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 王志群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CT成像技術;診斷效能;影像特征
【中圖分類號】 ?R681.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以往,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發生于中老人群,但是隨著“坐班族”越來越多,該疾病逐漸朝著年輕化發展。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產生的主要原因為腰椎間盤髓核發生退行性病變,進而損傷纖維環,進而引起椎間組織突出及脊柱神經壓迫等癥狀產生。發病時,患者會出現腰背疼痛、下肢麻木,嚴重的情況下,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受限[1]。當前,盡早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診斷和治療,可越快恢復肢體功能,緩解痛苦。本文將CT成像技術應用于臨床,該技術可將椎間盤具體病變部位呈現出現,并清楚反映突出部位與周圍結構關系,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制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間在本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的患者中任意擇取50例參與研究,所有研究對象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5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2例,年齡最小者25歲、年齡最大者68歲,平均年齡(42.4±2.2)歲,病程時間1-7年,平均病程(3.5±1.5)年。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納入軟件SPSS20.0系統發現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理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收CT成像技術檢查,選擇:我院的西門子64排雙螺旋CT設備,參數調整:厚度:1mm;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檢查時,患者保持仰臥位,分別從冠狀位、矢狀位掃描腰椎間盤,并實施多平面重建。
1.3觀察指標
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接受手術病理檢查和CT成像技術后,將前者作為金標準,分析影像結果,統計診斷準確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分型如下:椎間孔型、中央型、極外側型、旁側型。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納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檢驗和計算患者計數資料之間的數據差異,如性別、百分比等,平均年齡、病程數據比較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手術結果相比,CT成像技術診斷準確率高達96%,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1
3討論
據不完全統計調查發現,近幾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產生與多種因素相關,比如說長期久坐、保持同一姿勢不變、年齡、生活習慣等都可能引起該疾病發生,典型癥狀包括腰腿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下肢不完全癱瘓,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說,我們需要重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與治療[2]。臨床經常采用CT成像技術診斷,與其他診斷方法相比,CT成像技術的密度分辨力更高,操作簡便,掃描時間短,安全性高等,通過CT影像結果發現患者腰椎體周圍突出物、神經根壓迫情況以及腰椎間盤周圍具體情況。此外,通過不同方位、角度觀察收集的高清晰度三維圖像還能夠觀察到椎間盤形態以及周圍各種解剖結構關系,有利于醫生準確區分不同病型[3]。從本次研究結果上看,與手術結果相比,CT成像技術診斷準確率高達96%,其中主要分為椎間孔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極外側型突出、旁側型突出,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了CT成像技術的良好效果,可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過程中廣泛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為了確保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性,需確保機械設備性能完好、盡可能選擇閱片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操作,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診斷質量,保障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采用CT成像技術的作用效果十分顯著,診斷準確率較高,操作簡便、掃描快速,可為醫生提供可靠、精確的判斷依據,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家勝. CT成像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10):62-64.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1.10.022.
[2] 李學洪,佟恒博,劉敏. CT多平面三維重建技術和MRI掃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準確性的對比分析[J].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0,38(4):713-717.
[3] 姜輝,孫百勝,紀丙軍,等. CT導向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MR評價[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3):42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