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4月1日,新國標《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下稱《規范》)正式實施,對無障礙通行、服務、信息交流設施建設以及無障礙設施施工驗收和維護等,作出更為系統的規定。《規范》作為全文強制性國家工程規范,具有強制約束力,推動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邁向新階段。
“這是工程建設領域全文強制性規范,所有條文必須嚴格執行。”4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一級巡視員邢海峰指出。
殘障人士及行業專家對《規范》給予高度評價。也有專家指出,《規范》對于新建建筑及市政工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有積極推動作用,但是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是一個部門、一個領域的事情,而是一個全社會系統性工程。
《規范》提出多個“首次”
通道建設坡度太陡,殘疾人坐輪椅很難獨自上去;部分盲道曲曲折折,甚至直通大樹……“無障礙”的破壞、占用、缺失、不合理建設,都會給需求者的日常通行造成重重障礙。
“每個人一生都會有至少8年的殘障期。”《法人》記者曾參加的一次關于“殘障平等意識”公益培訓上,授課老師說:“所謂殘障,并非單純身體損傷,更多來自社會障礙?!睙o障礙設施的推廣,不僅普惠殘障人士或老年人,每個人都會成為無障礙設施的使用者、受益者。
“出了門,上不了路;上了路,進不了樓;進了樓,到不了想上的樓層;上得了樓,衛生間又有障礙……”4月7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特邀理事、集善樂業項目負責人劉亞衡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無障礙設施是否有序銜接直接影響殘疾人等無障礙設施需求者的出行意愿,居家環境中,一般都能實現無障礙,但出了門,任何一個環節的無障礙措施不健全,都將影響到需求者的出行意愿甚至出行安全。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有殘疾人8500萬、。歲至6歲兒童2.5億、60歲以上老年人2.64億、孕婦2000多萬,長期失能或暫時正?;顒幽芰Σ蛔愕奶厥馊巳哼_6億以上。這意味著,中國接近一半的人口有無障礙出行需求。
記者注意到,對于無障礙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規范》進一步作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劃、建設標準。其中更是提出了多個“首次”:首次對無障礙設施進行分類,首次規定門不應設門檻和擋塊,首次增加信息無障礙要求等。
北京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負責人唐占鑫近日表示,《規范》的實施,會讓更多殘疾人在使用無障礙設施時更加安全。另外,無障礙通行不連貫、無障礙設施被占用、后期維護不到位導致無法使用的情況,將得到有效解決。
4月6日,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康尼告訴記者,1989年,建設部、民政部、中國殘聯共同發布的《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是首份關于無障礙建設的行業標準。2012年,國務院出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是關于無障礙建設的首次立法,但其中多為推薦性標準。本次出臺的《規范》除了有關于設計、建設的標準,還有專門施工驗收和維護標準,更加系統、覆蓋全過程、標準要求更加細化,能夠保障無障礙設施更好發揮作用。
4月2日,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聞發布會上,該部標準定額司副司長王瑋表示,將多措并舉推進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其中包括,加快構建完善以《規范》為核心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標準體系。
無障礙立法尚需完善
2021年5月14日,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中國殘聯人聯合會聯合發布了10件無障礙環境建設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為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入選的一起案例中,2021年1月,知名殘疾公益人士陳某某乘坐電動輪椅車經過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某路口時,因人行道無障礙設施破損致其從輪椅摔落,經搶救無效死亡。
調查發現,寶安區存在多處無障礙設施破損和不符合建設標準的問題,給殘障人士造成生活不便及安全隱患,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檢察機關以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立案辦理,最終推動全市無障礙出行設施專項檢察監督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對此表示,無障礙環境建設雖然不屬于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卻是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探索的一項重要內容。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3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案件803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801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2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643件,訴前磋商結案29件。
202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出臺意見指出,將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及時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無障礙功能;人民法院將切實將無障礙服務貫穿訴訟全流程;各級人民檢察院將進一步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持續深入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公益訴訟。
記者注意到,《規范》實施前,中國多地已陸續出臺關于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的地方條例,如《江蘇省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辦法》于3月1日正式施行,《深圳經濟特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于2021年9月1日實施。北京市更是早在2004年便出臺了《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條例》,2021年9月進一步出臺了《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
4月8日,“奇途無障礙”創始人紀尋向記者表示:“地方性立法將關于無障礙的理念和建議落實到具體實施方法中,為無障礙提供了更加強有力法律保障,也為更高層級立法做了鋪墊。”
中國殘聯有關負責人曾介紹,未來要繼續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課題研究,推進無障礙立法進程,推進無障礙認證。
4月8日,康尼透露,目前,全國人大也在進行無障礙立法研討,清華大學無障礙研究院參與了一些相關研究和調研。“不斷完善立法,并加大執法力度,將有助于無障礙標準和行動進一步落實?!?/p>
無障礙需更廣泛社會共識
“目前,無障礙設施系統性和銜接性問題較為普遍。”4月7日,深圳市無障礙環境促進會秘書長楊金龍告訴記者,建設主體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無障礙建設規劃系統性不強、設計不合理、建設碎片化、重數量輕質量、不同區域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標準不統一、銜接不規范等現象,嚴重影響無障礙設施的通用性和使用率,造成一定資源浪費。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無障礙管理學院副院長常曉茗也曾指出,無障礙建設必須考慮系統性銜接問題,主要體現在無障礙建設是否暢通、是否通達、是否合理等方面,這也是現代無障礙發展中務必要關注的。否則“各掃門前雪”,最終可能還是面臨著銜接性問題?;诖?,全社會、各部門在機制建設、規范設計、措施推廣方面,要加強協同合作,確保無障礙設施的有序銜接。
康尼認為,無障礙系統性銜接問題,涉及一整套工作流程、機制和一些具體行動。打造一個良好的無障礙環境,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統籌協調,其間需要強有力的督導機制,也需要公眾參與,社會各界形成共識上的統一。
“沒有我們的參與,請不要替我們作決定?!边@是殘疾人國際組織在1981年成立時確立的口號。殘障人士、網紅辯手蔡聰曾在多個場合提及這句話,并表示,“無障礙”并不只是坡道、盲道、無障礙衛生間等公共設施的修繕,而是一種能讓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正常參與生活的理念。
“無障礙社會氛圍尚未形成,會對無障礙建設產生一定抵消效應。無障礙,實際上是盡可能減少甚至消除社會環境障礙的過程,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制度規則和文化理念?!睏罱瘕埜嬖V記者,市民對無障礙文化理念正確認知和透徹理解,是無障礙城市建設能夠得以推進的最基礎因素。要讓社會形成一種共識,即無障礙不僅針對殘障群體,同時包括老人、孕婦、兒童、傷病者、提重物者等全齡、全體人群。如果認為無障礙只是殘障群體的事情,既無法引起全體市民的關注,也無法為無障礙城市的建設指明正確方向。
(責編白馗美編劉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