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王琳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關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增加。農村學校面臨著巨大的教育壓力,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成為了農村學校應該關注的重點。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方式方面的問題。正面管教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本文就正面管教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運用展開了探討。
一、正面管教遵循的教育理念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歸屬和愛的需要不能夠在生活中能夠完全得到滿足。正面管教從一定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尊重和愛護的需要。正面管教主要提倡以下幾個方面:
(1)和善與堅定并行。正面管教并不意味著放棄批評,和善意味著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時,老師大發雷霆,對學生指責甚至是侮辱,不僅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老師教導學生要學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就應該為學生做出表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堅定就是在學生沒有做到自己答應的情形時,可能會和老師頂嘴,這時候老師可以選擇冷處理,避開與學生的爭吵。不指責也不批評,以冷靜而堅定的態度執行之前選定的方案。
(2)相互尊重。平等和尊重是新型的師生關系,但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老師一般認為自己是高于學生的,對于學生的教育習慣采取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如果老師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教學中的很多沖突就不會出現,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就會起到更好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一個真正尊重學生的老師是會在自己出現錯誤的時候,大方地向學生承認錯誤,并真誠地希望獲得學生的原諒的。
(3)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這是一個最令人鼓舞,特別是令學生備受鼓舞的觀念。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做正確的事情,少犯錯誤。如果做錯了事應該感到羞愧才對。但正面管教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觀念。這樣,學生就不會害怕犯錯誤,能從錯誤中成長得更快。老師也不會再害怕學生犯錯誤,而是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學生的錯誤,并幫助學生成長。
(4)社會責任感或集體責任感。正面管教中的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貢獻。這一點是道德教育希望學生能形成的良好品行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很難讓學生形成的一個方面。因為傳統的說教或是榜樣教育難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造成了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的中斷。而正面教育通過讓學生解決自己或是同學的問題,幫助他們改正,切實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作用,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必然也具有其他的良好品德。
二、正面管教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運用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正面管教有效策略的分析,結合本學校的情況,提出以下策略。
(1)設置師生共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傳統教育提倡的說教式的教育,老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去評判學生行為,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說教。有的學生會因此反思自己進而去糾正自己的錯誤,而留守兒童由于原生環境,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傳統的說教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難以發揮其作用。
正面管教的一個獨特優勢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先調查清楚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后根據原因要么與學生一同商定解決方案,和學生一起共同解決。留守兒童經常出現行為的問題,并不意味著他們的道德體驗感就差,這就是就是常說的“知”和“行”的不統一。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缺少了道德情感體驗這一中間環節,所以造成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分離。
農村的德育工作中,可以設置針對留守兒童的常規講座,負責德育的老師可以根據學生近期出現的問題,提前給學生談話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將問題整理出來,在講座上和學生探討,共同找出合適的解決辦法。這樣的形式,能夠更好的顧及學生的感受,發揮學生自己的作用;而且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于他們體現自己的價值感;集體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感受到集體的關愛,滿足學生歸屬和愛的需求。
(2)和善而堅定的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案例呈現:班級里有一個學生父母均在外地上班,爺爺奶奶負責他的日常起居,在上課的時候,我問到他是否愛自己的父母,這個學生肯定的說不愛,因為他們從不陪伴我。我意識到這個孩子內心應該是缺少關愛。有一段時間,他總是不寫作業,和他爺爺奶奶溝通,得到的反饋是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我根據孩子在學校和他家長的反饋,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不學習的原因,這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原因之后,班級里的學生紛紛幫他出主意,在班級里學生熱情的幫助下,他受到了觸動;接下來,我幫他制訂了行為改善的規劃,班級里的同學一起幫助他改正了錯誤。
總之,正面管教重要理念就是和善與堅定并行。和善是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與學生心的連接,在相互尊重與合作中,教師所有的態度都應該是和善的,用和善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理解、接納與鼓勵,這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對自己的尊重,會在限制學生的舉動中幫助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培養親密的關系,這種親密關系幫助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堅定是教師教育的原則,是與社會環境連接。和善與堅定并行即教師根據社會秩序和規則的需要,將孩子的行為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原則地指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平衡穩定,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責任感。讓學生在德育過程中能夠自發的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