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展開合理的指導,能有效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較為單調,情感體驗也不是很豐富,對生活的感知較為單純。教師可以嘗試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指導相結合,引導學生以文化的視野看待閱讀材料,從閱讀中借鑒生活經驗,從中提高其寫作技能。本文基于閱讀教學對如何指導學生提高寫作技能展開分析,并提出幾點策略。
寫作是一項復雜的活動,也是一種創造性的獲得感,學生在教學中可以培養自身的創造能力,提升對語言的運用能力。但由于部分初中生的生活結構較為簡單,閱歷還不夠豐富,在寫作中經常會出現無事可寫、沒有表達欲望的情況。對此,教師應將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通過有效的指導提高學生寫作技能。
一、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寫作技能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又一次深刻變革,隨著科研課改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性。當前教育中更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追求創新,并掌握學習中的主動權,而寫作指導是落實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尤其是當前流行的話題作文,更是凸顯出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其淡化了審題和文體,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寬松、自由的創作環境。同時,這也對學生寫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有思想認識、生活態度,還要擁有一定的表達技巧。這一切都對學生個性化培養和創新思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過程,寫作表達知識的過程,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教師也將閱讀和寫作視為語文教學中的雙翼。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大多語言生動、蘊意深刻,包含了人類文明的精髓和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因此,借助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能夠有效陶冶其清掏,提高其寫作水平。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掌握更多的寫作技能和技巧。
從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向來看,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核心內容,是初中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兩個板塊,而從這兩個板塊的內在聯系來看,閱讀教學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較為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學習更多的寫作技巧和寫作細節,以及掌握更多的詞匯和學習更多的修辭手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此外,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可以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信息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作用于閱讀教學中,又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快速地掌握閱讀文本素材的核心內容,強化學生對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認知,可以說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兩者之間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和相互推動。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合在一起,對學生的學科素養的養成可以帶來較高的幫助和影響,教師需引起關注和重視并且有效地落實與教學實踐中
二、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所存在的教學問題分析
(一)讀寫教學分化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教學一直都處于教學分化的狀態中。絕大多數的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到了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及閱讀水平的強化,而忽視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導致學生難以通過學習語文閱讀知識內容實現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寫作靈感及提高寫作能力。這不僅會嚴重限制初中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會使學生出現學習分化、語文學習綜合能力偏重、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不均勻、不統一等嚴重的學習問題,這對初中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以及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會帶來消極的教學影響。
(二)忽視學生讀寫興趣的激發
興趣是促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的重要內驅力,只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寫興趣,便能夠促使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活動實現高效開展與進行。但從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激發學生讀寫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并且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往往會將大部分的教學精力與時間都集中在學生語文閱讀理解成績和寫作成績的提高。課堂教學形式也常以教師為中心,以“填鴨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學習中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相對較低,學習態度和學習情緒也較為消沉和低迷,進而嚴重限制了學生閱讀學習效率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與強化。
(三)課外閱讀延伸匱乏
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并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而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其發展與成長速率是極為迅速的。因此,為了能更好地促進初中生的成長與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地開展一定的課外教學活動,實現課外教學知識延伸與拓展就顯得尤為重要與關鍵。但從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情況來看,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初中語文教師并沒有課外延伸與拓展的教學意識,而是常會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重心放在語文教材上,將初中語文教材視為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唯一依據。這就導致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嚴重限制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空間,這不僅不利于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也對學生的綜合成長及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效果造成不良影響。
三、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寫作技能提高的策略
(一)以讀促寫,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教師認識到閱讀教學對學生寫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后,就在教學中將二者相結合,通過以讀促寫、以讀導寫的方式,讓其在閱讀中提升對生活的感悟,豐富自身生活體驗。當前的學生雖然娛樂生活較為豐富,但生活經驗較為單一,對生活的感知也比較單純。這導致其在寫作中無話可說或是命題不準確,原因是其沒有大量的閱讀做基礎,難以寫出好文章。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閱讀、多看書,從閱讀中借鑒生活經驗,并開闊自己的視野,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舉例來說,在學習《社戲》一課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要分析人物描寫方法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幫助其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以文化的視野看待文章內容。與此同時,作者通過景物描寫,向讀者展示了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教師要引導其分析作者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從而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對文章中所表達的童年生活回憶和留戀之情有更深入的感悟,并將其中的寫作手法應用在寫作中,實現“以讀促寫”。
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理清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底層邏輯,利用閱讀教學的展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修辭手法和學習更多的寫作形式,進而為學生的寫作開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和保障。
(二)創新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寫作興趣
在開展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活動時,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意識,并且清楚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教學效果提高所發揮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要及時摒棄以往傳統和落后的教學思想及教學意識,而是要順應新課改與素質教育對初中語文所提出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創新要求,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主體作用。與此同時,也要充分合理的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形式進行正確、合理的創新與優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和寫作學習興趣。并且,能在外部因素,環境與氛圍的帶動下實現有效的激發與調動,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和集中度,進一步強化初中生的語文讀寫能力。
例如,在教授《壺口瀑布》一文時,語文教師可在課程導入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與播放和“壺口瀑布”景象有關的影像或圖片,為學生創設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實際的課中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演示與播放相關的景象與圖像,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掌握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在學生初步掌握文章內涵與大意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黃河大合唱》的音樂,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及文章精神與內涵的理解,并向學生提出“你能像作者一樣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寫景文中嗎?”等具有引導性和激發性的教學問題,以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根據課文開展仿寫訓練,實現讀寫結合教學。
(三)陶冶情操,在閱讀中確立情感價值
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其情感價值的引導,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文章的立意和中心思想,確立學生的情感價值,這有利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幫助學生學會審題和立意。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而寫作則可以提升其人生修養。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廣泛的閱讀,能更好地感知歷史中和現實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影響到三觀塑造。除此之外,這些變化還會在寫作中體現出來,提升寫作立意的格調,避免寫作時內容空泛。舉例來說,在學習《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時,作者化身為一滴水,以水的蹤跡為線索,全方位地展示了麗江古城的自然風光,見證了人世間滄海桑田的同時,也欣賞了古城的曠野之美。學生在課堂中要學會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品味位其中優美的語言,理解麗江不同的美,從而與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此外,學生還要學習作者這種新穎的寫作手法,以物為敘述角度,按照地點的轉換安排結構寫作,課后教師還可以設計寫作練習,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四)相互滲透,以閱讀來檢驗寫作技能
寫作與閱讀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二者可謂是相輔相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整合思維,讓閱讀和寫作之間相互滲透,以閱讀檢驗寫作,再以寫作檢驗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并應用在寫作中。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分析和鑒賞文章,通過探究文章中的“閃光點”,提升其寫作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例來說,在學習《安塞腰鼓》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內容可以感受到散文中的文字美,教師則要引導其閱讀文章,理解其中的內容,并掌握短句、排比句、感嘆句的運用,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在課堂中學習完基礎知識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寫作,寫作中要運用到課堂中所講解的寫作手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五)素材積累,加強課外閱讀教學質量
傳統教學中,教師更重視課內閱讀教學,教材中收錄的課文雖然文字優美、蘊涵深意,但畢竟數量有限,很難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此,教師應重視課外閱讀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古人說:讀萬卷書。但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學作品數量又豈止“萬”本,教師想要利用課外閱讀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文學名著。文學名著多是經受了歷史考驗的作品,蘊涵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精華,是寫作的范本,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閱讀,還要引導理解其中的內容,以便帶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和共鳴。舉例來說,在學習《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時,本文是一篇說明性文章,首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分析題目。文章題目本身就有概括性的作用,而本文中的題目可以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其次,教師鼓勵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并思考:“對恐龍滅絕,科學界存在哪些說法,各自依據是什么?”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后就可以回答這一問題,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目的是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示。同時,教師在課后還可以為學生推薦更多相關的說明文,擴大其閱讀面,積累更多的素材。
除此之外,加強課外閱讀是十分必要的,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本素材打開學生的視野,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延伸,立足于課堂文本教學內容引入更為豐富的閱讀素材,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和發展自身的能力和素養,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四、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正確認識并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并在初步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后,發揮最大的能力引導其思考,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寫作能力。這一過程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不斷積累經驗,并給予其幫助和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形式和寫作方法,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