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廣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廣西 南寧 530001)
紅錐(CastanopsishystrixMiq.)屬殼斗科錐屬,原產于西藏東南部、云南南部、貴州、廣西、廣東、湖南西南部、海南和福建東南部等地,具有材質優良、木材堅硬耐腐、生長快等特點,是造車、造船、工藝雕刻、高級家具和建筑裝修等的優質用材[1,2]。灰木蓮(MagnoliaceaeglancaBlume)屬木蘭科木蓮屬,原產于越南、印度尼西亞,活立木具有樹形優美、花多且花期長的特點,是優良的觀賞綠化樹種;木材紋理細致、易加工,是建筑、家具和膠合板的原材料[3~5]。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Dandy)屬木蘭科含笑屬,原產于廣東、廣西南亞熱帶地區,木材易加工,切面光滑,美觀耐用,是建筑和家具的優質用材[6,7]。
高峰林場于2015年啟動歐投行貸款廣西珍稀優質用材林可持續經營項目,項目總面積1650 hm2。林場通過實施歐投項目,改變了傳統經營方式,探索了多種珍稀樹種混交培育模式,包括“米老排+灰木蓮”“格木+降香黃檀”“紅錐+小葉楨楠”“紅錐+灰木蓮+火力楠”等。多種珍稀樹種混交林的推廣種植,改變了林場林分樹種單一、純林多的局面,豐富了林分結構,提高了森林植被多樣性,提高了林木生長量和林分活力[8]。
2015年造的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和紅錐純林林分位于廣西高峰林場銀嶺分場內,地理位置在南寧盆地的北緣,東經108.15609°~108.15612°、北緯22.83610°~22.83613°,西南或西北坡向,海拔135~267 m。屬丘陵地貌,南亞熱帶丘陵森林生態系統。
高峰林場歐投行貸款廣西珍稀優質用材林可持續經營項目人工林營造和建設的技術依據為《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06)、《森林撫育規程》(GB/T 15781-2015)、《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撫育實施細則》(廣西林業廳2017年7月)和《森林采伐作業規程》(LY/T 1646-2005)等已頒布實施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3.2.1 造林地選擇
造林地選擇南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海拔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臺地,要求在山的中部以下,土壤由花崗巖、變質巖和砂頁巖等發育而成,pH值呈酸性,土壤種類為赤紅壤、黃壤或紅壤,土層厚度在60cm以上,土層疏松濕潤,肥力條件中等以上,林地排水情況良好[9,10]。
3.2.2 整地挖坑
在造林前一年的10~11月份穴墾整地,新造林種植密度為1665株/hm2。每一行的種植坑要求在同一等高線上,株行距為2.0 m×3.0m。挖明坑,坑的規格為面寬50 cm×50 cm,深50 cm,底寬40 cm×40 cm,挖坑時一邊挖坑一邊掏出坑內松泥,分開放置表土和心土,表土放坑的兩邊作回坑備用,把坑底鏟平整。
3.2.3 放基肥回坑
取出并去除表土內的樹根和石塊等雜質,從坑的兩邊回填表土到坑內,填土至10 cm深時,打碎回填表土至直徑小于3 cm。采用N、P、K配比為8-6-6的有機無機復混肥為基肥,用容器量取基肥撒入坑內,基肥用量0.5 kg/坑。把坑內基肥與泥土攪拌均勻,從坑的兩邊或上方回填表土,至高于坑面5 cm時平整坑面。
3.2.4 造林
3.2.4.1 苗木選擇
選用經過省級或省級以上良種審定或認定的種子園種子、經改造過的采種母樹林種子育苗。紅錐苗木選用編號為桂S-SP-CH-013-2013的廣西浦北紅錐優良種源種子或編號為桂S-SP-CH-014-2013的廣西博白紅錐優良種源育苗[11,12],灰木蓮苗木選用越南優良種源育苗,火力楠苗木選用廣西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火力楠種子園的優良種子育苗[13]。采用根系完整、主桿健壯充分木質化、頂芽飽滿、無病蟲害的Ⅰ級苗木上山造林,要求苗齡為2年,苗高45~60 cm,地徑0.5~1.0 cm 。苗木必須具有苗木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證,出圃前進行嚴格的檢疫,苗木質量的檢驗、分級、包裝及運輸等技術,執行GB 6001-1985的規定。
3.2.4.2 造林模式
混交林林分種植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種植密度為1665株/hm2,紅錐、灰木蓮、火力楠的混交比例為3∶2∶1,混交模式見圖1。 紅錐純林林分種植密度為1665株/hm2。
圖1 混交林混交模式
3.2.4.3 栽植
1~3月份,待雨天過后,在坑里的泥土濕透后進行苗木定植。把運到新造林地山邊的苗木的葉子洗干凈后,用小籮筐挑至坑邊。在坑中心挖種植穴,種植穴深約15 cm,撕掉薄膜袋,不能造成散杯,將苗木放進穴內,扶正,用小鋤頭推外側泥土壓實苗木根部,蓋泥土高于營養杯面5 cm。
苗木定植后15 d內不間斷檢查,發現有缺苗或死株的,要及時補植,確保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
3.2.5 撫育
在造林后第1~3年共進行10次撫育,其中第1~2年每年撫育3次,分別在每年的3、6、9月份進行;第3、4每年撫育2次,分別在每年的4~5月份和9~10月份進行。第一年采用帶鏟的撫育方式,植株行上方50 cm,下方50 cm的帶內全鏟,即把雜草、灌木、藤類等全部鏟除,挖凈草頭和藤根,同時給幼樹培土;帶外割灌除草,用刀或除草機械砍去林地上的雜草、灌木、藤類等,要求伐根低于20 cm。第2~4年采用割灌除草的撫育方式,把林地上的雜草、雜灌、藤類等植物全部砍倒,伐根低于20 cm。
3.2.6 墾帶
定植后2個月內進行墾帶施工作業。沿苗木種植帶墾一條寬1.5 m的帶。墾土帶的規格:原坑不動,坑上方寬70 cm、 下方80 cm,坑的左右兩邊擴挖連通,帶內松土厚度25 cm。
3.2.7 施肥
新造林第1~3年每年追肥1次,共安排3次。施肥時間在每年5~6月份,即第一次撫育完成后即進行追肥為最佳。每次施大量元素N、P、K配比為15-6-9的有機無機復混肥0.5 kg/株,追肥前必須在樹冠上方離樹根50 cm處或滴水線處開深25 cm、長25 cm、底寬20 cm的弧形施肥溝,把有機無機復混肥均勻撒到施肥溝里,施肥后馬上蓋土滿溝。
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與紅錐純林各設計長寬水平距離為20 m×30 m的調查樣地5個,在每個調查樣地內設置長寬水平距離為5 m×5 m的灌木樣方5個,長寬水平距離為1 m×1 m的草本樣方5個,造林后第4年開始對林分進行監測,每年監測1次[14]。
監測結果主要包括林木生長量、林下植被多樣性、林分健康和穩定性等3個方面。
人工林中林木是森林的主體,林木生長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林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林木生長速度越快,三大效益越高[15]。
根據表1統計結果顯示,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和紅錐純林的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單位面積蓄積量均逐年增加,混交林單位面積總蓄積量高出純林7.6%,混交林中的紅錐徑生長和高生長均高于純林的紅錐,其中高生長較為明顯,高出純林15.1%。從第4~6年,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了409.0%,紅錐純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548.1%,混交林的增長率低于純林的增長率,這是因為混交林的3個樹種中,僅有紅錐的增長率高于純林,為578.9%,灰木蓮和火力楠的增長率低于純林,分別為240.6%和310.8%。

表1 4~6年生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與紅錐純林生長變化情況
調查監測4年林齡和6年林齡的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紅錐純林林分的灌木、草本的種類和數量。
5.2.1 灌木更新數量動態
調查4年生和6年生的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紅錐純林林分內的灌木種類和數量。結果顯示:混交林調查初期4年林齡時林下灌木為17種,調查末期6年林齡時達21種;純林調查初期4年林齡時林下灌木為13種,調查末期6年林齡時為15種。混交林灌木植被較為豐富,種類多于純林。林下灌木種類表現:6年林齡林下灌木種類>4年林齡林下灌木種類。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與紅錐純林灌木更新數量動態 株/hm2
5.2.2 草本更新數量動態
調查了4年林齡和6年林齡的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紅錐純林林分內的草本種類和蓋度。結果顯示:混交林調查初期4年林齡時林下草本有8種,調查末期6年林齡時達14種;純林調查初期4年林齡時林下灌木為7種,調查末期6年林齡時為10種。混交林草本植被較為豐富,種類多于純林。林下灌木種類表現:6年林齡林下草本種類>4年林齡林下草本種類。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紅錐+灰木蓮+火力楠混交林與紅錐純林草本更新數量動態
5.2.3 林分健康和穩定性
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兩種林分均健康有活力,林分穩定性好,表現為無病蟲害為害,無風災和凍災等。
(1)3年的監測數據表明,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的營造是成功的,值得推廣。
(2)從4年林到6年林,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了409.0%,紅錐純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548.1%;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比純林高7.6%。
(3)混交林灌木植被較為豐富,種類多于純林;6年林齡林下灌木種類>4年林齡林下灌木種類。
(4)紅錐+灰木蓮+火力楠同齡混交林和紅錐純林2種林分均健康有活力,林分穩定性好。
(5)營造多樹種混交林是實現森林多種功能的途徑。混交樹種的選擇及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是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