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佳,李國柱
(吉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人口地理學中,通常把一個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劃分為“年輕型、平衡型和老年型”三大類。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消費者年齡成為影響消費結構的關鍵性因素之一[1]。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影響社會收入不平等、降低勞動生產率、影響社會經濟增長速度等[2]。但人口老齡化也具有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正向作用[3]。在當前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人們也應思考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家庭消費結構影響的城鄉差異。
Keynes[4]于1936年提出消費與收入相關的消費函數。隨著消費研究的發展,Modigliani和Brumberg提出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消費者會根據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則分配消費與儲蓄,具有消費者理性特征[5]。鄧加偉[6]研究發現,隨著消費者的年齡增加,用于住房、醫療的比例會增加,而用于交通、文娛的支出會減少。喬東霞[7]認為在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醫療保健的消費比例會隨著年齡段的上升而上升。
王晗[8]以東北地區為研究區,依照狀態-過程-機制的研究范式,運用空間關聯分析、地理探測器分析等方法,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周涵[9]通過時間序列數據對老年撫養比,城鎮居民家庭消費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構建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探討老年撫養比對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的作用機理。琚赟赟[10]通過以CPI指數為門限變量構建老齡化人口和城鎮居民消費的門限回歸模型,基于LCH(生命周期假說理論)和HSDM(家庭儲蓄需求模型)2個方面研究闡述人口老齡化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柳建平等[11]將家庭結構按照人口老齡化程度進行分類,運用Tobit模型實證分析表明:城鄉一致性影響主要體現在老年撫養比正向影響醫療保健支出,負向影響衣著、文娛、交通通信類消費。顯著正向影響城鎮居民家庭食品和居住類消費,農村居民影響則正好相反。
齊紅倩[12]基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家庭消費升級是我國目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表明家庭老年撫養比的增加對家庭消費結構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農村地區更為顯著。楊浩[13]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對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從分層考慮,人口老齡化促進家庭消費升級。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與消費總量間的理論實踐成果豐富,多關注于總消費水平、消費率或儲蓄率等宏觀指標,但研究人口老齡化是如何影響家庭消費結構的內部變動則相對較少。本文立足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借鑒現有研究,選取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0-2018)數據,運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從微觀層面實證研究各項消費支出比重的不同水平,人口老齡化對家庭消費結構城鄉差異的影響,進而優化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對進一步釋放擴大家庭消費潛力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建設性現實意義。
數據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旨在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3個層次的數據,反映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數據基礎。將CFPS家庭經濟庫的相關變量和家庭庫的相關變量提取后,合并成為面板數據,通過面板數據反映一家一戶連續5年期的數據變量,以便接下來的分析能夠在家庭層面上展開。
CFPS 調查的總支出一般分為三大類:一是居民消費支出;二是轉移性支出;三是保障性支出。在這三大類支出中,居民消費支出最能體現家庭的生活水準,根據按滿足居民消費層次分為生存型消費(食品、衣著、居住)、享受型消費(家庭設備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和發展型消費(文教娛樂用品)。本文以該組數據來考察城鄉家庭消費結構的差異。
本文的核心自變量是老年撫養比,指家庭中65歲及以上的家庭成員數量占15~64歲的家庭成員數量的比重。其他變量是人均家庭純收入、家庭人口規模、戶主受教育年限、和城鄉等變量。本文利用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比重衡量家庭消費的結構升級。其中,文教娛樂支出占家庭總消費的比重衡量發展型消費結構,醫療保健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占家庭總消費的比重之來衡量享受型消費結構。
根據上述說明,本文引入年齡、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規模等變量來實證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家庭消費結構的影響。被解釋變量為八大類消費支出比重,核心解釋變量為老年撫養比。控制變量:戶主受教育水平年限、家庭人口規模、人均家庭純收入、人口年齡。
具體計量模型如下:
Yit=β0+β1Xit+β2Xit+β3Xit+β4Xit+εit
(1)
式(1)中,Y為被解釋變量,分別生存型消費支出lnsub、享受型消費支出lnenj、家庭消費性總支出pce以及八類家庭消費支出。解釋變量包括家庭純收入fincome和老年撫養比oldp。控制變量包括家庭人口數量familysize、戶主受教育程度cfpseduy、戶主性別gender。i代表居民家庭,t代表時間[14]。為減少誤差,會對生存型消費支出lnsub、家庭享受型消費支出lnenj、家庭消費性總支出pce、家庭純收入fincome進行對數處理。
基于對數據的面板處理,部分缺失值的產生將導致變量觀測值減少,但不影響整體數據分析,通過對歷年家庭收入、戶主健康狀況、教育年限以及八大類消費的統計描述,反映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差異。如表1所示,家庭純收入對數值為13.649,家庭總支出對數值為14.414。由此表可以看出,城鄉整體來看,老年撫養比均值為0.237,家庭純收入與其他各項支出具有差異,其中,生存型消費支出為9.482,享受型消費支出為8.833,發展型消費支出為4.053,主要原因是老年消費者的理智型購買決策,追求對商品實用性,從而抑制了發展型消費。從表1可以看出食品支出排于首位,居住和家庭設備居于其次,數據表明飲食和居住依舊是居民基本需求。

表1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本文運用分位數回歸來檢驗影響差異,以居民消費性支出、食品支出、衣著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設備支出、醫療保健支出、其他消費性支出、交通通訊支出、文教娛樂支出為因變量,以老年撫養比為核心變量,將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家庭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鄉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建立分位數回歸分析模型。
如表2所示,在不同的顯著水平之下,家庭純收入、戶主受教育程度對于8類支出的估計系數均呈顯著為正,其作用是正向的,而家庭規模、戶主年齡、戶主健康狀況、老年撫養比對于8類支出的估計系數均呈顯著為負。
對于衣著支出,家庭純收入的作用最明顯,在1%的顯著水平下,估計系數為0.349,說明收入水平越高,衣著消費升高受到重視;食品支出中戶主年齡,戶主健康狀況在1%顯著水平下,家庭老齡化率的估計0.253,隨著家庭成員老齡化,為保證老人身體素質會相對增加營養食品的消費支出,呈現正作用;居住支出中,作用較為明顯的是家庭純收入和家庭老齡化程度,在1%的顯著水平下,老年撫養比的估計系數為0.21,老人因婚俗習慣會為下一代購買婚房等居住支出;對于交通通訊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家庭老齡化程度在1%的顯著水平下,估計系數是-0.293和-0.0139,表明老年人退休在家,社交活動以鄰里為中心,大多選擇就近地帶,因此與他人通訊的頻率較低;在醫療保健支出中,在1%的顯著水平下,家庭老齡化估計系數為0.864,說明隨著老年消費者身體狀況的轉變,會提高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文教娛樂支出中,在1%的顯著水平下,家庭老齡化人口為-1.322,說明我國老年人的文化娛樂消費支出較低;其他支出與前7類支出大致相同。

表2 消費支出分位數回歸分析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具有異質性[14]。本文將進一步分析老年撫養比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是否存在城鄉差異,分別對城鎮和鄉村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老年撫養比對居民消費升級的影響效應在城鄉地區均為正向顯著,但影響效應具有一定差異,鄉村地區對享受型消費支出的影響更為顯著,主要原因是我國城鎮化促使鄉村地區年輕人口流向城鎮地區,逐漸形成“年輕打工,年老務農經商”的特殊生命周期[15],農村家庭人口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并且再加上鄉村落后的醫療保障體系使醫療支出增加,所以老年撫養比的提升對促進鄉村消費升級反而更顯著,但鄉村地區各項消費支出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城鎮地區。

表3 城鄉差異回歸結果
本文主要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城鄉差異影響。通過對2010~2018年5期《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居民家庭消費狀況實證分析發現:老年撫養比的變動顯著影響居民消費,抑制家庭消費需求,但在家庭消費結構升級中具有正向影響;在老年撫養比對家庭消費的影響機制上,家庭純收入、戶主受教育年限和戶主健康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調節效應;在城鄉對比中發現,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在農村地區具有更為顯著的促進消費結構作用。綜上所述,應尊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規律,解決家庭消費升級問題,建議如下。
(1)關注鄉村“老齡化家庭”因消費水平低影響醫療支出的問題,完善醫療制度,確保老有所醫。政府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設施的投入,輸送專業醫療技術人員,建立老年醫療保健服務社;政府積極組織多方籌資,切實減輕財政負擔,增加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減輕老年人與贍養人的經濟負擔,減少預防性養老儲蓄,促進家庭消費動力。
(2)開發鄉村銀色消費市場,滿足居民有效需求。引入城鎮企業等社會資本,建設與老年人口密切相關的食品和衣著等基礎性服務,完善鄉村娛樂文化基礎設施,打造特色銀發產業。培養老年人娛樂興趣,帶動娛樂市場發展,釋放老年人的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緩解人口老齡化對家庭消費帶來的影響。
(3)破除城鄉分割體制障礙。政府部門將公共資源配置作為切入點,把惠及民生政策重點投放在鄉村地區,保障居民生產生活水平持續平穩上升,吸引年輕勞動力,縮小城鄉間老齡化消費質量差距,從而實現老齡化與家庭消費結構升級的螺旋式上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