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林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 ?R6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股骨頸骨折在廣大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該骨折是臨床常見病以及多發病,人體股骨頸局部的血運情況較差,若發生骨折后未能及時妥善給予處理則非常容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且患者臥床時間的延長還將誘發壓瘡、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較大威脅[1]。科手術是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如常用的全髖關節置換術以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此兩種手術方案較為成熟,然而關于其應用優缺陷仍具有一定爭議。以下將探究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或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本院7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63~85歲,均數(72.6±2.5)歲;體質量47.5~82.5kg,均數(63.6±1.5)kg。對照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齡62~86歲,均數(72.7±2.4)歲;體質量47.8~82.3kg,均數(63.7±1.4)kg。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術中給予硬膜外麻醉,保持健側臥位,以患者髖關節外側作為手術操作入路,對關節囊進行切開,使股骨頭基底部等充分顯露,對股骨頭進行切除,股骨頸進行適當修整,將髓腔進行擴大,結合其骨量選擇股骨柄假體進行安裝,關節活動進行試行,效果滿意后置入引流管,手術切口進行縫合。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進行硬膜外麻醉,維持健側臥位,患者髖關節后外側為手術操作入路,進行逐層切開,使關節囊充分顯露,對部分關節囊進行切除,使股骨頭以及股骨頸等得以充分顯露,股骨頸截骨操作,將股骨頭進行取出,之后關節囊以及滑膜進行切除,髖臼適當磨措。根據情況選擇臼杯以及襯墊并進行安裝,股骨髓腔進行擴大,對股骨柄假體進行安裝,髖關節進行整復,關節腔充分沖洗,置入引流管,手術切口進行縫合。2組患者均于術后提供抗感染以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常規治療,并指導功能鍛煉。
1.3評價標準
(1)記錄2組的一般圍術期指標,如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出血量以及引流量等。(2)2組術后12個月末進行隨訪,以Harris評分對其髖關節功能做一評估,0~100分,優(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圍術期指標組間對比
住院時間、引流量2組對比P>0.05,手術用時、出血量對照組短于/少于觀察組P<0.05。
3討論
老年人隨年齡增長生理機能不斷衰退,再加上骨質疏松情況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保守治療的并發癥率以及死亡率偏高,因此其應用受限。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應用可對股骨頸以及股骨頭的壞死部位進行替代,是該類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且手術操作時間較短以及創傷性較小,可控制術中出血量[2]-[3]。全髖關節置換術也是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其手術時間較長以及失血量較大,然而能夠避免遠期髖臼磨損的現象,更有利于患者遠期關節功能的恢復。而本次研究也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多于對照組,然而術后隨訪12個月末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表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兩者各具應用優缺點,在臨床治療中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靈活選擇應用。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手術時間短且術中失血量少,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遠期功能恢復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 單峰.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 飲食保健,2021,15(4):10.
[2] 李惠斌,溫速女,陳董東.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及臨床價值[J]. 養生大世界,2021,22(12):38.
[3] 吳駿.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及術中出血量影響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7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