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十幾年過去了,王濤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寒冷的凌晨,同事慌慌張張跑來,告訴正在值班的她,在福利院“安全島”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當趕過去時,眼前的孩子讓王濤心里一陣陣發緊,那是一個裹在襁褓中的嬰兒,臉色蠟黃、身體孱弱、氣息虛微。他們急忙將孩子送往醫院,孩子被診斷為先天性肛門閉鎖。
之后,孩子經過了3次手術才得以恢復正常,并在寧夏兒童福利院“媽媽”們的照顧下,健康長大。“這個孩子求生的欲望好強,那么小就經歷了多次手術,太不容易了。”王濤感慨萬千,“后來我們給孩子取名‘寧樂濤,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長大。”
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寧夏兒童福利院主管護師王濤常常被生命的這種堅強和鮮活所感動,她選擇了義無反顧,用愛回應這份感動。
2022年,王濤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早在上學時期,王濤就開始接觸孤兒、殘疾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她學的是護理專業,那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們到兒童福利院參觀學習。每次看到那些病殘和監護缺失的孩子們渴望被關愛的眼神,她的心中總會泛起層層漣漪。和這些孩子接觸后,在“媽媽、媽媽”的一遍遍叫聲中,她的心也一次次被融化。
畢業后,王濤進入寧夏兒童福利院工作,身邊同事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職業選擇:也要把愛傳遞給這些孩子,讓他們同樣能感受到母親的關愛,快樂安全地成長,生命也能獲得綻放。

吃飯、睡覺、洗澡、理發、洗衣服、清洗更換床單被罩……護理工作瑣碎枯燥,卻不乏挑戰性,對普通孩子來說,簡單的吃飯穿衣,都成為“媽媽”們一項艱巨的任務:一遍遍說、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和一次次的耐心。“除了最大限度恢復孤殘兒童的身體機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自尊、自強。”管好吃喝拉撒之余,王濤要和他們不斷交流、談心,觀察孩子們的行為、語言和情緒的細微變化,針對問題對癥下藥,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福利院孩子們的眼里,王濤是精心照護自己的善良“媽媽”,是一起玩耍的貼心朋友,也是可敬嚴厲的老師。
“孩子們的每一個小小進步,比如學會說一個新詞語,都會讓我特別高興,對我而言也是莫大的欣慰,因為我清楚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進步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太難了。”王濤愛自己的工作,更愛這群特殊的孩子。
20多年來,王濤以母愛的細膩和耐心先后悉心照顧80多名孤殘兒童,為遭遇不幸的他們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讓他們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王濤在全國孤殘兒童護理員大賽中獲得一等獎;2019年,獲自治區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獎;2021年,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
2022年3月26日,面對國內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寧夏兒童福利院根據民政部會議精神與自治區民政廳要求,采取全面封閉式管理。

王濤和其他護理員“媽媽”帶著簡單的生活用品再次全部住進福利院。
王濤正處在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顧的年齡,家中的一切只好托付愛人照料,虧欠、自責也總會在工作之余悄然爬上心頭,“非常時期只能特殊對待,工作性質的緣故,這里和這里的孩子們可能更需要我。”20多年的工作經歷,王濤已經和這些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有了難以割舍的感情。好在家人們早已習慣于王濤這樣的早出晚歸、常態加班,并給予充分的理解與支持,王濤得以全身心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10個字印刻在寧夏兒童福利院大廳墻面上,也深深根植于王濤的內心。“兒童福利行業特殊,工作瑣碎繁重,卻不能出現絲毫懈怠,每一個工作人員始終要抱有一顆善良、奉獻、有愛的心”,這份愛的事業也讓王濤收獲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她行進其間,豐盈燦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