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杰 景建敏 高建青 張芳 黃曉杰 魏玲格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核醫學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占甲狀腺癌的95%左右,DTC生長緩慢、分化程度高,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1〕。但經臨床實踐發現,促甲狀腺激素(TSH)屬于促進甲狀腺生長激素,其由腺垂體分離,可導致腺體增大,機體內TSH將導致癌細胞生長,故積極控制術后TSH水平顯得尤為重要〔2,3〕。目前TSH抑制療法治療、甲狀腺素替代療法為術后控制TSH水平的重要方法,但臨床上針對上述兩種方法的應用效果卻無確切的研究報道〔4,5〕。本研究將觀察TSH抑制療法對DTC術后患者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RAb)、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治療的DTC患者106例,納入標準:①均經手術病理證實;②均自愿接受甲狀腺切除術治療;③無精神疾病,認知、理解能力正常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入組前近3個月內接受相關免疫抑制劑治療者;③入組前接受放化療或手術治療者;④肝、腎功能損傷嚴重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3例。觀察組男21例,女32例;年齡60~83歲,平均(67.05±2.86)歲;病理類型:濾泡狀、乳頭狀分別為20例、33例;手術方式:近全切除、全切除分別為15例、38例。對照組男18例,女35例;年齡60~82歲,平均(67.19±2.74)歲;病理類型:濾泡狀、乳頭狀分別為17例、36例;手術方式:近全切除、全切除分別為16例、37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入選者均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治療,術后4 w接受碘131(131I)化鈉口服溶液(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122,規格:925 MBq)治療,劑量2 590~3 700 kBq(70~100 μCi)/g,經CT、B超檢查未見殘余甲狀腺組織則判定清甲成功,隨后實施劑量1 850~3 700 kBq(50~100 μCi)131I掃描,若無頸部濃聚灶、轉移則實施進一步治療。觀察組接受左甲狀腺素鈉(優甲樂德國默克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60065,規格:50 μg)TSH抑制療法治療,常用劑量1.5~2.5 μg/(kg·d),若上述劑量使用可至控制標準即維持治療。抑制標準:Ⅰ期、Ⅱ期及Ⅲ期、Ⅳ期TSH濃度分別為>1.0且≤2.0 mU/L、0.5~1.0 mU/L、<0.5 mU/L。對照組接受甲狀腺素替代療法,與觀察組采用相同的藥物及使用劑量,但需控制血清甲狀腺素于正常范圍,其中血漿TSH、FT4、FT3水平分別為0.3~4.2 mU/L、12.0~22.0 pmol/L、2.8~7.1 pmol/L。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抗體指標(TRAb、TPOAb、TgAb)、血清指標〔可溶性白細胞介素(IL)-2受體(sIL-2R)、白細胞分化抗原44拼接變異體(CD44V)6、惡性腫瘤相關物質群(TSGF)〕、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及預后。治療前、治療后30 d時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應用化學發光法測定TgAb、TRAb、TPOAb、sIL-2R、CD44V6、TSGF水平,檢測試劑盒由美國貝克曼公司提供,同時采用流式細胞儀(Nacios型,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測定CD3+、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治療后隨訪12個月,觀察兩組復發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t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TRAb、TPOAb、TgAb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RAb、TPOAb、TgAb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RAb、TPOAb、TgAb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TRAb、TPOAb、TgA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1。
2.2治療前后兩組sIL-2R、CD44V6、TSGF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sIL-2R、CD44V6、TSGF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IL-2R、CD44V6、TSGF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sIL-2R、CD44V6、TSGF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P<0.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sIL-2R、CD44V6、TSGF水平對比
2.3兩組治療前后CD3+、CD4+、CD8+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4+明顯升高,CD8+明顯降低,且觀察組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CD3+、CD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0.001)。見表3。
2.4兩組預后指標比較 觀察組淋巴結轉移〔11例(1.89%)〕、復發率〔0例(0.0%)〕明顯低于對照組〔8例(15.09%)、6例(11.32%);χ2=4.371,P=0.015;χ2=4.417,P=0.012〕。

表3 治療前后兩組CD3+、CD4+、CD8+水平對比
分泌甲狀腺激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利于促進嬰幼兒發育及生長,成年后甲狀腺激素則利于促使蛋白質合成及新陳代謝〔6〕。DTC惡性程度較低,多以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為主,但術后將導致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故多需實施清甲及控制甲狀腺激素水平治療〔7,8〕。手術將全部或大部分甲狀腺切除,將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故對術后甲狀腺激素進行積極有效的控制,目前臨床上針對甲狀腺激素控制水平尚無統一標準,其中有學者認為可采取TSH抑制療法將TSH水平控制于正常值以下,同時有學者認為可采用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治療,以控制甲狀腺激素水平于正常范圍內〔9,10〕。
TPOAb、TgAb、TRAb作為自身抗體,分別針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甲狀腺球蛋白(Tg)、促甲狀腺激素受體(TR),待甲狀腺濾泡細胞損傷時,將導致TPO、Tg、TR向濾泡外周漏出,導致機體產生TPOAb、TgAb、TRAb,而DTC存在上述病理過程,故血清中TPOAb、TgAb、TRAb水平較高〔11〕。本研究結果可見,較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相比,TSH抑制療法利于降低過高的TRAb、TPOAb、TgAb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腫瘤復發、轉移風險。分析原因可能為TSH抑制療法可減少外源性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所致的副作用,降低DTC復發、轉移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12〕。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治療中往往難以對TSH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而未受抑制的TSH將作用于DTC細胞膜表面TSH受體,促使甲狀腺特異性蛋白的表達,導致癌細胞增殖,增加腫瘤轉移及復發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13〕。經研究發現,sIL-2R屬于復合性黏蛋白,源于活化后T細胞,作為重要的免疫抑制劑,血清中sIL-2R水平上升則表明免疫功能下降;CD44V6可降低腫瘤細胞黏附性,促進其運動功能增強,在腫瘤轉移、侵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TSGF作為新型腫瘤標志物,其與惡性腫瘤血管形成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臨床上將TSGF作為評估DTC浸潤轉移及診斷的敏感指標〔14〕。T淋巴細胞為評估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CD8+、CD3+、CD4+亞群,其中CD8+水平上升及CD3+、CD4+水平下降則反映免疫功能降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