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標勝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8)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證糧食安全,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 “非農化” 、防止 “非糧化” ,這不僅是對我國糧食生產做出的戰略政策要求,同時也對我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提出挑戰。 “人口和土地” 城鎮化模式已經威脅到我國的糧食結構安全,一方面城鎮化和糧食生產 “爭土地、爭水資源、爭勞動力、爭資金” 現象日趨嚴重,影響糧食供給結構和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城鎮化又帶來了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因此,研究城鎮化與糧食消費結構的相關性,并學習國外城市農業的經驗,希望借此能對完善我國糧食結構安全提出一點建議。
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鄉村振興等戰略的實施,學者們對城鎮化與糧食的相關系展開了研究。我國糧食安全主要問題是耕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剛性約束,而城鎮化通過要素配置、糧食需求和誘導制度變遷三條路徑影響糧食安全①。徐李璐邑則從城鎮化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鎮化下保障糧食安全的措施兩個角度對近十年來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并建議將空間異質性、人力資本和制度要素變化作為未來的研究方向②。城鎮化的發展在短期內會對糧食生產產生一定的威脅,但是從長期來看,隨著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對糧食生產有著正向效應③。
因為國情的不同,國外學者對城鎮化與糧食安全的研究較少,主要是對城鎮與鄉村協同發展做了探討。有學者認為,通過精心設計和管理,城鎮化可以通過提供市場、服務、信息和知識渠道為農村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④。反之,農村可以為城鎮生活質量、競爭力、文化認同甚至城市的復原力做出積極貢獻⑤,這種相互依存關系在發展現代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⑥。綜上所述,對城鎮化與糧食品種結構和消費結構之間的關聯研究,則非常少見。本研究則希望彌補這一不足,能對城鎮化和糧食結構安全的協調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這些變量包括:城鎮化率(urban):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因為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依據發生變化,所以此處使用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作為變量。Grain:人均谷物產量;Bean:人均豆類產量;Potato:人均薯類產量;Fruit:人均水果產量;Meat:人均豬牛羊肉產量;Aquatic:人均水產品產量;Milk:人均牛奶產量。出于數據一致性和研究的簡便性,本文糧食品種主要包括谷物、豆類、薯類、水果、豬牛羊肉、水產品和牛奶,而且假設糧食生產量就是其消費量。
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歷年相關數據,表1為我國從2001—2019年城鎮化率(%)和主要糧食品種人均產量(kg)。

表1城鎮化率和主要糧食品種人均產量 (單位:kg)
剔除物價指數的影響,并對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采取自然對數形式,減弱模型中數據的異方差性,更能準確地顯示變動的相關性,得到回歸數據,見表2所示。
本 文 構 建 計 量 模 型:yt=β0+β1·urbant+β2·incomet+εt。其中,被解釋變量yt為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與谷物人均產量的比例。包括:豆類相對消費量(bean_re)、薯類相對消費量(potato_re)、水果相對消費量(fruit_re)、豬牛羊肉相對消費量(meat_re)、水產品相對消費量(aquatic_re)和牛奶相對消費量(milk_re)。urbant為城市化水平,incomet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對數,εt為隨機擾動項。本文運用2001—2019年的全國層面時間序列數據對城市化水平影響我國食品消費的結構開展實證研究。
特別說明:被解釋變量的設置,主要是考慮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研究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相對谷物人均產量的比率。隨著城鎮化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變化,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也會帶來生產量的變化。變化有三種情況:(1)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和谷物人均產量都增加,但是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增幅要高于谷物人均產量增幅。(2)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和谷物人均產量都減少,但是谷物人均產量減少幅度大于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3)非谷物食品人均產量增加而谷物食品人均產量減少。本模型就是采用多元線性回歸,來驗證隨著城鎮化水平提高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費結構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對傳統的谷物類的生產和消費呈下降趨勢,而對肉類、奶制品和水果等將呈上升趨勢,回歸檢驗結果見表3。
表3的回歸結果顯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對豆類、薯類、牛羊肉類和奶制品的相對消費量(產量)增長明顯。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相關性較高,對水果類消費量(產量)也有所提升。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而城鎮化水平與水產品的消費需求量(產量)無顯著相關。模型還驗證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對豆類、薯類、牛羊肉類、水果和奶制品的相對消費量(產量)有顯著相關性,在1%和5%水平上顯著。
通過使用2001—2019年的全國層面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對豆類、薯類、牛羊肉類、水果和奶制品的消費需求量有著顯著影響,相關系數都在90%。尤其是牛羊肉類食品,消費量隨著城鎮化的提升而快速增長,相關系數達到92.86%。第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快速上升,從2001到2019年,增幅達到5倍以上。模型回歸結果也驗證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豆類、薯類、牛羊肉類、奶制品的相對消費量明顯提升。第三,回歸分析顯示,城鎮化水平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水產品消費量只是在5%水平上顯著,這可能是因水產品,尤其是海鮮產品受地域和保鮮等限制而影響消費需求量,顯著性沒有其他4種產品顯著。
城市農業最早由Grimm提出,他認為在人口膨脹、耕地減少的背景下,面對糧食安全的壓力,發展城市農業是理想的選擇⑦。城市農業通常被描述為在城市中心及其周圍的小片土地上進行園藝、農藝和農業活動⑧。

表2經過處理后的回歸數據

表3城市化水平影響食品消費結構的檢驗結果
代謝裂痕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城市農業的起源和功能,并且通過城市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來克服或彌補這些裂痕。從代謝裂痕理論的視角來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隨后的城鎮化)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環境,并破壞了我們傳統的 “社會代謝” 形式,產生了三種裂痕:生態裂痕、社會裂痕和個人裂痕⑨。
1.生態裂痕-重新調整代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使得城鎮與農村、人類與自然之間產生了裂痕,同時還破壞了諸如養分循環等可持續的生物物理關系。而資本主義每一次對裂痕的修補又會產生新的裂痕,如19世紀的土壤肥力危機促進合成肥料產業的出現,但是又引發了環境污染和人類疾病危機,出現了生態危機的 “地理轉移”⑩。城市農業可以通過有機廢物的回收來修補生態裂痕,被認為是緩解生態裂痕的潛在核心。以城市垃圾的形式將營養物返還給農業土壤,這對克服城鎮與農村的對立關系,恢復農業的生產條件將非常重要。城鎮和城郊牲畜的糞便、灰燼和堆肥將有助于土壤肥力,并減少因大量使用農藥而造成的土壤和水污染以及大量垃圾填埋。北美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證明,城市農業可以通過恢復 “大自然” 的經營方式為養活城鎮居民和修補生態裂痕做出重大貢獻。
2.社會裂痕-商品化。社會裂痕是伴隨著生態裂痕而產生的。土地商品化和勞動力商品化使得大量農村人口無產階級化,并涌入城市,成為城市農業的主要驅動力。城市農業不僅可以減輕糧食危機,給失去土地的農民提供食物和就業機會,還在于可以建立自尊心并幫助同化新城鎮居民。二戰期間,美國的勝利花園計劃到1944年有2000萬個花園生產了美國44%的蔬菜?。70年代美國農業部(USDA)更是投入了150萬美元推動 “城市園藝計劃” ,城鎮空地成為工業和住宅資本退潮的休憩場所?。城市農業與社會裂痕的關系不僅僅在于土地。如果將資本主義農業食品體系中的糧食看作一種虛擬商品,僅僅視為一種買賣的簡單商品,這將掩蓋糧食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復雜關系鏈條,從而將導致圍繞食品生產和消費的文化等意識形態逐漸被基于廉價食品的意識形態所掩蓋?,因此社會裂痕也就不可避免。而城市農業將有助于緩解這種裂痕,成為城鎮居民溝通互動的場所并加強了社區聯系。
3.個人裂痕-疏離。代謝裂痕的內在化維度,被稱之為 “個體裂痕” ,本質是勞動和自然的異化,表現為對環境外部的自我感知。人從勞動中疏離和從自然中疏離的兩種形式是個人裂痕的核心。個人裂痕源于我們對勞動成果的疏遠。勞動力和土地的商品化,工人生產的商品不是直接供自己使用,而是成為企業的商品被出售,成為企業主獲取進一步生產積累的利潤,這種疏遠的根源在于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劃分,也是資本主義興起通過勞動合理化鞏固的長期歷史過程,并加劇了個人裂痕。同時,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主要的是自然與自身的關系,地球作為人類生存的唯一環境,土地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不可剝奪的,它具有各種不可量化的社會意義。自然(主要是土地)的征用和商品化是社會裂痕的核心過程,它不僅制造了了土地和勞動力之間的物質裂痕,而且還使我們自身作為一種功能的認識和經驗理解成為一種新的內在的裂痕。通過城市農業可以解決個人裂痕問題。通過對城鎮土壤進行體力勞動、播種、耕作、收獲和準備食物,能夠讓個人重新融入自然環境的新陳代謝來修補個人裂痕。這不但可以讓城鎮居民與生物物理環境(土壤、植物、水、陽光、雨水、昆蟲、鳥類等)直接接觸,而且還可以讓他們能夠檢驗并代謝周圍的景觀,將自己的勞動成果轉化為自己可消費的產品,使原先較多的空閑時間得到合理使用。從城市農業勞動和成果中享受成就感,以幫助他們應對城市文化的沖擊,減少對他人的依賴感。因此城鎮居民的勞動縫合了裂痕,使人與自然重新融合。
新陳代謝裂痕理論的三個維度:生態、社會和個人,為城市農業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全球糧食危機和環境壓力又為城市農業提供現實依據。通過城市農業來彌補代謝裂痕,將農業食品體系轉變為一個更加公平、健康和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的體系。
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促進人們重新審視城市空間的發展方式和城市居民的飲食,城市農業也逐漸被認為是解決城市糧食不足的一種方法。國外理論創新和實踐表明城市農業已成為生態實踐的重要領域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多重功能效益。
1.經濟效益。城市農業不僅可以加強城鎮居民間的社會聯系,給家庭提供可能缺乏的健康生活,還可以增加家庭收入、降低家庭食品支出并創造就業機會。城鎮化發展導致了城鄉居民糧食供給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優質、營養、健康和環保的食物需求日益增長,人們也越來越希望參與到食物供應鏈過程中去。城市農業讓生產零距離接近消費,能夠實現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且城市屋頂的空間資源巨大,集約化的城市農業不但可以生產數量可觀的農產品,而且有助于建立本地食物系統,給供應鏈帶來額外的增值效應。此外,城市農業在很多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還作為低收入城鎮居民就業和補貼家庭收入的一種方式。而對于發達國家,他們采用營養液栽培溫室、氣霧栽培體系、立體栽種、物理光照室內農場等受控環境農業技術?,使城市農業的經營者利潤可觀。
2.社會效益。社會因素是城市農業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城鎮花園或屋頂農場可以給居民提供一個互動交往的場所,有助于培育共同的社會和文化認同感,成為增強社區聯系的一種手段。甚至在農產品供給服務低下的城鎮區域可以讓當地居民直接參與糧食生產和糧食采購。另外,較大的城市農場還被納入社區發展計劃,例如技能開發、職業培訓等教育計劃,讓大量服務技能水平低下的人群直接受益,這些計劃可以更好地治愈或彌補代謝裂痕,并重新聯系新城鎮居民與他們的文化根源。城市農業使本地居民獲得可食用的新鮮農產品,改善城鎮居民的膳食結構,增強本地食物系統的彈性。城市農業還可以作為農學專業產教融合基地,給學生提供情景化教育。如紐約的 “科學駁船” 就是最好的佐證,它是紐約市哈德遜河上一艘駁船城市農業溫室,它不僅是當地蔬菜生產中心,也是農學教育中心,為近300名教師和26000多學生提供過培訓?。
3.環境效益。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一種形式,城市農場和社區食品花園可以幫助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減輕城市的雨水影響并降低食品運輸中的能源消耗。城市既是能源消耗主體,又是溫室氣體產生的主要根源,而城鎮和城郊農業逐漸被認為是解決城市熱島效應的潛在途徑。城鎮家庭和社區可通過植樹、適應性作物種植、滲透技術和蓄水措施來應對自然災害等氣候事件,循環利用水和有機廢物來閉合城市的養分循環?。如采用水培種植技術的城市農業,較之傳統土壤耕作方式,可以節約4倍的水資源來生產同等產量的蔬菜?,每公頃循環水培溫室每年節約75000噸淡水?。同時,城市農業還有助于改善城鎮洪澇災害,大面積的綠植覆蓋和農業耕種設施可以將雨水和地表徑流儲存起來或減少徑流量的突然暴漲,減輕城鎮洪澇風險的程度和發生的概率。
城市農業的 “即產即銷(消)” 使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距離大幅度縮短,也使得食物里程縮短,減少了食物運輸、冷藏和包裝等能耗及碳排放量,有助于本地食物可持續性系統的建立與改善城市氣候。
1.技術法律障礙。城市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有法律作為保障,技術標準作為支撐。但是我國相關政策法律中還未包含 “城市農業用地” 的相關規定,再加上土地商品化帶來的高額利潤,成為城市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同時,城市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強大技術標準進行支撐,城市農業用地規劃、用地比例、種植設施技術標準、種植技術等目前在我國還僅停留在理論研究上,成為我國城市農業發展的又一障礙,這在應對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造成的耕地減少和全球糧食危機雙重困境上是十分不利的。
2.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不足的障礙。城市農業需要高品質的空間適宜性規劃設計和實施與管理,它要進行大量的理論研究,更需要進行反復的試點改進。但是在中國,城市農業還沒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理論研究僅局限于少數學者對國外經驗的介紹,實踐嘗試也只是在小城鎮屋前屋后或大城市別墅院落進行,對城市農業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指導意義不大。
3.頂層設計缺失的障礙。當前我國自發性的城市農業實際上是受到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所制約的,各級政府也沒有對城市農業給予足夠的重視。城市農業要想產業化、商品化和標準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推動。無論是城市農業的比例、使用權的分配,還是道路綠化帶轉化為城市農業,都需要從上到下進行統一規劃、研究、指導和管理,更需要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集成運用,這對于單個企業或城鎮居民是不可能做到的。城市農業本質上是一種系統的城市生態工程,離開政府從上到下的統一規劃設計,將是低效的。
城鎮化給糧食安全帶來耕地減少和糧食消費需求變化的雙重影響。要想保持城鎮化和糧食安全協調發展,就必須改變我國政府城市規劃部門和農村農業發展部門 “兩條腿走路” 的現狀;就必須改變 “重城市輕農村” 和 “重政績輕持續” 的工作思路和官員考核標準;就必須改變 “先發展后解決” 的發展模式。農業,尤其是糧食安全,是基礎,一旦糧食出現問題,就是大問題。因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建立規劃設計部門與農村農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機制,并使之常態化。必須切實加強和監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始終將糧食安全放在國家發展首位,促進城鎮化和糧食安全協調發展。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率與豆類、著類、牛羊肉類、水果、奶制品等主要糧食品種的消費需求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但現階段,我國糧食有效供給不足,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農產品。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糧食生產科技化,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帶動糧食產業種植、良種培育等領域的變革,積極開發和采用環保、安全、節約、高效的新技術,如信息技術、5G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無水栽培技術、生物技術等。將之引入糧食生產過程中,建立綠色、營養、安全、健康的糧食供應鏈,以滿足城鎮化深度推進中城鎮居民糧食消費需求的變化,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促進糧食供給側改革,推動城鎮化和糧食結構安全良性循環發展。
要解決我國糧食結構安全問題,不但要保持我國糧食政策的可持續性,還需多舉措開創糧食生產新試點。歐美國家應對危機和生態實踐的城市農業在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產生巨大的功能效益,尤其是面對自然災害、氣候變溫、高頻次流行傳染病暴發等對糧食供應鏈的破壞,我們更需要諸如城市農業、工廠農業等這樣彈性較大的糧食供應系統作為補充,以此來提升食物系統彈性,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人地矛盾越顯凸出,政府可以考慮在長三角或珠三角等城鎮化率較高的城鎮開展城市農業試點,先對新建或規劃建造的大樓屋頂嘗試城市農業生產,統籌規劃,總結經驗,待相關技術與設施成熟后,再逐步推廣,最終建立起我國城市農業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推進城鎮規劃建設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
注釋:
①高延雷,昝青島,王志剛.城鎮化與糧食安全:主要問題、邏輯關系及研究展望[J].現代管理科學,2018(12):3-5.
②徐李璐邑.城鎮化進程中的糧食安全問題:一個研究綜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557-567.
③楊宗輝.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糧食生產時空格局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9.
④Cecilia Tacoli.The link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Urbanization,2003,(15):3-12.
⑤Harrison J.,&Heley J..Governing beyond the metropolis:Placing the rural in city-region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s,2015,52(6):1113-1133.
⑥Karlheinz Knickel et al..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contradictions and complementar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7,(9):1-15.⑦Grimmnb,et al..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Science,2008,319(5864):756-760.
⑧Enete,A.A.&A.I.Achike.Urban Agriculture and Urban Food Insecurity/Poverty in Nigeria:The Case of Ohafia,South-East Nigeria[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8,2(37):131-134.
⑨Nathan McClintock.Why farm the city theorizing urban agriculture through a lens of metabolic rift[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3):191-207.
⑩Clark,B.&York,R.Rifts and shifts:getting to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J].Monthly Review,2008,(60):13-24.
?Goodman R.Report on community gardening:A look at how the movement has endured and excelled through the years[J].National Gardening,2000,(53):46-49.
?Lawson L J.City bountiful:A century of community gardening in Americ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Levenstein,H.Paradox of Plenty:A Social History of Eating in Modern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馬恩樸等.國外城市農業的角色演變、潛在效益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21(1):136-147.
?Despommier D.The vertical farm:Feeding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USA:Thomas Dunne Books,2010.
?Specht K,et al.Urban agriculture of the future:An overview of sustainability aspects of food production in and on buildings[J].Agric Hum Values,2014,31:33-51.
?Astee L Y,Kishnani N T.Building integrated agriculture:Utilising rooftops for sustainable food crop cultivation in Singapore[J].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2010,5(2):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