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張婉姝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國際經濟區域化、全球供應鏈體系趨于重構背景下,各國企業供應鏈風險逐漸顯現。中國制造業生產水平和影響力雖大幅提升,但在醫療器械、電子通信、核心工業軟件、高端材料、精密設備等領域仍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問題,部分機構和企業供應鏈安全受到威脅。
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往往聚焦于縫隙市場,部分優秀企業通過數十年對已有產業技術的綜合和挖潛,在特定產品上做到了極強專業度和較高市場占有率,成為產業鏈上大企業不可或缺的配套供應商,對補齊供應鏈、穩定產業經濟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在產業結構變化時期,中小企業體量小,固定資本投資轉向更為靈活,退出傳統領域或進入新領域都更便捷,能夠更快地填充由于技術升級和市場結構變化產生的市場縫隙,完善產業鏈的各個節點。因此,加大對具有專業化、精細化業務的中小企業扶持,激勵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重點攻堅,突破現有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環節,對降低供應鏈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五大領域,加速企業培育
2018年以來,國家已公布3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培育領域包括5個:主導產品應優先聚焦制造業短板弱項,符合《工業“四基”發展目錄》所列重點領域,從事細分產品市場屬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符合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屬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圍繞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攻關;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
截至2022年1月31日,中國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總計351家。工信部分別于2019年5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公布了3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其中,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248家,上市41家;2020年公布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1744家,上市170家;2021年公布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2930家,上市140家。
從地區分布來看,35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集中在江浙滬、北京和廣東區域。351家公司中,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五的地區分別為:江蘇省63家、占比18%,廣東省43家、占比12%,上海34家、占比10%,浙江省31家、占比9%,北京24家、占比7%。分批次來看,前兩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和北京、廣東等地,第三批次山東、安徽、四川等省份的上市企業明顯增多。
總體來看,專精特新上市公司集中在中高端產業領域,機械設備行業公司數量遠超其他行業。351家企業中排名前五的申萬一級行業分別為機械設備91家、占比26%,電子40家、占比11%,基礎化工55家、占比16%,醫藥生物44家、占比13%,電力設備23家、占比7%。
平均毛利率超40%,小公司研發投入更高
截至2021年底,工信部共發布了6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名單,總計464家企業。其中,包含188家上市公司,2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截至2022年1月底,351家專精特新 A 股公司中,273家市值在100億元以下,占比78%。其中,市值處于50億元~100億元區間的公司最多,為101家,占比29%;市值處于30億元~50億元的公司有96家,占比27%。市值超過300億元的公司僅8家,分布在電新、醫藥、電子、汽車4個領域。
203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2020年營業收入處于3億元~10億元區間,占比58%;2020年營收處于10億元~30億元的公司為84家,占比24%;18家公司2020年營收超過30億元,主要分布于化工、醫藥、汽車、電新領域。
2020年,17家已上市專精特新公司虧損,其中半數為電子、機械領域公司。113家公司歸母凈利潤處于5000萬元~1億元之間,占比32%;111家公司歸母凈利潤處于1億元~2億元之間,占比31%。
2020年,351家專精特新公司平均營收為10.54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為1.29億元,與創業板、科創板、中證1000指數成分相比均較小。但專精特新板塊平均毛利率超過40%,明顯高于創業板和中證1000指數成分,僅低于科創板。同時,351家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81%,也僅低于科創板的10%比例。
目前,已上市專精特新公司中,近半數公司2020年毛利率在30%至50%之間。50家毛利率超過60%,其中31家為醫藥生物公司,占絕對多數。351家專精特新公司的研發費用占比主要分布在3%至10%之間。營收規模超過10億元的公司研發費用占比較低,小公司研發投入力度普遍更高。
梯度培育體系,多方政策出臺
2016年至2019年,中國中小企業在36萬戶以上,占規模以上企業比重保持在97%以上。同時,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6年一2019年,全國中小企業從業人員保持在4900萬人以上,約占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比例的2/3。
2018年以來,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相關政策密集出臺,頂層設計不斷筑牢。不少省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落實培育國家、省、市、區(縣)級專精特新企業。目前,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擁有更多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中部省市對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熱情更高。
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情況來看,截至第三批名單公布,浙江、廣東和山東入選企業數量排名前三。浙江和廣東企業數量均在400家以上,山東省企業數量為367家。排名隨后的分別是江蘇、北京、上海,入選企業數量均在250家以上。
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情況來看,山東、重慶和上海的培育數量已超過3000家;安徽、江西、河北和貴州培育企業數量在2000家以上。
與此同時,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獎補政策,以財政補貼、提供融資服務及人才引進等方式對區、市、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及制造業單項冠軍進行補貼。
從財政補貼金額上看,重點省市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補貼在50萬元~100萬元,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補貼在20萬元~50萬元,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補貼基本在20萬元以下。其中,北上廣補貼力度較高。
北京提供多元化全方位補貼,推動中小企業集中、集聚發展,包括鼓勵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及老舊廠房改造等政策。同時,通過在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為企業進行投融資培訓及支持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等方式,加大融資支持、上市培育力度。廣州在項目新建、增資擴產及外省(市)遷入等落戶投資方面,補貼力度較大;同時,在研發創新、股票發行及通過建立產業園集聚發展等方面,與北京政策支持方向保持一致階
(本文節選自《專精特新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出品方:國海證券)
(責編王茜美編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