記住了“此”字等。再次,讓學生自己去文中找出題目“守株待兔”這四個字的意思,理解題目,并明白讀書要讀題目,從題目中就能讀出文章的關鍵信息。最后,在朗讀了課文,解決了生字,理解了題目之后,進入到練習概述故事的環節。給出方法“誰干什么”,先概括每一個自然段的意思,再進行對篇章的概述練習。在概述中可以用上代詞“他”,連接詞“于是”“從此”“可是”,同時還要注意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離不開字詞的學習,離不開語句的訓練,更離不開段落篇章的把握。語文學習的策略和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充分體現了寓言教學的“語文味”。
然而不忘“語文味”并不是掩蓋“寓言味”,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還應該體現“寓言味”。所以我把第二的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感知人物形象,體會寓意”。寓言的文體特征中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握寓意。要做到這點就得研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感受寓意。所以我在《守株待兔》的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設計了“你對這個種田人有什么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故事到人物形象再到道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進行感知和理解。并揭示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即“通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講道理”,對《守株待兔》的出處和其他的中國寓言故事進行了補充拓展。
學生通過“讀一讀”“講一講”“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等教學環節,深刻地體會到了寓言學習的“語文味”和“寓言味”。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離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著名作家嚴文井的話讓我們看到了寓言的特點和價值。無論寓言怎么教,都應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堅守語文主體,彰顯語文本色,抓住寓言文體特點,關注學生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柳舒,等.小學閱讀課堂文體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