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永磊
(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監測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溫性針葉林主要分布于暖溫帶地區平原、丘陵及低山,組成種類貧乏,主要有松屬(Pinus)、柳杉屬(Cryptomeria)和側柏屬(Platycladus)植物。建群種生態適應性強、分布區廣闊是溫性針葉林的顯著特點之一,在現存植被中,往往較地帶性闊葉林占在更大的面積和生長優勢。側柏林(Form.Platycladusorientalis)屬于典型的溫性針葉林[1]。我國東北地區,僅遼寧省西部和東南部有天然側柏林分布,總面積約12279 hm2,分布區嚴重破碎化,成林高度一般只有3~5 m,即以矮林為主[2]。而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然側柏林分布達951.3 hm2,約有側柏70萬株,即是遼寧省天然側柏林現實分布的核心區域。
然而,在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下,天然側柏林僅殘存于坡度極大、巖石林立的生境之下,其生境適宜性、群落結構和物種組成研究均極為困難[3];且林地多鄰近居民區,容易發生盜采濫伐、人為火災等毀滅性破壞,保護工作難度極大。
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省西部、葫蘆島市西北部的建昌縣境內,地處我國燕山山脈最東側的余脈之一松嶺山系之中,保護區東與遼寧錦西和興城相鄰,西與凌源和河北青龍毗鄰,北靠喀左和朝陽,南與綏中為界。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9°52′30″~120°04′04″,北緯40°46′28″~41°05′53″之間。這里森林茂密,奇峰簇簇,怪石嶙峋,百花競放,百鳥齊鳴,被譽為遼西山區的“綠色明珠”,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重要地區。
根據天然側柏林的分布情況,劃分為喇叭洞溝—尹杖子北溝和西溝附近,壩溝附近,腿蓬溝—勝利村3個重點調查區域。調查線路縱貫3個重點調查區域,進行全面踏查[4],全面概括的了解,一般通過在有3個重點調查區域中有代表性的區域中,選擇地形變化大植被類型多,植物生長旺盛的地段設置踏查路線進行線路調查[5]。
在3個重點調查區域內有代表性的地方分別設置樣地。樣地面積400 m2,規格為20 m×20 m,同時在樣地4個外角分別設置1個樣方用于調查灌木,規格為2 m×2 m,再設置1個樣方用于調查草本,規格為1 m×1 m。
對30塊樣地分別進行了樣地、樣方內喬木調查,結果見表1。
通過對本次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天然側柏林的成林類型可以歸納為3種:即側柏純林、側柏闊葉林、側柏油松混交林。其中7塊樣地是天然側柏純林,22塊樣地是針闊混交林,僅有1塊樣地是針葉混交林。

表1 樣地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天然側柏純林中側柏以矮林為主,但也有灌叢狀。基本無其他伴生樹種,喬木層結構單一。側柏油松混交林中,伴生樹種為油松,基本無其他闊葉樹種,側柏優勢相對明顯,喬木層結構單一。而側柏闊葉林中側柏優勢明顯,同時伴生樹種種類多樣化,喬木層結構復雜。在伴生樹種中,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油松(Pinustabuliformis)和暴馬丁香(Syringareticulatavar. amurensis)優勢較明顯,大多數形成以油松、蒙古櫟為輔或者以蒙古櫟、暴馬丁香為輔的針闊混交林。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21塊的樣地分布在陽坡或者半陽坡上,僅有9塊樣地分布在半陰坡上。由于保護區內的天然側柏林多生長于陽坡和半陽坡,與保護區內的天然側柏林實際分布具有一致性。
綜合分析表明,陽坡或者半陽坡分布的天然側柏純林,一般位于中下坡位,坡度在15°~25°之間。隨著坡度的增加,海拔的升高,同時立地條件也變差,分布在陽坡或者半陽坡的側柏林大多數形成了側柏油松混交林或者側柏闊葉林,伴生樹種種類也多樣化,其中蒙古櫟、油松優勢較明顯。而分布在半陰坡上的側柏林都形成了樹種種類多的側柏闊葉林,其中暴馬丁香優勢明顯。
目前,只在遼寧省的西部[6],北京市密云縣的推峰山、周口店的上方山[7],山西省的呂梁、中條和太岳山,山東省魯中的石灰巖山地,陜西省秦嶺的北坡,甘肅省東部,河北西部,滇西北德欽一帶的瀾滄江河谷等地能見到側柏天然林[8]。黃河和淮河流域為側柏天然分布的中心,分布的最北端為遼寧,而滇西北部的德欽則是其分布區的最南端[9]。從東北到西南,天然側柏林分布的海拔高度總體呈上升趨勢。
天然分布的側柏群落,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人為影響。在河北,成片的、具有一定密度的側柏天然林已不復存在,僅在西部太行山海拔高度1000 m以下和燕山山系東部低山丘陵的懸崖和裸露石質山坡可見到稀疏的側柏天然林[10];在山西,側柏天然林多分布在林區邊沿地帶[11],其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一般為600~1400 m,少數可達1600 m,其地形陡峻,巖石裸露,土壤干旱瘠薄,立地條件很差,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原始植被已不存在,即便是偏遠山區殘留的側柏林,也是屢遭破壞后重新恢復起來的天然次生林,因此多呈零星片狀[12]。而遼寧西部,特別是白狼山保護區尚殘存有較大面積的天然側柏林,集中分布于海拔520~650 m之間,目前尚有部分地段生長有受人為干擾較小、保存相對完好的原生側柏群落,且又處于側柏的邊緣分布區,所以意義重大。
通過綜合分析,可以得出:①天然側柏林的成林類型可以歸納為3種,即側柏純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混交林。側柏純林分布在坡度平緩的陽坡或者半陽坡上,伴生灌木多為荊條和小葉白蠟樹,隨著坡度變陡,形成以側柏為主的針闊混交林。隨著坡度的增加,海拔的升高,分布在陽坡或者半陽坡的側柏林大多數形成了側柏油松混交林或者側柏闊葉林,而分布在半陰坡上的側柏林都形成了側柏闊葉林;②保護區天然側柏林,集中分布于海拔520~650 m之間,由于天然側柏林已經退縮于坡度大、土層瘠薄的立地條件下,在天然側柏林整個分布區,都表現出群落結構簡單的特點。
本調查中發現胸徑小于4 cm的個體也相對較少,這會影響側柏更新的潛力。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與側柏的生殖方式有關,生長在坡度較大或地表覆土較少的坡面的側柏多以無性繁殖為主,即側柏從基部分支,形成許多分叉,以灌叢化的形式生長,這可能也是側柏適應本地區干旱環境的一種生存策略。另一方面,與側柏受到的人為干擾有極大關系。側柏群落結構不完整,缺少灌木層或灌木層整體蓋度較小,更談不上側柏幼苗的生長。通常受到人為干擾較大的群叢中普遍缺少小徑級個體,這對于群落更新是不利的,建議應加強對這類群叢的保護和人工撫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