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全利
摘要:英語閱讀教學在在語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學一直把如何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追求的重要目標。本文將從閱讀現狀出發,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怎樣過利用互文理論,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窄式閱讀,最終達到以單元為整體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互文理論? 窄式閱讀? 閱讀教學? 單元教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 2018)提出的學科素養推動著教學設計的變革。教學設計要從設計一個知識點或課時轉變為設計一個大單元。(崔允漷,2019)。英語的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都存在著“碎片化”的現象。比如一節閱讀課,備課的英語老師們往往聚焦于教材單元內的某一篇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教學設計,卻很少站在全單元的視角去關注組成單元的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在內容的講解方面也是有著很重的功利心,多數時候更為關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現象的闡釋,支離破碎的訓練著語言基本技能。這樣的英語課也因為單純的語言學習或刻意的培養單一技能而變得枯燥乏味。教師決不能孤立的訓練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要樹立全局觀念,要把英語的教學目標放在首位,要從以閱讀教學為總抓手,“牽一發而動全身”讓閱讀教學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二、窄式閱讀與互文理論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 Stephen D. Krashen(克拉申)于1981年首次提“窄式閱讀”他畢生致力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他主張,窄式閱讀是第二門語言的一個高效的策略,“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策略”。這些有一定相似度的作品,給讀者提供了反復接觸到相同的詞匯,語法結構,語篇特點以及背景知識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閱讀材料的難度。互文理論(intertextuality)產生于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互文性”這一概念于《符號學》(1969出版)中提出,“Intertextuality”一詞來自拉丁語,本來的意思就是是“混紡,交織”。對于“互文性”一詞的解釋,書中指出,“語篇的基本特征,更確切的說,他指的是語篇生成過程中和各種語料相互交叉,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復雜的,異質的特性。”
三、語篇模式的互文性
“我們用語篇來泛指一個完整的語言材料,它包括一切形式的語言的交往和一切文體的語言材料”(王佐良,丁往道)同一類型的語篇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與其他語篇結構有所不同的一種特定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大量閱讀同一或相似體裁,相似主題的文章后,在聯想和比較中受到啟發,得到某種頓悟。
四、單元教學設計
窄式閱讀就是通過閱讀同一主題的語篇,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而教材中的語篇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單元教材的一部分,所以為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即單元的主題意義服務的。單元作為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教育部 2018),單元主題起著關聯和統領單元內部各部分的作用。單元并不是一個主題下幾篇文章的簡單隨意集合,而是從選材的角度,安排的順序,根據其難易程度和邏輯關系來分布的。為了優化教學效果,單元設計就產生了。單元教學設計讓我們教師從整體的視角去把握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學科育人價值和意義,有助于教師在考慮內容的關聯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實施統籌安排,更有助于教師從單元的角度評價學習效果,反思和改進教學。總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能有效的克服英語教學碎片化現象,幫助英語老師們提升課堂實效。以新外研版的教材必修一module5為例,該單元圍繞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從介紹英國人飼養寵物的情況開始,展現了金斑蝶遷徙,中國熊貓出訪荷蘭,與動物有關的英語習語,關于動物園圈養動物的辯論,一次驚心動魄的拍攝經歷,丹頂鶴的基本信息等語篇類型豐富的文章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動物的習性,特征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最終形成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本著于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理念,依托語篇,分析本單元8個多模態語篇,本單元從Starting out:看視頻,了解英國人飼養寵物的情況,了解英國的克魯弗茲狗展(Crufts Dog Show)和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通過Animals idioms理解生活中常用動物習語的含義,收集、掌握并恰當地使用習語以及Listening部分動物園飼養員和動物保護組織成員間就“是否應將動物圈養在動物園”展開的辯論,進入Into the Wild這一主題,通過“聽,說,看”初步感知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Understanding ideas講述了黑脈金斑蝶遷徙、Using language講述了中國熊貓出訪一事、writing an animal fact file部分則講述了丹頂鶴等動物的習性,這幾個部分都能讓人感知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從而讓學生形成關愛動物、保護生態的正確價值觀;了解動物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堅定文化自信。Developing ideas和Presenting ideas 都是有關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一方面引導學生語言組織、提煉和內化,提升綜合運用所學語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人與動物之間該如何和睦共處,深度思考為什么保護動物就是在保護地球,也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五、結語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也可以“群”來分。以同一話題為紅線,老師們可以將教材類的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和調試,形成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既要以教材為綱,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縛,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學生的特點,即本班學情,對教材進行二度重組。教師要有膽量對教材進行有必要的刪減和補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標》(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外研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一module5 into the wild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0(10)
[4]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