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庚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灸;推拿;康復理療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慢性退變所造成的神經根病變,是十分常見的頸椎病類型,神經根在慢性壓迫、刺激的影響下可產生頸肩背部疼痛、肢體麻木、無力等情況,這對患者的生存品質構成嚴重影響。該疾病的發病與年齡增長、伏案工作、外傷、受涼等因素有關,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癥狀逐步加重,且具有一定的致殘風險,因此需盡早給予治療[1]。以下將分析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合用針灸、推拿與康復理療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本院3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15例,男8例/女7例:年齡28~72歲,均數(41.5±1.5)歲;病程為1~9年,均值(3.5±0.4)年。對照組:15例,男9例/女3例:年齡27~73歲,均數(41.6±1.3)歲;病程為1~8年,均值(3.6±0.3)年。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為康復理療進行治療,即以中頻電療儀給予患者治療,選擇患者頸椎痛點為治療部位,將電極板置于其上,結合其耐受度對電流強度進行調整,時間為15~20分鐘/次,每日治療1次,共計治療15天;給予頸椎牽引治療,以患者體重計算牽引重量,即體重15%~20%,持續牽引時間為20~30分鐘,該項治療1次/天,共計治療6天,期間如有頭痛、麻木等情況需即刻停止牽引。觀察組合用針灸、推拿及康復理療進行治療,康復理療方式同對照組;①針灸:穴取風池、命門、肩貞、脊中、肩髑、至陽、阿是、大椎以及腰陽關等穴,準備1.5mm毫針進行針刺,均為平補平瀉手法,進針后得氣為度,各穴位留針20分鐘,針灸療法1次/天,共計治療15天。②推拿:保持常規坐位,術者雙手置于枕后以及頜下,使患者保持頸前屈狀態,并向上牽引,持續約2分鐘,對頸部進行左右雙側旋轉,反復15次。借助滾法與患者肩背部和上肢肌肉保持緊貼進行滾動操作,持續約10~15分鐘,促使肌群放松。術者以大拇指指腹給予一指禪推法以及彈撥法促使其頸部雙側軟組織得以充分放松,時間為10~15分鐘,推拿療法1次/天,共計治療15天。
1.3評價標準
(1)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疼痛、麻木等癥狀均消失;有效:疼痛緩解以及麻木緩解,生活活動能力受限有所下降;無效:癥狀以及活動受限無明顯變化。(2)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情況評估,0~10分,分數越高痛感越重。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組間對比
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3.33%,對照組73.33% ,P<0.05。
2.2 VAS疼痛度評分組間對比
治療前VAS評分觀察組為(7.26±2.15)分,對照組為(7.25±2.17)分,2組VAS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VAS評分觀察組為(2.62±1.13)分,對照組為(4.26±1.52)分,VAS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十分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在中老年人群長期伏案工作者中較為常見,患者頸椎間盤出現慢性退行性病變進而誘發一系列頸椎癥狀,對于患者的正常活動及工作等構成影響[2]。目前對該類患者主要通過非手術保守治療,如進行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有助于緩解其臨床癥狀。康復理療是該類患者的常用治療措施,例如進行頸椎牽引以及實施中頻電療儀治療等,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然而單一應用的治療效果有限。中醫將該疾病歸入到骨痹等范疇之中,該疾病的發生多與肝腎虧虛以及筋脈失養有關,進而引起關節不利及肝腎之氣不足,進而使患者產生手臂酸痛、麻木等癥狀[3]。給予針灸療法治療,對于風池、腰陽關等穴實施針灸,可充分發揮傳導作用,幫助調和陰陽并疏通經絡。在此基礎上配合推拿療法,借助滾法、彈撥法等,有助于推行氣血以及扶傷止痛,并促使頸椎軟組織獲得充分放松,可改善微循環。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疼痛度評分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推拿以及康復理療三者聯合應用,可提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合用針灸、推拿與康復理療可顯著改善疼痛癥狀,并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東,古子文. 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J]. 健康必讀,2021,15(4):42-43.
[2] 叢大林. 神經根型頸椎病經針灸推拿治療的療效評價[J]. 東方藥膳,2021,26(1):194.
[3] 常新民. 針灸推拿聯合康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 養生保健指南,2021,19(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