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李娜 唐帥 孫運強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牽引;針灸;推拿;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患者頸椎慢性退變所誘發的一種神經根病變,該疾病在頸椎病當中的占比較高,患者神經根受壓可進一步引起頸肩背部疼痛、肢體麻木、無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構成嚴重影響,近年來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多與患者年齡增長、長期伏案工作、不良坐姿、外傷以及受涼等有關[1]。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手段較多,可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多數患者通過規范化的非手術保守治療能夠或能夠獲得滿意療效,同時可避免手術治療帶來的較大創傷性。以下將分析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通過聯合應用頸椎牽引、針灸療法、推拿以及運動訓練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7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35~78歲,均數(51.6±1.6)歲;患病時間為5~22個月,均數(9.6±1.5)個月。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33~79歲,均數(51.7±1.5)歲;患病時間為6~20個月,均數(9.8±1.3)個月。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為頸椎牽引+推拿療法+運動訓練進行治療,方法為:①頸椎牽引:準備頸椎牽引機,給予患者牽引治療,借助枕頜帶對患者頸椎進行牽引,根據其自身重量大約1/7來作為治療中的牽引重量,時間為15~30分鐘/次,每日治療1次;②推拿療法:患者的患側上肢、頸枕部與肩枕部通過推、拿、滾、撥等進行操作。繼續在風府、天宗、風池以及肩頸等穴運用點按手法進行操作。完成后術者以雙手對其雙側下頜進行托住,再以雙手拇指對其枕部進行頂住,保持緩慢輕柔動作進行向上提拉,時間為30秒,之后放松,需要反復操作2~3次。期間可協助患者完成后伸、前屈、側展以及旋轉等一系列被動活動,推拿療法30分鐘/次,每日治療1次;③運動訓練:結合患者的病情狀況給予運動訓練指導,主要為頸椎抗力訓練、上肢爬墻訓練以及抬臂訓練,在訓練中結合患者的耐受度,控制活動量以及活動幅度,通常為15~30分鐘,每次每日訓練1次。觀察組增加針灸治療,方法為:穴取風池、肩中俞、天柱、大抒以及頸椎夾脊穴作為針灸主穴,結合患者癥狀表現循經取穴,如患者痛點位于手太陽經,需增加后溪、天宗和肩貞三穴;痛點位于手陽明經,需增加合谷、肩髃、手三里以及曲池等穴。穴位皮膚進行消毒,準備0.35mm*40mm的針灸針進行針刺,以得氣為度,與電針治療儀進行連接,調節為疏密波,結合患者的耐受度調整強度,針灸療法20分鐘/次,每日治療1次。2組患者均于治療1個月后評估療效。
1.3評價標準
(1)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并且肌力達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并且肌力得以提升;無效:病情無明顯變化。(2)利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對患者的頸椎功能進行評估,評估內容有疼痛度、頭痛、個人生活料理、睡眠狀況、駕駛、閱讀、娛樂、注意力以及工作等共計10個方面,均為,0~5分,總分為0~50分,其中0分為無障礙,50分為完全癱瘓,得分越高頸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組間對比
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7.44%,對照組86.49% ,P<0.05。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產生和持續進展與患者頸椎生物力學失衡存在相關性,例如有研究發現[2]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頸部肌群受損情況。頸部肌肉的功能在人體頸椎生物力學平衡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動力性以及靜力性平衡兩者共同維持頸椎穩定性。受到身體疲勞、外力損傷或慢性頸椎退變等影響可引起動力性與靜力性兩者失衡,進一步出現關節失穩,頸椎局部血管、神經等受壓或產生慢性刺激,進而使患者產生頸肩臂部的麻木、疼痛癥狀。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中改善頸部肌肉功能是緩解其疼痛等癥狀的重要環節。
在患者治療中指導其進行運動訓練能夠幫助改善患者頸部穩定性結構,促使其力學平衡獲得恢復,能夠打破惡性循環,增強患者的肌肉強度,進一步提升肌力水平,同時還可整復患者的紊亂關節。頸椎牽引的過程中借助作用力促使頸椎局部組織產生分離,軟組織獲得拉伸,進而幫助解除局部肌肉痙攣,緩解頸部疼痛、麻木等癥狀。推拿療法的應用能夠促使受損組織獲得修復,并逐漸強化其功能,對于改正患者姿勢,促使脊柱力學恢復平衡有重要價值[3]。祖國中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多與風寒濕邪侵襲、氣血虧虛或跌仆勞損等有關,進而引起氣血不行、瘀血漸生,針灸療法的運用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例如對風池、天柱等進行針刺可促進祛風止痛,對頸夾脊、肩中俞、大抒等穴進行針刺可促進活血化瘀,將針灸療法與頸椎牽引、推拿療法和運動訓練進行聯合可充分發揮協同作用,有助于改善其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結合癥狀表現循經取穴可提升針灸治療的針對性、有效性。而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在治療后的NDI頸椎功能障礙指數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并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頸椎牽引、運動訓練、推拿并結合針灸療法的運用,可提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整體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通過聯合應用頸椎牽引、針灸療法、推拿以及運動訓練進行綜合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并可有效改善其頸椎功能。
參考文獻:
[1] 何洪,劉銘,盧維煜. 針灸、推拿及牽引聯合中西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21,40(5):104-105.
[2] 王華. 穴位注射、針灸、推拿牽引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研究[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21,12(20):22-23.
[3] 張寶喜. 中西醫綜合治療難治性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健康管理,2021,18(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