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昕


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已于3月1日施行。中國對種子安全的保護將進入新階段。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曹建明指出,解決好種子問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前提,是農業創新發展的源頭和動力,而現行種子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已不能適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要求。“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是參照《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1978年文本)制定的,存在保護標準低、范圍窄、鏈條短等問題,難以激勵原始創新,助長了育種研發的急功近利和低水平重復,洋種子、仿種子、套牌種子、假種子等問題,不僅對中國育種原始創新產生嚴重的擠出效應,而且加劇了國內種子供給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曹建明說。
種子法第三次修法,都改了什么?
《法人》記者了解到,種子法在2004和2013年修正過兩次,2021年是第三次修正。新法中有幾個方面的新提法引起了整個農產品行業的注意。
新法將第九條“國家有計劃地普查、收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交流和利用種質資源”之后加上了“重點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
針對向境外機構和個人提供種質資源,新法第一條規定:國家對種質資源享有主權,任何單位和個人向境外提供種質資源,或者與境外機構、個人開展合作研究利用種質資源的,應當報國務院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批準,并同時提交國家共享惠益的方案。而種子法修正前,只規定此種情況應當向省、自治區或直轄市分管農業和林業的部門報請批準,再由該部門向國務院農業、林業部門報請批準。
新法將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核發權從省級農業、林業主管部門上繳至國務院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第三十一條規定:從事種子進出口業務的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由國務院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核發。國務院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接收申請材料。
此外,新法第九十條規定了各項術語的定義,增加了“實質性派生品種”,指由原始品種實質性派生,或者由該原始品種的實質性派生品種派生出來的品種,與原始品種有明顯區別。并且除派生引起的性狀差異外,在表達由原始品種基因型或者基因型組合產生的基本性狀方面與原始品種相同。
新法還對中藥材的種質資源予以保護。第九^一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支持開展中藥材育種科學技術研究。
張掖:玉米種植業的半壁江山
甘肅省張掖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其名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張掖地處荒漠與戈壁之中,地形狹長,南臨祁連山,北部是合黎山和龍首山。黑河帶來的水資源讓張掖大部分地域呈沙漠中的綠洲景象。
地理環境的優勢,讓張掖成為農業生產的天賜良田。21世紀以來,張掖市賴以生存的命脈產業,除了以絲綢之路和丹霞地貌為主題的旅游業,就是坐擁良田而成的種子繁育業。2013年,張掖市下轄的甘州區、臨澤縣和高臺縣成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
成片的玉米制種地風光,是張掖諸多城市名片中的一張。近日,記者在張掖市種子管理局了解到,張掖種子基地常年面積約100萬畝,年產玉米種子4.5億公斤,占全國大田玉米年用種量的50%以上,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是中國的基本國策,飯碗的關鍵是糧食,種子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張掖市是玉米種植的半壁江山,也是種子安全的半壁江山。
記者了解到,僅高臺縣,2021年全縣玉米種子生產面積達到12.05萬畝,產量4856萬公斤,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5.25%,占全市的13.2%和12.8%,在雜交玉米種子基地中,高臺縣的“國家隊”地位不容置疑。
種子安全,操作規范不可忽視
新種子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種子使用者因種子質量問題或者因種子的標簽和使用說明標注的內容不真實,遭受損失的,種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要求賠償。而事實上,沒有嚴格遵守種子操作規范,造成種子質量不合格,進而產生糾紛的事例并不少。
2021年5月,吉林省某種業公司(下稱“吉林某公司”)向記者反映,2013年開始該公司與位于張掖市高臺縣的某種子公司(下稱“高臺某公司”)簽訂協議,請高臺某公司為其繁育某型號的玉米種子。
2015年,吉林某公司所提供的親本種子數量有限,不足以支撐協議中規定的繁育數量,于是高臺某公司自行從甘肅省武威市的另一家種子公司采買了另一部分親本種子。2016年,這批種子被農民種植后迎來秋收,農戶發現其所購買種子本是紅軸型號,卻種出了很多白軸玉米。記者了解到,兩家公司委托海南一家機構進行田間種植鑒定,結果表明,2015年生產的這批種子的白軸率超過10%。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白軸率超過4%可被定性為劣種子。于是,種植了該批玉米種子的農戶將吉林某公司投訴至長春市公主嶺農業局,吉林某公司對農戶進行了總數超過50萬元的補償。吉林某公司負責人稱,這批種子如果全部流向農戶,將造成超4億元的總體損失。“這批種子預計可種30多萬畝,按照每畝產糧800公斤、糧食價格每公斤2元計算,超4億元,已經是很保守的估計了。”
事情的關鍵在于,這批生產于2015年的種子,究竟是不是劣種子?白軸率超標的問題,是不是出現在高臺某公司自行采買的那部分親本種子身上?然而,記者了解到,這部分親本種子沒有在雙方的見證下完成封樣,使得這場糾紛成了“無頭案”。
記者了解到,2019年10月,吉林某公司以種子質量問題為由,將高臺某公司訴至張掖市中級人民法院。此案尚未宣判。
一位不愿具名的農學產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出現這類問題,很有可能是親本種子其中的一方不穩定導致的,“但究竟是高臺某公司自行采購的親本種子不穩定,還是吉林某公司提供的親本種子不穩定,因為沒有封樣,所以無從考證。”他認為,此事的關鍵在于,代培公司自行采買親本種子時,沒有按照操作規范進行封樣。
目前所能做的,是對這批由高臺某公司自行采買親本種子之后加工而成的成品種子進行鑒定,以判定其是否為劣種子。然而,這起案件此前做過的田間種植試驗結果,并未得到受理法院的認可,現已由法院出面委托有關權威機構,再做一次田間種植試驗。“也許是因為上次田間試驗是由當事雙方出面委托的,不是由法院出面委托的,法院認為沒有法律效力。”吉林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新的田間種植試驗已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機構進行,種植地點依然選在海南省。這次種植試驗的結果,將直接決定該案的走向。
(責編惠寧寧美編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