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慧 雷勇 王靜 任艷蕊 李德珍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在2019年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1-2]。目前,全球COVID-19疫情形勢依舊嚴峻,該種病毒的病原體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是β屬冠狀病毒的Sarbecovirus亞屬,其基因與來源于蝙蝠體內的bat-SL-CoVZC45、bat-SL-covzcx21冠狀病毒密切相關(具有88%的同一性)。據資料顯示,COVID-19主要表現為發熱、干咳及虛弱乏力等癥狀,少數患者存在腹瀉、流涕等癥狀[3-4]。而重癥患者會在1周后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更甚者將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出凝血功能障礙、膿毒癥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癥狀。傳染性極強,且較多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預后極差[5]。因此,對于患者的延續性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延續性護理是在術前、術后甚至痊愈出院后為患者提供全程、連續且高質量的護理模式[6],通過一系列方案來保證患者在多個康復場所與同一康復場所得到連續性、協助性、多水平的看護,一般指醫院至家庭的延續(包括出院計劃、轉診、患者返回家中后持續性指導等)[7]。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于COVID-19患者,觀察臨床應用效果。
選取醫院2020年1—3月就診的133例COVID-19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組間基本資料匹配原則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67例。納入條件: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臨床診斷標準,診斷確診為COVID-19患者;意識清醒、配合隨訪調查;無肺結核、肺癌、腫瘤等重大疾病。排除條件:存在視聽、意識、認知障礙,精神、心理疾病;肝功能嚴重受損、內分泌異常;預計少于3個月生存時間。觀察組中男32例,女32例;年齡3個月~86歲,平均46.58±20.56歲。對照組中男33例,女34例;年齡 7個月~89歲,平均47.17±21.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征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遵循醫囑給藥、按時查房、指導氧療并告知注意事項等,待患者痊愈出院后及時電話隨訪,提醒、督促患者須按時復查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延續性護理模式干預,具體措施包括。
(1)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由管床醫師及資深護士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達到提升護理工作延續性的作用。
(2)生活行為干預:為提升患者呼吸功能,延續性護理小組在患者出院前現場演示“呼吸操”并制成海報發放給患者,叮囑患者每天定時定量進行康復訓練;為了患者出院后能持續提升免疫功能,制定營養食譜(包括增加食物中蛋白質、維生素占比,減少脂肪攝入量),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適當外出活動,提醒患者注意按時休息。
(3)延續護理網絡化:通過互聯網平臺(如微信、QQ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講COVID-19的相關健康知識與健康咨詢等服務(包括COVID-19病因、如何預防、如何在發病初期識別等)。建立醫患交流微信群,細心問詢患者所遭遇的問題并耐心解答,從而達到患者與醫護人員無障礙溝通的效果。定期出院隨訪,對于出院患者,采取定期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并結合其制定進一步延續性護理指導。
(4)心理護理:因COVID-19的強傳染性及頑固性,即使康復出院的患者仍有二次復發的可能,故而許多患者出院后仍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醫護人員應當在隨訪的過程中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消除對疾病的心理恐懼并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5)加強宣教指導:在患者出院前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項。患者出院后正確指導患者用藥及患者家屬對患者日常起居護理(包括運動方式、健康飲食等),并對患者評估狀況進行針對性健康指導。
(1)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內容包括出院前和出院2周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
(2)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C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
(3)肺功能指標:包括 FEV1、FEV% pred、最大通氣量(MVV)以及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
(4)護理滿意程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分,滿分100分,90~100分為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0~59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前兩組SAS、SDS 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2周后,兩組SAS、SDS分數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出院前、出院2周后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出院前,兩組 SF-36 量表PF、RP、BP、CH、VT、SF、RE、MH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出 院 2周 后, 兩 組 PF、RF、BP、GH、VT、SF、RE、MH分數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狀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出院前、出院2周后兩組 SF-36 量表評分比較
出院前兩組FEV1、FEV1%、最大通氣量( MVV)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2周后,兩組FEV1、FEV1%、MVV指標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出院前、出院2周后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COVID-19肺炎是具有極強傳染性的呼吸系統疾病,被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定性為乙類傳染性疾病,并且依據傳染性疾病等級對其進行嚴格管理[8]。COVID-19病原體為 β 冠狀病毒屬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9-10],2019-nCoV具有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傳染性強且防控難度大的特點,潛伏期一般為3~7 d,最長可達14 d,具有聚集性發病趨勢且全球范圍均有發病[11-12]。故COVID-19護理存在較高的難度,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診療、護理的同時須尤其注意保護患者肺功能,特別是重型患者,該類患者較易在基礎病上引發呼吸衰竭,并須機械輔助通氣,或可能導致休克、部分器官功能衰竭等情況,須進ICU監護診治[13-14]。因COVID-19的傳染特性且目前并未研發出特效藥,所以使用什么方式提升護理質量從而確保患者能夠高效恢復已經成為當下重點關注的熱門問題。伴隨人類目前對COVID-19不斷深入了解,對COVID-19患者臨床護理措施也不斷完善,常規護理如吸氧治療、用藥護理、出院指導及心理護理等措施等干預效果較好,但因COVID-19易導致多并發癥、呼吸系統后遺癥以及復發風險并且多數COVID-19患者對COVID-19缺乏認知從而疏于出院后的合理護理均可使COVID-19患者在其出院后產生各種與護理相關問題。
延續性護理是為滿足患者在出院后實際護理需求,研究出的一種連續型開放式護理保障機制。張鳳琴等[15]研究發現目前對肺炎患者采用的常規護理方式和隨訪,在患者住院時、出院時、家庭(社區)治療1周后的依從性評分出現明顯下降,并且各時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采用延續性護理方式的患者在咳嗽消失時間、濕啰音消時間及憋喘消失時間等病癥消失時間上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延續性護理具有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病癥消失時間、改善疾病治療預后等作用。趙小蘭等[16]研究指出肺部疾病患者的治療不能僅局限于醫院,即使患者能夠出院回家,也應當持續接受護理干預和相對應的治療(包括呼吸功能復健、遵循醫囑用藥或氧療等)。多數肺部疾病患者病情加重與不遵循醫囑治療有很大的關系,而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肺功能指標以及生活質量[17],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科普、健康指導、指導自救等方式,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對疾病的認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出院2周后,SAS評分、SDS 評分、SF-36量表各項評分、肺功能指標均改善且優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總體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延續性護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及預后。這是因為延續性護理模式不僅在患者出院后定期科學有效的指導患者自我護理等,還非常注重患者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長期抗爭疾病的信心,使得患者從心理到生理上都做好長期治療與自我護理的準備,幫助患者增強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疾病認知水平并改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疾病認知水平、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