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英 陳媛 林媛媛 白雅萍 陳瑞娥
無陪護病房作為我國一種新型的醫療管理模式,取消了患者家屬陪伴照護,患者住院后所有醫療、護理和生活上的照顧均由醫務人員和護理員承擔[1]。為了保證醫療護理服務質量,真正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內涵,如何確保患者的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安全管理也面臨著新的更高的要求[2]。目前,確保患者安全是全球醫療衛生領域共同關注的話題,患者安全的理念和相關制度已逐漸完善[3]。然而,由于無陪護病房不同于普通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其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加上我國無陪護管理正處于摸索和探討階段,現行可取的經驗較少,導致在開展患者安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4]。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目前尚缺乏專門描述我國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現狀的文獻。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了解我國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為今后更深入地探索和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以“患者安全/病人安全/安全管理/護理安全”和“無陪護/零陪護/免陪護/無陪伴/零陪伴/免陪伴”為檢索詞,檢索時間為各數據庫建庫至2021年8月20日。
納入標準:文獻內容與患者安全管理密切相關;語言為中文;類型為期刊、學位論文;重復性文獻保留質量較好的1篇。排除標準:與本研究主題不符、內容不相關的文獻;無法獲取全文鏈接或年份、作者信息不全的文獻;會議論文、科普、成果、報紙等類型文獻。
將所檢索文獻的題錄導入Note Express 3.2,由2名研究人員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文獻篩選,如遇分歧則共同討論并咨詢指導老師的意見來解決。最后將所納入文獻通過該軟件的“文件夾信息統計”功能及Excel 2007 軟件提取發文量、文獻被引量、關鍵詞、期刊分布、基金支持、安全管理措施等信息。同時應用BICOMB書目文獻分析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和高頻關鍵詞統計,生成詞篇矩陣,導入SPSS22.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
共檢索出文獻1092篇,經查重、閱讀摘要及查看全文篩選后,最終納入66篇。2008年首次發表相關文獻,發文量開始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11年發文量達到頂峰為11篇(占16.41%),之后年發文量開始減少,2012—2014年發文量均為6篇,2015—2020年發文量較少,共22篇(占33.33%),截止至2021年8月20日,2021年尚未見到相關文獻發表,見圖1。

圖1 2008—2020年發文量(n=66)
66篇文獻均為期刊論文,發表于國內的45種期刊。其中非護理類雜志有33種,共收錄45篇文獻;護理類雜志有12種,共收錄21篇文獻。收錄2篇及以上的期刊共15種期刊,分別是《中國社區醫師》《基層醫學論壇》《延邊醫學》《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護士進修雜志》《護理實踐與研究》《全科護理》《中國護理管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國際護理學雜志》《中國鄉村醫藥》《中國醫藥指南》《中華護理雜志》《中外健康文摘》《中國傷殘醫學》。其中《中國傷殘醫學》收錄文獻量最多,為4篇。來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獻共10篇,且均為護理類核心期刊,《中國實用護理雜志》收錄1篇,《護士進修雜志》《中國護理管理》和《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均收錄2篇,《中華護理雜志》收錄3篇。
66篇文獻中有53篇被引用,總被引量為240次。普萊斯定律指出,被引量≥的文獻屬于高被引文獻[5],本研究納入文獻的最大被引量為31次,被引量≥4.17次的有15篇(占22.73%)文獻為高被引文獻,每篇文獻的被引量為5~31次。被引次數前3位的機構有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56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醫院(31次)、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14次)。被引次數前3位的期刊有《中華護理雜志》(54次)《中國護理管理》(33次)《國際護理學雜志》(21次)。
66篇文獻共有作者134名,合著論文有32篇,合著率為48.48%,所有第一作者均只發表1篇文章,表明目前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研究暫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納入文獻共涉及61家單位,且均為醫院。發文量最多的單位是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發文4篇,占6.06%。第一作者所屬地區發表文獻數量在2篇以上的省(直轄市)有17個,其中發表文獻數量排名前5的地區分別是廣東省6篇(9.09%)、浙江省、江蘇省、廣西省和天津市均為4篇(各占7.58%)。
有4篇(6.06%)文獻獲得基金項目資助,分別為2010年、2012年、2016年和2020年發表的文獻。每篇文獻資助的基金有1~2項,共涉及5項基金。其中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市級、院校級基金項目資助的文獻數依次為1、1、2、1篇。
共提取關鍵詞104個,根據高頻詞低頻詞界分公式[6]:(T為高頻詞閾值,I1為詞頻為1的主題詞數量),統計可知I=60,T=10.47。故詞頻>10次的主題詞為高頻關鍵詞,共1個。由于1個高頻關鍵詞不能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真實情況,故本研究將高頻關鍵詞詞頻定為≥3次,共獲得高頻主題詞21個,可以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組間聯接,選擇歐式距離,將21個關鍵詞聚類為4大類,對每類關鍵詞進行分析歸納,聚類1是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無陪護理;聚類2是對新生兒進行安全管理;聚類3是無陪護病房中要做好ICU、新生兒、老年人的護理安全管理,健全護理風險管理,識別不安全因素,做好身份識別工作,提升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聚類4是無陪護,見圖2。

圖2 高頻關鍵詞共詞聚類樹狀結構圖
精讀所有納入文獻,對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措施進行歸納,主要涉及24個方面,按照提及率高低排序,見表1。

表1 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續表
近年來,國家、省衛生相關部門均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無陪護”病區試點,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連續、延續的護理服務,無陪護病房管理已成為研究熱點。但從本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開展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相關研究起步時間較晚,2008年才開始,發文量呈逐漸上升趨勢至2011年達到高峰。原因可能是2010年國家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而無陪護病房是全面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的體現,因此這一政策推動了無陪護病房的試點實施,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也逐漸受到重視[7]。然而,自2012年開始,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研究發展緩慢。目前總發文量僅達66篇,已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方面的需求。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無陪護病房管理模式發揮著重大作用[1]。疫情期間我國多次出臺相關政策,要求醫療機構加強病房管理,實施非必要不陪護、不探視[8-9]。這不僅為無陪護病房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對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以政策為導向,結合當下醫療形勢,以患者的安全管理為出發點,增加研究深度,全方位確保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
本研究納入66篇文獻,共涉及45種期刊,被引次數前3位的期刊是《中華護理雜志》《中國護理管理》《國際護理學雜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護理工作與患者安全息息相關,護理學期刊對此領域內容較重視,所刊載的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內容更具有指導價值,讀者可多關注此類期刊以獲得相關信息。此外,涉及的核心期刊只有4種,載文量共10篇,發文較分散,研究質量欠佳,未形成核心期刊群。提示我國亟需開展高質量的研究,為無陪護病房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中,只有15篇屬于高被引文獻,其中于衛華等[10]于2010年發表的《151例無陪護住院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管理》被引量最高,僅達31次。說明該領域文獻的學術影響力較低,提示在未來研究中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以保證研究成果可推廣。本研究中僅有4篇文獻獲得基金項目資助,共涉及5項基金,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市級、院校級基金項目。涉及基金范圍較小,這可能與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資助體系尚未完善有關。而經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研究的開展,提示我們應健全科研支持政策,加大基金投入,以帶動該領域發展。一個專業研究領域的發展也離不開權威的高產作者群以及相對持久、穩定的論壇[11]。納入文獻的所有第一作者均只發表1篇文章,暫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說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較少涉及實證研究,制約了研究的整體水平,建議今后應拓寬研究視野,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將橫向和縱向研究相結合,深度探討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案。本研究中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是被引次數和發文量最多的機構,可視為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的核心機構,未來的研究可在借鑒該機構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著力于構建系統化的安全管理方案研究,并將其轉化成科研成果,加強各機構的合作交流,逐步形成長久、穩定的研究團隊,以促進該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本研究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發現該領域的研究對象主要聚焦于精神分裂癥患者、ICU患者、新生兒和老年人,較少涉及其他人群,建議今后相關研究應豐富研究對象,以拓寬研究廣度。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復雜,病程遷延,需長期住院,確保患者安全是精神科工作的首要任務[12]。納入的此類研究主要強調在無陪護病房中,由多部門協作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軀體-心理-康復一體化健康服務,采取多維度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未來研究可繼續深入探討,建立一套適用于精神科患者的規范、高效、優質的安全管理方案。ICU屬于一種封閉式的病房管理模式,是危重患者最集中、病情最復雜、搶救任務最重的科室,患者安全管理一直是護理管理者攻克的重難點[13]。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安全管理措施的制訂與實施,但已有的措施較為籠統,不夠細化,缺乏科學系統的ICU患者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建議今后相關研究以患者安全為重點,在基于循證的基礎上,完善安全管理環節,構建出符合ICU患者病種特色的安全管理指標體系。新生兒作為特殊群體,其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且無自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醫務人員在為其提供治療護理的過程中應格外關注安全問題[14]。納入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份識別、母乳喂養、輸液安全、用藥風險管理等方面,較少涉及感染防控、安全轉運和睡眠保護。如何加強患兒的感染防控、實現安全轉運和提供個性化的睡眠措施,達到整體化的優質護理服務目標,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此外,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醫療照護問題日趨嚴峻。雖然學者們已對老年患者的用藥安全、預防跌倒、輸液安全以及心理護理等方面開展了一定量的研究,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用藥、康復等需求愈發迫切,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15]。再加上無陪護病房環境的特殊性,現有研究尚不能滿足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需求。建議未來研究應注重探索和分析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關注老年人身心特點,全方位保障老年患者安全,并借助“互聯網+”模式,實現院內-院外延續性、優質化的護理。
護理質量評價指標是用來準確評價護理質量的量化工具,也是進行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策略[16]。目前,已有的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大多數是建立在普通病房管理模式上,而由于我國無陪護病房尚處于探索階段,各病房管理制度不一,缺乏客觀的評價工具,關于安全管理評價體系的研究更是鮮有報道。因此,針對無陪護病房安全的特殊性亟需建立操作性強、可量化的護理評價指標體系,以便對患者安全進行評價,同時這也是當前提高患者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礎[2]。由于無陪伴制度取消了家屬陪伴照護,護理的工作量大,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表示,針對現有護士人力不足問題, 將在全社會加大力度和速度培養醫療護理人員[17]。雖然目前已開展了小規模的護理員培訓,但由于醫療護理員隊伍基礎薄弱、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且未形成標準化的培訓方案,導致培訓效果不太理想,無法達到同質化。建議可在借鑒國外助理護士的培養體系基礎上,考慮護理員的文化程度,并按學歷和年資細化護理員分級,將照護技能和理論知識相結合,構建相應的分層培訓課程,逐步形成標準化、統一化的培訓方案,以全面提升護理員素質。同時,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除了做好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外,還需考慮到探視、陪護、帶檢、轉運、服藥到口等重點環節。建議今后相關研究以流程再造理論為指導,通過確定流程改進隊伍、尋找流程改進環節、重新優化流程、實施優化后流程、評價新流程來構建無陪護病房重點環節的工作流程,形成探視、陪護、帶檢、轉運、服藥到口環節的閉環管理。此外,本研究納入文獻中較少提及“心理護理、便民服務、個性化飲食”等措施,提示我國無陪護病房在安全管理方案中缺乏人性化護理,人文護理質量有待提升。研究表明,對患者提供以人為本的護理,能促進醫患間相互信任和支持,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保障患者安全[18]。接下來的研究中,需提高護士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能力,強化優質護理的服務意識,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將人性化、細節化護理融入到無陪護的專科護理全過程,不斷延伸護理服務內涵,注重從患者角度構建患者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未來研究應根據無陪護病房的特點,并結合臨床實踐情況,將人性化護理貫穿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分析患者安全管理內容,運用持續質量改進的理念,建立一套符合臨床實際的患者安全護理評價指標體系,并將指標體系進行量表轉化與實證研究,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內容,使其具備更好的操作性與更高的應用價值,為無陪護病房住院患者安全提供質量保證,為開展和推廣無陪護病房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無陪護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文獻量總體較少,存在期刊發文散、學術影響力小、核心團隊未形成、基金資助不足等問題。在無陪護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中,拓寬研究人群、完善安全管理環節、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提升人文護理質量、構建安全指標評價體系等關鍵性問題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未來研究中需繼續結合政策導向,拓展研究視野,鼓勵開展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等。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無陪護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鋪墊與參考。但本研究納入文獻僅來源于中國數據庫,由于該領域研究正處于探索階段,導致納入文獻數量較少,且未對納入文獻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這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偏倚。建議今后應擴大文獻來源,納入國外相關文獻,并在文獻質量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從多維度進行無陪護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研究,以提供科學可靠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