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會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具有推動傳統發展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推動我國文化進一步發展,促進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我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不過,近年來,隨著當代文化的逐漸沖擊,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低,當代社會很多人對于傳統文化認知越來越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此,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充分認識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少年兒童是傳承與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群體,是民族文化繁榮興盛的希望。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仁民愛物,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深入內心。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時期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思想意識、文化積累最重要的時期,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其修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人文觀念的形成及個人素養的培養。學生正處于個人內涵修養的積累儲備階段,詩詞、歷史、文學、民俗和語言都處于初步了解感性認知階段,這將為以后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古詩詞中有“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幽靜,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一不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學生以后的知識積淀作鋪墊,更是提高個人文化底蘊及修養的重要手段。
二、大力發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小學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通過對經典詩文的誦讀,通過“小小課堂韻味長”韻味課堂構建,熏陶漸進,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低年級兒童的文化素養。
(1)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文化經典的表達方式幾乎都是民族語言,它們起作用的方式既有“講道理”,也有“熏陶”,還有“建立某種意義上的規則”,以及“課本教材”等。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言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例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讓學生在幽雅的古箏音樂中欣賞清明上河圖,感受圖畫的景色之美,畫風之精,成就之高,引起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并借此導入。隨著課文閱讀,又用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從細節處印證圖畫的傳神,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獲得美的享受。由于感染力強,熱愛祖國文化藝術的教育也進行得成功而又不露痕跡。
(2)品味作品文化意蘊。語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學作品,語言表達豐美而深厚,這來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它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氣息,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國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①從語言美中品味。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體現出人文的關懷。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②從形象美中品味。語文教材聚集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窺見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如教學《女媧補天》中通過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從而正確感知作品的形象美。③從情感美中品味。語文課程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課文中閃耀著人文的光輝。如《我不能失信》對對可貴的誠信的熱情贊揚;《望廬山瀑布》展示壯美河山┅┅這些或樸實或激情的文字,以一種感人肺腑的美,滌蕩著人的心靈。引導學生詮釋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潔情操,美麗心靈的實踐。
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習俗和民族情感。雖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傳統節日年年都過,但為什么過、其意義何在等問題都語焉不詳。例如,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為什么不少海外僑胞仍然保留著不遠萬里回鄉祭祖的習慣?這其實是中華民族敦親睦鄰、慎終追遠的家園情懷的具體表現,但很多小學生對此都不是特別了解。現在,國家對于傳統節日高度重視,并且有了放假的具體安排。語文老師要讓學生知道傳統節日不只是放假那么簡單,可以此為契機,引領他們查閱資料,知道傳統節日的來歷,了解與節日相關的歷史人物。可以在學期初將本學期要過的傳統節日列表,查找出具體的日期,在當天或隔天的語文課上進行專題的學習和展示。展示內容包括節日的日期、來歷、慶祝方式及其文化意義等;展示形式不拘一格,低年級可以采用畫畫、詩歌朗誦、民間藝術制作等方式,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展示、寫作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內容的多寡來確定,可以是一個教學環節,也可以是整節課。
總之,少年時期是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階段,又是關鍵期。小學教育是為人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理應為提高國民素質打下最初的基礎。所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留住我們的民族傳統之根,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用新的教育觀來指導教育實踐,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