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永
(普洱市思茅區思茅街道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云南,665000)
思茅區地處普洱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發展中心,北回歸線以南,全區國土面積3928 km2,轄思茅鎮、南屏鎮、倚象鎮、六順鎮、思茅港鎮、云仙鄉、龍潭鄉五鎮兩鄉,56 個村委會和17 個社區,常住人口31.86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39 萬人,農業人口8.47 萬人,聚居著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10 個少數民族。 最高海拔2154 m, 最低海拔578 m,相對高差1576 m,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雨量1524.4 mm,無霜期318 d,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為磚紅壤、赤紅壤、 紅壤等,pH 值3.6~7.1, 特別適宜蔬菜生長。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科學布局農業產業,多方籌集資金,推進城鎮化建設,開發利用近郊的土地資源, 通過創建標準化蔬菜園,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加快蔬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對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思茅區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思茅鎮箐門口村、南屏鎮整碗村、倚象鎮永慶村、云仙鄉罵木村等半山區,常年蔬菜播種面積866.7 hm2,其中設施栽培233.3 hm2,露地栽培633.4 hm2,糧菜輪作446.6 hm2,全年總播種面積1313.3 hm2。 近年來,通過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組建蔬菜種植合作社5 個,科技示范戶15 戶,特聘蔬菜農技員3 名。 篩選出適宜本地區種植的番茄金棚8 號、金棚天意二號,黃瓜翠冠5038、翠冠水果黃瓜,白菜豐幫快菜、6 號快菜、早熟五號等7 個主導品種;推廣蔬菜健康育苗、化肥減量增效、標準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4 項主推技術;開展培訓25 期,發放宣傳資料1500 份,病蟲害防治掛圖48份。 主要種植蔬菜種類為西蘭花、結球甘藍、大白菜、蘿卜、馬鈴薯、菜豆、荷蘭豆、黃瓜、南瓜、西葫蘆、番茄、辣椒、茄子、芹菜、芫荽、蔥、蒜、刺芹、刺五加、甜菜、魚腥草、苦涼菜等。 平均667 m2產量1.3 t,平均每667 m2產值3500 元,全年蔬菜產量25610 t,平均日產蔬菜70 t。
思茅區蔬菜批發市場上銷售的蔬菜來源于本地生產和外地洲調運, 按城區常住人口30 萬人計算,根據營養學分析,每人每天最低消費蔬菜0.35 kg,那么市場每天需要供應蔬菜100 t,全年蔬菜需求量36500 t。供給方面,由于本地區周邊蔬菜種植戶分散,蔬菜基地規模小,蔬菜產量低,平均日產蔬菜70 t,自給率70%,需從外地調配30%的蔬菜,才能滿足市場供求平衡。銷售網絡方面,蔬菜從批發市場批發出去后,分銷到五一、思停、金曼、蘭花、高家寨5 個農貿市場;天生、大興、百信3 家超市;27 家小區蔬菜直銷店;7 個鄉鎮農貿市場。 目前,有蔬菜配送企業3 家, 對主城區的超市、 蔬菜直銷店、賓館、學校、部隊、小區等進行配送,平均每天配送量10 t 以上。 價格方面,本地蔬菜價格偏高,如花椰菜,批發市場的平均批發價為5 元/kg,蔬菜直銷店平均售價7.8 元/kg,農貿市場平均售價8.7 元/kg。

箐門口村新建蔬菜基地
思茅區以農業為主,財政收入較少,因屬非貧困縣,爭取項目資金渠道有限,對農業生產基礎投入不足。新開墾的整碗蔬菜基地、永慶蔬菜基地、箐門口蔬菜基地等,規劃的生產道路不到位,形成斷頭路,影響農業生產資料及蔬菜產品的運輸;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容易造成地面積水,起不到旱時能灌、澇時能排的作用;配電線路私拉亂接,使蔬菜安全生產存在隱患;大棚設施建設標準低,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機械化程度低,耕作強度大。
現有農技人員中, 蔬菜專業實用型人才極少,平均年齡偏大,專業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鄉鎮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工作經費嚴重短缺,推廣設施設備配備不齊,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困難;良種良法配套、區域生產示范、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從事種子、農藥、化肥、農膜銷售的農資經銷商,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種植戶在選用農資時, 多數在經銷商的引導下選購,由于專業知識水平低,制約了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思茅區蔬菜批發市場是當地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位于寧洱大道與環衛街交叉路口西北100 m處,市場面積3500 m2,其中門面52 間,批發攤位86 個,主要經營蔬菜。 該市場建于2013年,市場規模小,人流量大,停車位少,交易擁擠,市場缺少產銷信息服務及相應的冷藏設施設備,起不到市場供需調節的作用。現發包給祥豐蔬菜直銷市場管理公司經營,為增加經濟效益,對拉菜進場交易的車輛收費高,一般中型貨車每輛150 元,小型貨車和面包車每輛100 元。 據調查,五一農貿市場的攤位收費較高,年租金9000 元/m2,一個4 m2的攤位年租金36000 元,平均月租3000 元。 而蔬菜成本不僅包括批發價,還包括運輸費、交易場地費、工人工資等,當蔬菜成本增加時,蔬菜價格相對偏高。 如大蔥、小香蔥、韭菜、芫荽等香辛菜類平均批發價4.5 元/kg,零售價8 元/kg;四季豆、豇豆、毛豆等豆類平均批發價2.5 元/kg,零售價5 元/kg,通過蔬菜批發價、零售價調查分析發現,批零價格相差1 倍。

辣椒起壟膜下水肥滴灌栽培現場觀摩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建立健全與人口匹配的蔬菜耕地保護制度,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確保全年蔬菜播種面積1876.1 hm2,滿足本區30 萬常住人口對蔬菜的需求;配套項目資金,完善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完善農業配套設施,如生產道路、畜糞池、蓄水池、排灌溝渠、噴灌系統、電力設施,在田頭路邊設置預冷處理房,將竹木拱棚改建成鋼架大棚,提高抗災能力。

蔬菜田間管理技術指導
農資監管部門要組織開展農資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業務素質水平, 為蔬菜病蟲害防治提供服務;明確農技人員的崗位職責,配備相應的設備,保證業務經費;利用高原特色蔬菜示范區項目,在本地建設集科研、試驗、示范、科普、培訓、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蔬菜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應用互聯網技術,推廣數字化農業,建立業務包村、進村入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的推廣機制,使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現場觀摩,演示教學,使蔬菜種植戶聽得懂、看得見、會操作,掌握蔬菜生產管理技術,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無公害蔬菜、野生蔬菜、生態蔬菜,提高蔬菜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總產量,基本實現蔬菜自給有余。
根據人口發展規模,規劃新建思茅區北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筑面積62671 m2,配套停車場、預冷車間、分級車間、清洗車間、包裝車間、冷藏庫等設施設備,減少損耗,提高品質,提升市場調劑能力;開展電子信息發布、電子計量、物流配送、市場維穩、農殘檢測等服務;規范市場收費標準,使蔬菜價格趨于合理; 涉農部門要切實抓好產銷對接,掌握蔬菜生產動態、 市場需求量及價格等信息發布,指導蔬菜安全生產,合理布局蔬菜銷售網絡,使蔬菜主產區與主銷區,覆蓋城鄉,流通順暢,嚴防出現難賣積壓現象;交通管理部門維護流通秩序,開通綠色通道,減免過路費,錯峰進城交易,解決最后“一公里”,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蔬菜成本,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有效供應,維護蔬菜價格穩定,保障市民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