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玨
隨著二孩、三孩政策的全面放開,高齡產婦也隨之增多,導致我國早產兒的出生率逐年攀升[1]。在早產兒中,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時體重低于2.5 kg的新生兒。胎兒由于在未發育完全時就脫離母體,其各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全,神經功能尚未成熟,胃腸道耐受性較差,身體免疫系統功能薄弱,發生感染性疾病和并發癥概率較高,致使生存能力較低[2-3]。母乳是一種產后女性乳房產生的用于哺育嬰兒的汁液,成份為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乳鐵蛋白、牛磺酸等物質,是嬰兒成長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研究顯示[4-6],母乳利于促進早產兒尤其低出生體重兒機體器官和神經系統發育和成熟,增加胃腸道喂養耐受性,減少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等均提倡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進行母乳喂養[7]。然而我國新生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較低,臨床上對早產兒尤其低出生體重兒的母乳喂養研究還仍處于探索階段。袋鼠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又稱肌膚接觸式護理,是指早產兒母(父)親在早產兒出生早期開始,即用類似袋鼠育兒的方式,將早產兒貼在胸口進行持續性皮膚接觸的一種護理[8]。研究表明[9-12],KMC能夠有效促進早產兒尤其低出生體重兒體格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緩解不良刺激和低體溫、低血糖、降低敗血癥及死亡率風險,還能加強親子情感交流,減少產婦焦慮,促進產婦身心康復等。本文主要探討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對低體重早產兒及產婦的影響,以期為低體重早產兒護理提供更多數據支持。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醫院新生兒監護病房接收的225例低出生體重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113例和觀察組112例。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條件: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胎齡<36周;吸吮吞咽能力良好;產婦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新生兒存在經口喂養障礙性疾病;新生兒合并嚴重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產婦患有內分泌系統、精神系統疾病或乙肝、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產婦在孕期及產后服用影響母乳分泌或其他影響本次研究準確性藥物;產婦及家屬要求提早出院或轉院。對照組中男63例,女50例;胎齡30.15±0.61周;出生體重1476.18±155.37 g;出生5 min的Apgar評分8.11±0.71分;自然分娩45例,剖宮產68例;呼吸衰竭19例,呼吸窘迫73例,肺炎及其他21例。觀察組中男61例,女51例;胎齡30.04±0.57周;出生體重1453.18±172.28 g;出生5 min的Apgar評分8.02±0.82分;自然分娩46例,剖宮產66例;呼吸衰竭21例,呼吸窘迫69例,肺炎及其他22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低體重早產兒出生后即接受相同的保暖、抗感染治療、吸氧等常規干預及護理,產婦及陪護家屬健康教育等。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低體重早產兒置于暖箱中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保暖護理、合理喂養、皮膚護理、哺乳指導及陪護家屬健康教育等。另外根據產婦意愿和身體實際情況給予母乳喂養或嬰幼兒配方奶粉喂養給予配方乳喂養干預。初次喂乳量為0.5~1.0 ml/kg,每隔2~3 h喂養1次,每次以1.0~2.0 ml/kg的速度加奶,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出院前給予喂養指導、遵家屬定期復查,并做好定期回訪。分別于干預后1、3、6個月后進行相關指標檢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成立聯合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新生兒醫師、護長、責任護士等人組成,所有成員均接受專業知識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
(2)結合先進報道和科室臨床經驗,制定《新生兒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流程,根據流程進行干預。
(3)干預流程: ①建立入組新生兒母親個人聯系檔案,驗證其聯系方式,并由責任護士添加聯系方式如微信、手機號等。②再次進行喂乳宣教,強化母乳喂養意愿。通過孕婦學校、電子資料、紙質材料等對早產兒母親母乳喂養的益處進行講解,并對袋鼠式護理相關知識進行培訓,以強化干預配合度和效果。及時對知識培訓結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的“一對一”輔導。鼓勵丈夫和(或)圍產期陪護者一起參與袋鼠式護理的實施。③協助新生兒母親開奶和指導母乳喂養,指導新生兒母親按摩乳房或利用吸奶器吸奶,以幫助其盡快疏通乳腺泌乳、增乳,以提高喂養質量。初次母乳喂養者,在新生兒體征穩定后即可開展母乳喂養。喂養前,用溫水清潔乳頭及周圍部分,用手對乳房進行輕柔的撫摸按揉并擠壓乳頭,至有奶排出時即可喂養。保持每隔2~3 h喂養1次,喂養時母親可選取舒適的喂養姿勢。對于部分來院不便的產婦可選擇將母乳擠至無菌儲奶袋中密封冰凍保存,盡快送至醫院由責任護士協助喂養并做好記錄。④袋鼠式護理:協助產婦取舒適體位并裸露胸脯,新生兒全裸(可穿戴紙尿褲)俯臥于母親胸前,臉偏向一側,使母親與新生兒的皮膚接觸面積達到最大化,新生兒背部及身體后面覆蓋預熱的衣服、毯子覆蓋以保暖。在此期間,母親可一手托住新生兒臀部以防止滑落,一手輕柔撫摸新生兒后背以給予其安全感。每天持續時間不少于半小時。責任護士在旁協助產婦側臥位,雙下肢自然屈曲,雙臂環抱狀抱著嬰兒,使嬰兒有安全感和滿足感;也利于母親觀察防止新生兒窒息等意外發生。整個過程應注意保持房間處于適宜溫濕度,并由專門的護理人員予以指導。
(4)出院追蹤指導:出院時對新生兒母親及家屬進行院外護理宣講,包括母乳喂養、乳房保養、袋鼠護理等居家注意事項,并通過手機微信定時推送指導信息和進行定期督促回訪,持續6個月。
(1)生長發育情況:包括新生兒干預1個月、6個月后的體質量、身長、頭圍等生長發育指標。
(2)住院指標:住院期間發生喂養不耐受性(包括腹脹、腹瀉、胃潴留、嘔吐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
(3)新生兒母親負性心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13]分別對兩組新生兒母親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的負性情緒進行評價,SAS和SDS量表均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得分越高則表明新生兒母親焦慮、抑郁傾向越嚴重。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個月及6個月后,觀察組體質量、身長、頭圍等生長發育指標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住院期間,觀察組新生兒喂養不耐受性、NEC、BPD、院內感染及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后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入院時,兩組新生兒母親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新生兒母親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新生兒母親SAS、SDS評分比較
低體重早產兒由于提前脫離母體,出生時機體功能發育尚未完全,常存在生長發育較為遲緩、胃腸道吸收功能薄弱[14]等情況,導致其機體對外界的免疫能力較低,極易出現喂養不耐受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選擇合適的喂養和護理方式,對改善低出生體重兒營養狀況,促進機體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變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和免疫活性物質,能夠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的發育[15]。袋鼠護理通過母嬰肌膚接觸,能夠維持早產兒體溫,穩定生命體征,提高睡眠質量,促進其機體和神經系統生長發育,降低感染發生率。此外,袋鼠護理還能減緩因母嬰分離的焦慮,緩解產后抑郁,促進產婦身心康復[8]。因此,研究和探討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對低出生體重兒及產婦的影響,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行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新生兒的體重、身長、頭圍等生長發育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實行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新生兒的機體發育。其原因在于,相比配方奶粉,母乳中不僅含有維生素、氨基酸、脂肪、蛋白質、糖類等豐富營養物質,且富含生長因子、消化酶等大量有利于胃腸道功能完善的物質[15],能夠促進新生兒的消化和吸收,從而促進新生兒機體的生長發育。在此基礎上對母乳喂養進行精準追蹤、責任落實到位,保障母乳喂養100%進行以強化母乳喂養的有效性。此外,袋鼠護理一方面能夠通過母嬰皮膚接觸刺激新生兒皮膚感受器,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和胃腸道的蠕動,增強糖原和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另一方面可通過肌膚接觸增加新生兒安全感,提高睡眠質量,減少自主活動和熱量消耗,從而利于新生兒體重增加,與張瀝文等[16]報道相一致。本研究中,實行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的新生兒的喂養不耐受性、NEC、BPD、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降低,證明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能夠減少新生兒并發癥發生風險,其原因在于,配方奶中含有可能升高滲透壓的物質,會導致新生兒胃腸道黏膜受到損害,而含有的β-乳球蛋白則易引起過敏反應,增加喂養不耐受發生率[17];相比配方奶,母乳中含有的膽汁可以將脂肪等高分子物質乳化成小微粒,縮短胃排空時間,乳清蛋白能夠避免新生兒過敏,從而降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且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分泌型IgA、乳鐵蛋白、雙歧因子等保護性生物活性物質[18],能夠降低新生兒胃液pH值[19],增強胃腸道蠕動,降低上皮通透性,改善胃腸道屏蔽功能,進而促進免疫系統的完善,降低NEC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另外,袋鼠護理則能夠降低新生兒應激反應,穩定生命體征,改善氧合狀態,減少病理、生理性呼吸暫停的發生,促進機體健康生長發育,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行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新生兒母親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文獻[21]結果一致,表明實行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產婦負面情緒。其原因在于,通過親自喂養、肌膚接觸,產婦不僅可全面了解早產兒的發育狀況,還可增進母子感情,提高母親責任感,激發母愛,穩定情緒,從而有效降低負面心理。
綜上所述,追蹤式母乳喂養聯合袋鼠式護理干預可以促進低出生體重兒機體生長發育,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緩產婦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