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聰 陸邵明 李佳芯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上海 200240
新冠肺炎(COVID-19) 的爆發暴露出醫院防疫空間與設施不足等問題。 面對傳染病疫情, 醫院附屬綠地(本文所指的醫院附屬綠地是指醫院內建筑室外綠地開敞空間, 包括其內部的活動場地、 道路等。 以下簡稱醫院綠地) 的功能被忽視, 沒有有效發揮防疫作用。
對于醫院綠地功能的關注始于19 世紀, 但在強調醫療專業化的20 世紀, 醫院外部綠地空間一直沒有得到重視[1], 直到20 世紀未, 隨著全社會環境意識的提升以及康復花園等研究成果的出現[2-3], 醫院室外綠化環境的作用再次受到關注[4]。 2000 年左右, 國內對于醫院綠地的研究逐漸開展, 不少研究對醫院綠地的設計和實踐進行了探討[5-6], 并且引入了西方康復醫療花園理論[7], 但是, 國內外對于醫院綠地防疫的研究仍較少。 我國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 (CJJ/T85 -2017) 》 中明確單位附屬綠地應該根據單位功能性質發揮綠地的相應功能。 醫院綠地作為防疫第一線醫院的附屬綠地, 疫情期間可以發揮哪些功能, 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完善和提升? 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新冠疫情期間, 武漢等地具有救疫功能的各醫院病床數量嚴重不足, 導致大量患者無法得到及時醫治而加重病情; 另外, 醫院室內過于擁擠、空氣流通差, 又引起大面積的交叉傳染[8]。 然而疫情畢竟不是常態, 如果為了應對疫情而要求各醫院增設大量床位數, 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8]。對于醫院防疫設施、 空間的部署, 需要平衡防疫效果與經濟合理性, 要兼顧平時與疫時的不同使用需求。 因此, 本文提出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的思路, 期望發揮醫院綠地空間資源優勢, 提升醫院的彈性防疫能力, 進而實現經濟性和防疫效果的統一。
“彈性” ( resilience ) 從字面意思看, 是指物體受外力作用而發生形變, 當去除外力后能使形變消失、 恢復原狀的性質[9]。 彈性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Holling[10]引入環境生態學領域, 之后被引入城市規劃[11]、 建筑設計[12]和景觀設計[13]等相關領域。 彈性設計是指運用靈活的設計手段應對未來各種需求變化的一種設計方法, 體現在空間維度上就是通過設計要素的變換和空間重組應對未來功能、 空間及需求的改變; 體現在時間維度上, 即從設計之初綜合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多種情境, 以可調節方式應對未來不同時段的變化需求。 防疫視角下的醫院綠地彈性設計就是運用靈活的設計手段, 在疫情時發揮綠地輔助醫院提升防疫收容能力的作用, 而平時又可以兼顧一般的綠地使用功能。
疫情的爆發會造成醫院功能需求的顯著變化。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形式調研了醫院綠地在平時和疫時的功能需求變化。 分別在2020 年3 月份和9 月份進行調研, 共收到電子問卷200 余份, 選擇疫情期間去過醫院的病人、 陪護人員、 醫護人員的答卷, 共獲有效問卷136 份, 其中來自湖北的25 份, 上海的36 份, 其他地區75 份; 其中醫護人員35 份, 病人42 份, 病人陪同人員59 份。
對以往相關研究提到的城市綠地功能進行梳理, 并通過預調研排除醫院中基本不存在的功能,最終確定了休息放松、 聊天交往、 防疫防災、 健身鍛煉、 康復醫療、 緩解精神壓力等14 個可能的功能需求。 讓調研對象對疫情時和非疫情時醫院綠地的主要功能需求進行選擇, 結果如圖1、 圖2所示: 非疫情時, 醫院綠地的功能需求主要是休息放松、 聊天交往、 健身鍛煉、 健康教育等; 疫情時醫院綠地的功能需求則主要為休息放松、 防疫防災、 康復醫療、 緩解精神壓力等; 而在一般公園中很普遍的休閑娛樂、 游賞風景、 親子活動等在醫院綠地中并不受使用者青睞。

圖1 非疫情時醫院綠地功能需求分析

圖2 疫情時醫院綠地功能需求分析
進一步對比疫情時與非疫情時功能需求變化,可以發現存在3 類變化情況: 第1 類是疫情時明顯增加的功能(“平減疫增型” ), 包括防疫防災(增加55.3%)、 緩解精神壓力(增加27.21%)、康復醫療(增加25.76%) 等功能; 第2 類是疫情時明顯減少的功能(“平增疫減型” ), 包括聊天交往(減少48.21%)、 健身(減少21.32%)、休閑娛樂(減少13.97%) 等功能需求; 第3 類是在疫時和平時需求變化不大的功能, 比如休息放松、 調節微氣候等。 醫院綠地彈性設計從功能需求看, 主要是考慮如何實現“平增疫減型” 功能與“平減疫增型” 功能之間的轉換。
疫情期間, 醫院綠地除了具備一般的綠地功能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為醫院分擔防疫壓力。 本研究從防疫功能的緊迫性、 可行性兩方面進行考量: 緊迫性反映哪些功能是疫情爆發時醫院防疫最急需增補的, 這些功能是綠地應該優先考慮分擔的; 可行性反映醫院中哪些防疫功能可以由綠地承擔, 比如對于技術設備和室內環境或者安全性要求高的功能(如醫技室、檔案室等) 就不宜移入綠地中。 只有緊迫性和可行性都較高的功能才是醫院綠地需要承擔的功能。
本研究通過頻度分析法, 邀請來自武漢、 上海等地區的80 位醫院使用者組成評判小組, 其中醫護人員29 位、 病人27 位、 病人陪同人員24位, 來自武漢的21 位、 上海的34 位、 其他省市25 位。 依據緊迫性和可行性加之以往相關研究[6]及對上海市12 所三甲醫院的實地調查, 共梳理出醫院較為普遍的34 處功能空間(圖3), 并對其進行評判, 判斷其是否適合移入到醫院綠地中。根據每個功能空間的入選頻度, 選擇緊迫性和可行性的入選率都在50%以上的功能空間作為綠地需要增設的防疫功能空間, 最終適合納入醫院綠地的功能空間包括候診室、 領取檢查報告處、 問訊預檢處、 普通病房、 普通診室、 醫護活動室6個功能空間(圖3 中虛線框框選的功能空間)。

圖3 適合移入室外綠地的醫院功能空間頻度分析
上述6 個功能空間可以概括為防疫診療空間、人群分流空間和專類活動空間3 類空間類型: 1)防疫診療空間包括普通病房和診室, 這是疫情爆發時最短缺和最迫切的防疫空間, 可以利用醫院綠地空間進行擴容來提升醫院的防疫收納能力;2) 人群分流空間包括候診空間、 問訊預檢空間、領取報告空間等, 這幾處是醫院中人群擁擠空間,將這幾個功能空間移入室外綠地可以實現疫情時醫院密集人群分流目的; 3) 專類活動空間主要是指專給醫護人員使用的活動空間,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和壓力大容易焦躁不安, 為他們在綠地空間中打造專屬的活動空間, 有助于醫護人員緩解壓力提升工作效率。
防疫視角下醫院綠地彈性設計主要依據醫院綠地平時和疫時的功能需求變化特征, 在疫情爆發時, 利用醫院綠地空間資源, 補充打造醫院室外診療空間、 分流空間和專類活動空間, 提升醫院防疫收治能力; 非疫情時, 綠地防疫需求降低,需要把這些室外臨時防疫空間轉變為平時所需要的聊天交往、 休閑活動和健身空間。
3.1.1 醫院綠地診療空間彈性設計
1) 預設綠地診療空間。 診室和病房是疫情期間醫院極為短缺的診療空間。 利用醫院室外開敞空間, 如大草坪或廣場, 并預先在合適位置埋設應急電源和上下水道, 疫情爆發時可成為安置醫療方艙或帳篷的應急防疫場地, 短時間內可迅速增加門診空間和病床數量, 實現彈性防疫作用。例如新冠疫情爆發期間, 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等地方也利用室外場地搭建醫療方艙、 帳篷, 起到防疫擴容的作用。
2) 綠地診療空間的平疫轉換。 室外臨時診療空間主要是可搭建醫療方艙的大草坪或者廣場,除了“預留” 一塊開敞場地外, 還需要做好隔離措施以便防治傳染。 根據一般傳染病醫院的做法,需要對診療空間外圍加上隔離帶, 尤其在該地區主導風向上設置較為濃密的有一定寬度的植被隔離帶。 為了實現功能的彈性, 可在非主導風向上通過設置可移動種植箱形成隔離帶, 疫情時場地中間可以設置醫療方艙, 提升醫院的防疫收治容量(圖4)。 在非疫情時有兩種做法: 一是對場地空間格局不做調整, 移走防疫帳篷/方艙就可形成開敞的活動場地, 節假日可供醫院開展大型活動;二是通過移動種植箱的位置對場地空間重新組合,一般認為邊長在3.75~25 m 范圍的小空間更適合聊天交往、 休息使用[14-15](圖5)。 通過對室外診療空間的組合變化, 可以滿足疫時和平時的使用需要, 實現綠地的彈性變化。

圖4 醫院綠地診療空間疫時使用示意圖

圖5 醫院綠地診療空間平時使用示意圖
3.1.2 防疫分流空間的彈性設計
1) 塑造防疫分流空間。 疫情期間, 候診室、問訊預檢空間、 領取檢查報告處是醫院中人員集聚的主要區域, 將這幾處空間部分或全部移入醫院室外綠地空間可以有效分流醫院室內人群, 緩解擁擠狀況。 一是開辟室外候診區。 由于疫情期間, 病人多醫生少, 候診大廳是病人及其陪同家屬需長時間停留的空間, 在醫院室外綠地設置就診等候區, 并配置就診叫號大屏幕可以緩解醫院室內擁擠問題。 病人在綠化環境中候診, 心情也會更加放松; 此外, 疫情期間, 室外通風環境也有助于降低傳染風險。 二是設立室外領取檢查報告、 問訊預檢空間。 醫院內檢查報告領取處和問訊預檢處往往人群擁擠, 將這些自助機和問訊預檢臺設置在室外綠地空間, 可以把領檢測報告和問訊預檢的人群引到室外, 緩解醫院室內人流壓力。
2) 分流空間的平疫轉換。 一是候診空間的平疫轉換。 候診空間一般等候時間長、 具有較高的傳染風險, 宜劃分出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庭院空間,減少交叉傳染風險。 候診空間以休息等候功能為主, 需要設置休息座椅, 座椅間以綠化隔離, 在一個候診區域至少設置一個叫號大屏幕(圖6)。在非疫情時, 可以將室外候診空間通過移動樹池適當調整, 通過增加可移動休息、 健身設施將室外候診空間轉換為交往或健身空間; 還可利用電子屏幕播放健康講座, 滿足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是咨詢、 取報告空間的平疫轉換。 疫情時, 室外綠地咨詢、 取報告空間可利用移動樹池或者其他設施合理組織排隊空間, 有助于規避無序擁擠而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圖7); 非疫情時, 可重新組織可移動樹池, 并移走檢查報告自助機, 適當增設一定的休憩設施, 形成休息交往庭院空間。

圖6 疫情時醫院綠地候診空間設計

圖7 疫情時取檢查報告空間設計
3.1.3 專類活動空間的彈性設計
1) 開辟醫護人員專用屋頂花園。 醫護工作者在疫情期間工作壓力非常大, 表現出較強的緊張焦慮情緒, 希望有不被外人打擾的相對獨立的休閑空間。 如在醫院綠地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醫院現有的建筑屋頂打造醫護人員休息放松的屋頂花園, 讓醫護人員在沒有外人干擾的情況下享受自然, 這樣有助于緩解精神壓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專類活動空間的平疫轉換。 在疫情時, 專類活動空間可用于醫護人員緩解壓力; 非疫情時,壓力緩解需求減弱, 可以將活動空間向大眾開放,提高利用率。
不同類型的醫院在防疫方面的作用不同, 其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策略也不一樣。 根據疫情期間收治的疫病患者特征, 將醫院分為3 類: 一是可收治疫病綜合醫院; 二是傳染病醫院; 三是普通醫院, 即在疫情爆發時一般不接受疫情病人。
3.2.1 可收治疫病綜合醫院綠地彈性設計
可收治疫病的綜合醫院一般為三甲醫院或定點醫院, 這些醫院在疫情爆發時可收納一部分疫病患者, 但還兼有其他疾病的治療工作。 除了確診疫病患者外, 還有大量非確診病人和其他疾病病人, 情況最為復雜綜合。 疫情時重點在于擴容醫院防疫收納能力、 隔離疫病與非疫病人群、 滿足不同病人的就診需要。
此類醫院開辟室外診療空間應根據醫療帳篷、方艙布置的要求設置好水電接口, 而且需要離醫技部較近, 方便及時為病人檢查病情。 一般來說,確診疫病患者應在醫院室內隔離區診治, 而疑似病人可考慮安置于有一定隔離措施的室外診療空間中(圖8 中G-a), 與其他區域之間應設置隔離帶。 室外診療空間在非疫情時可以作為大型聚會活動場所, 或通過移動樹池對空間重新組合形成尺度適宜的休閑交往空間。

圖8 可收治疫病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示意
由于就診的病人類型和數量都較多, 此類醫院需要開辟候診空間。 為避免傳染風險不宜將很多人聚在一個大空間中, 可以將不同科室安排在不同的室外候診空間(圖8 中G-b), 減少交叉傳染風險。 候診空間應盡量靠近診室, 方便就診。候診空間在非疫情時則可以轉換為休閑活動場所。
咨詢空間(圖8 中G-c) 和領檢查報告空間(圖8 中G-e) 等位置應設置在醫院門診樓前或醫院入口空間為宜。 咨詢和領取報告空間在非疫情時可以轉變為休閑活動場所。 服務于醫護人員的屋頂花園(圖8 中G-f) 宜設置于住院部、 宿舍樓樓頂。
3.2.2 傳染病醫院綠地彈性設計
傳染病醫院是專門診斷和收治國家法定傳染病人的專科醫院。 傳染病醫院的規劃建設不同于一般醫院, 需要嚴格劃分污染區和潔凈區, 在污染區外圍設置綠化隔離帶, 在潔凈區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生活區。
傳染病醫院會收治多種傳染病患者。 由于我國醫療水平的提升, 特殊疫情之外的傳染病患者數量有限, 傳染病醫院固有床位數一般并不多。所以, 當疫情爆發時, 傳染病醫院彈性設計需要做好兩項工作, 即提升防疫收治能力和避免與其他傳染病交叉感染。
我國病患首選去傳染病醫院就診的意愿不強,傳染病醫院的患者多是其他醫院轉診而來的確診病人[8], 因此增加室外候診、 領報告空間的必要性不高, 醫護人員大多有獨立的生活區, 不需要另辟專屬活動空間。 鑒此, 傳染病醫院彈性防疫最主要的就是要擴容防疫診療空間。 醫院可在隔離區范圍內“預留” 開敞的綠地及臨時停車場,疫情時可安置醫療方艙, 迅速擴容醫院防疫收納能力; 為預防疫病交叉傳染, 還需要通過移動種植箱等設施對臨時診療區進行圍合隔離(圖9)。

圖9 傳染病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示意
3.2.3 普通醫院綠地彈性設計
普通醫院在疫情時并不收治疫病患者, 一旦發現病人有發熱等潛在疫病癥狀, 就會拒絕收診或者將病人轉至上述兩類醫院。 因此, 普通醫院在疫情時需要在入口處留出一定面積的入口場地或草坪, 方便設置臨時預檢處對進入醫院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另外需要滿足很多人排隊等候檢查的空間。 而非疫情時, 醫院入口處的空曠場地或大草坪可以作為醫院人流的集散地, 也可以提升醫院對外形象。
為滿足彈性防疫要求, 醫院綠化也可以采用一些彈性設計策略: 1) “留白” 綠地空地。 醫院內除了在具有重要防護作用的區域種植固定密集植被外, 其他地方可以多設計一些大草坪等“留白” 空間, 以應對疫情、 地震災害發生時用作急救、 防疫的場地。 2) 綠化的移動性。 由于疫情時和非疫情時, 綠地功能和空間組合會有變化,這就需要植物具有可移動性, 可以通過采用移動種植箱來實現。 3) 綠化功能的兼容性與適應性。由于醫院綠地空間和功能的變化特征, 綠化種植設計需要注意“功能兼容” 和“功能轉換”。
防疫視角下醫院綠地配套設施的彈性設計也很重要, 具體措施包括: 1) 設施的可移動性。醫院綠地疫時和平時在功能、 使用量都有較大差異, 這就要求休息、 活動設施應利用滑輪、 軌道、輕質化等方式實現可移動性。 2) 設施的功能適應性。 比如在室外候診區, 考慮到病人及其家屬等候時間較長, 可配備一定的備用電源供手機充電。 3) 設施功能的變化性。 有些設施隨著所在空間功能的變化而需要相應地發生改變, 如疫情時的室外候診空間的叫號大屏幕, 非疫情時可播放健康講座視頻使用。 4) 考慮防疫性, 洗手設備應采用自動感應式; 室外休息座椅不宜超過3人座, 休息座椅要間隔, 中間最好有植被隔離。
疫情爆發引起醫療需求激增, 原本平衡的醫療供需關系被打破, 導致醫院防疫收納能力不足等問題突顯, 如何平衡醫院防疫接納能力與經濟合理性是一個難題。 在分析醫院綠地疫時和平時的功能需求變化基礎上, 本研究探討了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策略包括防疫診療空間、 防疫分流空間和專類活動空間的彈性設計, 并分析了不同類型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的重點, 以及醫院綠化、 設施的彈性設計要點。 通過彈性設計, 充分利用醫院綠地資源, 在基本不增加醫院非疫情時運營成本情況下, 既可以大大提升醫院疫時的病患接納能力和綜合防疫能力, 又能兼顧醫院綠地平時和疫時的使用, 充分發揮醫院綠地的功能和效率。 本研究所討論的醫院綠地防疫彈性設計策略主要針對的是非嚴寒地區, 因此嚴寒地區冬季室外過于寒冷可能并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