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浪
摘要:從2011年起,中宣部每年1月都要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單位開展“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對于這一全國性的基層采訪活動,省市級主流媒體同步開展。而全國新聞單位推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僅僅在新春,全國各家媒體在平時工作中也倡導新聞記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地 “走基層”。新聞工作者們“走基層”的新聞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新聞媒體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也為新聞敘事學提供了研究方向,豐富了新聞敘事學的理論基礎,從而更好地指導新聞實踐。本文以第31屆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說明“走基層”的新聞敘事學意義。
關鍵詞:走基層 新聞敘事學 接受感
一、“走基層”活動驗證和豐富了新聞敘事學的內涵
記者在基層采訪中,通過基層群眾的一言一行能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來的新聞報道會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也更加吸引人,從新聞敘事學的角度也格外有意義。
新聞敘事學是在新聞學和敘事學的融合中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新聞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就是講故事,而敘事的本質就是信息的傳遞。走基層比坐在辦公室和會議室能獲得更大的新聞敘事的力量,當新聞工作者俯下身子,走進基層,不僅能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更能讓新聞事件的事實和信息充分表達,從而擴大新聞作品的內在力量。學習和了解掌握新聞敘事學的內容,可以對已有的“走基層”實踐進行反思和研究,從敘事視角、敘事節奏、敘事語言等多方面考察和了解其共性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指導“走基層”的新聞活動。
二、從新聞敘事學角度看“走基層”的意義和作用
從第31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名單看,其中不乏事關整個國家發展和領導人活動軌跡的大型報道、重點報道,也有很多小切口、小角度的新聞作品獲得重要的獎項。對于省市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固然缺少鴻篇巨制的資源和視角,但在走基層的問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有機會的,只要我們找好新聞敘事人的位置,發現有價值的新聞敘事事實,并采取生動靈活的新聞敘事話語,就能擁有好的新聞敘事接受效果,“走”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在不斷發展的新聞敘事學框架中,新聞的敘事被視為新聞作品吸引受眾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本文從第31屆中國新聞獎的幾篇基層類獲獎作品略作分析,以期與業內同行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一)有大局的新聞敘事人
新聞報道是對最近發生的事實的敘事,新聞作品的形成過程就是敘事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新聞敘事文本話語主體的新聞敘事人,是新聞敘事研究的重要環節。
同樣的客觀事實,最后在新聞報道里呈現的樣子是由新聞敘事人決定的。這個新聞敘事人,既包括新聞文本里所包含的人物,也包括新聞寫作者,但歸根到底是由寫作者決定的,寫作者決定了材料的取舍,立意的高低,還有對新聞事件意義的展現和升發。
任何新聞傳播都是有立場、態度和傾向的,也就是新聞敘事人都是有立場、態度和方向的。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自然要熟悉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需要心中有全局,腳下有方向。也就是說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發現自己的新聞線索,用接地氣的方式來體現和表達這個全局。
脫貧攻堅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歷史偉業,在這一宏大的時代敘事中,一顆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獲獎文字通訊《楊叔的脫貧日記》就是作者著眼全局在“走基層”過程中的一次有價值的新聞發現。當記者深刻認識這個發現的意義之后,采寫歷時半年,九易其稿,精益求精。
在這篇新聞作品里,新聞主體中的人物是新聞敘事人,“楊叔”有14本日記,跨越幾十年。一篇新聞作品不可能囊括其中,于是作為記者的新聞敘事人,選擇了近5年日記中涉及他和幫扶干部共同努力、戰勝貧困的內容,在新聞敘事中,既有楊叔家的前后變化,又有幫扶干部的感受,更將日記內容穿插于其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新聞敘述和傳播。
(二)故事化的新聞敘事事實
新聞敘事的內涵有三個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聞敘事文本。素材層面是固定的,故事層面是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件如何加以編排,敘事文本則是最終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新聞事實。
新聞作品不同于文學作品,故事層面的編排不能有虛構和想象,只能面對客觀發生的事實從不同的敘事角度來進行。敘述者對某一新聞事實觀察和敘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把體驗到的事實轉化為語言敘事事實。
獲獎文字深度報道《父親留在了火神山》,刊發于武漢火神山醫院休艙閉院之日,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是第一篇連接起新冠遺體捐獻者家庭和遺體解剖團隊的深度報道。記者在火神山醫院紅區采訪,偶然發現幾個帶有編號的器官標本,來自遺體捐獻者。記者采訪了火神山醫院軍方負責人、病理專家、醫護人員,并找到一個全家人都感染的遺體捐獻者家庭,對傳染病患者遺體捐獻的故事作了一次完整記錄。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無數家庭陷入苦楚。這篇文章將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解放軍、醫護人員在災難面前的選擇呈現在世人面前。雖然將近4000字,但故事打動了無數讀者,可以是說是在武漢疫情中獨具價值的一篇報道,讓人久久不忘。
故事化的新聞敘事離不開敘事視角。敘事視角指新聞敘述者觀察和敘述新聞事實的角度,視角的選擇會影響敘事文本的內容。敘事理論學者熱拉爾·熱奈特以“觀看的點”為依據,將敘事視角分為三大類,即:零聚焦視角、外聚焦視角和內聚焦視角。零聚焦視角是指敘述者大于人物的敘事,外聚焦視角是指敘述者小于人物的敘事,內聚焦是敘述者等于人物的敘事。追求真實的新聞作品通常采用外聚焦視角,“陳述的只是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所在的環節,而沒有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但另外兩種聚焦方式在同一作品中也可能同時出現,共同構成完整的故事。
在“走基層”過程中產生的作品,由于是“以小見大”,常常采取“零聚焦+外聚焦”的敘事視角,保留生動細節,更具故事性。《父親留在了火神山》文風平實、克制,既有零聚焦的背景交代,也有內聚焦的心理活動,展示講述者的內心世界。而更多的是通過女兒對事實的講述和各種細節的描述,通過外聚焦的方式來完成這個動人的故事。
(三)接地氣的新聞敘事話語
新聞敘事不同于文學敘事, 它是人類運用一定的語言系統敘述、重構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它的編碼方式滿足的是人類對新聞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話語類型———新聞話語。敘事話語的特點和特征以及發展情況,直接影響到新聞敘事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在我國的新聞學發展中,黨領導下的主流媒體已經形成了系統化的語言敘述體系,有了自己的敘事結構和話語特色。這種話語體系既體現了權威性,莊重性,同時也往往容易流于程序化、模式化。在多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受眾有更多的選擇,媒體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新聞敘事話語,貼合受眾的需求。
新聞是一種對事實的再現,新聞敘事話語就是將新聞敘事事實如實表達出來。因此,新聞話語應慎用生硬詞匯、生僻概念和專業語言,多使用受眾熟悉的、可感知的語匯,利用形象建立受眾和事實之間理解和感受的橋梁。宜用短句、簡單句,忌用長句和復合句。及時吸收群眾的生動語言,學習各種新興詞匯,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敘事者和紀錄者。
新聞記者在“走基層”采訪中,通過基層群眾的一言一行,既能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又能學習會議室、文件堆里聽不到的群眾語言,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來的新聞報道會使新聞敘事話語更加具有場景感。在報道中可以大量應用當事人的對話,既真實呈現新聞事實,也更貼合百姓的心理習慣。
獲獎文字消息《昔日圍著鍋臺轉 今天握上方向盤 墨玉縣一村莊95名婦女考駕照》,是記者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一村莊采訪偶然獲得的新聞線索,通過扎實采訪,寫出了以小見大的新聞稿件,通過從農村95名婦女考駕照這個小切口,折射出新疆開展去極端化斗爭以來,南疆農村思想禁錮被打破,基層婦女追求美好生活,成為脫貧攻堅重要力量的重大主題。在不足800字的稿件里,引用村干部和村民對話的就有七、八處,除了簡單的敘述新聞背景、和生動的人物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新聞文本的主體都是用群眾自己的語言來陳述,涉及的人物有六個以上。由此可見記者采訪的扎實,原汁原味的百姓語言讓本篇作品的新聞敘事話語更具真實性和感染力。
如今,融媒體的傳播需要,使新聞敘事話語呈現多元化發展。在新聞傳播中,圖片和視頻的敘事功能日益被廣泛應用,很多傳統紙媒記者都紛紛學會了用圖說話,用視頻剪輯軟件表達文字所不能達到的敘事效果,圖文并茂的敘事風格贏得了更多受眾的關注。
(四)體察新聞敘事的接受感
從動態看新聞報道的傳播過程,會發現新聞報道過程存在著一個報道接受的終端環節,因此,報道接受者和接受行為也在新聞敘事學的研究范疇之內。
時代的大變革、大發展必然是受眾接受心理的大變化。一是當代受眾越來越傾向于自主選擇,點擊量和閱讀數可以清晰地顯示受眾的喜好。二是受眾越來越鐘情于日常敘事,看起來很小的生活場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才能獲得受眾的共鳴。三是受眾需要自己的判斷和觀點,只是需要新聞媒體把更多的新聞事實原汁原味地交給受眾。
這也正是“走基層”的意義所在。有觀眾這樣評價《新聞聯播》中“新春走基層”版塊:第一次看這個版塊時只是感到有些新奇,后來就每期必看,很是喜歡。這個版塊的生活氣息很濃厚,我們跟隨著走基層記者的足跡,看到了很多發生在基層中鮮為人知的人和事,了解了更多的人在春節期間的生活和習俗,更體驗了不同崗位人們的苦辣酸甜。
獲獎短視頻現場新聞《游客:“彭麻麻呢?”》,在正常的官方報道中抓取了一個23秒的珍貴小鏡頭。事情發生在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騰沖和順古鎮考察調研時,“在古鎮小巷,游客里一個女孩問:‘彭麻麻呢?習近平笑著回答說:‘沒來。快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陣陣笑聲回蕩在古鎮上。”如此接地氣、有人情味的報道,于事發當日在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首發,迅速“燃爆”互聯網,刷屏朋友圈,莫名“霸占”各大網站頭條。23秒的短視頻發布當天點擊量23億,全網閱讀量累計37億。
這樣的新聞資源可遇不可求。但媒體從業者可以從中悟出:媒體要想獲得好的新聞敘事接受,必須全面尊重并盡可能地滿足受眾的信息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們要更多地深入基層,從微觀入手,從百姓身邊事入手,盡可能多地進行直觀形象化報道,讓百姓從喜聞樂見的事實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要始終使用平民視角,以貼近原則為指導,判斷新聞價值,選擇新聞題材,有效提升主流媒體對普通大眾的吸引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和反饋,更好地反思報道缺陷,收集話題和線索,構建新聞敘事接受的反饋機制。
參考文獻:
[1]許楊慧子.淺析“走基層”系列報道中的新聞敘事學[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
[2]黎一樂.淺論新聞敘事人[J],新聞世界,2013:2.
[3]李和風.從新聞敘事學視角看國際傳播類作品[J],新聞世界,2021:11.
[4]楊宇.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敘事話語發展分析[J].中國報業,2021:5.
[5]李敏.如何強化我國英語報道的可接受性[J].新聞戰線,2016:4.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