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莉,楊 曦,何 欣
(成都大學 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0106)
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學是研究學齡前兒童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1]。我國學前教育學科發展經歷了較為曲折的過程,共分為4個重要階段,即重建與停滯期(1949—1976年)、恢復重建期(1977—2000年)、規范發展期(2001—2010年)和穩步發展期(2011年至今)[2]。
隨著一系列與學前教育相關的重要國家政策法規的陸續頒布,國家對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逐年大幅提高,從2011年全年投入1 019億元[3]上漲到2020年投入4 203億元[4]。學前教育學科逐步呈現穩步發展的狀態,學科體系建設愈加獨立與完善,學術研究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然而,由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起步較晚,學前教育學科體系仍不夠成熟,而現有學術研究中針對學前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專門研究較少[5]。筆者以學前教育領域有代表性的機構作為研究對象,以共詞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其學術研究熱點和科研合作狀況,探索學前教育學科發展相關的趨勢與規律,提出促進學科發展的策略。
筆者利用CNKI期刊數據庫,選取文獻分類社會科學II輯下學前教育子類,時間范圍為出版年度2011—2020年,在核心學術期刊(北大核心、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文章排名前10的高校作為研究樣本(見表1)。在教育部第四輪教育學學科評估中,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為A+,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為A,首都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為A-,研究樣本的教育學科研實力名列前茅,且分屬我國華北、華東、華中、東北、西南、西北六大區域,覆蓋面較為廣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科研水平。
本研究利用采集到的1 584篇(去重合并后1 522篇)樣本數據,借助CiteSpace、Excel等工具,利用共詞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國國內學前教育領域學者近十年研究的主要熱點、趨勢變化以及科研合作狀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學前教育學科發展的思考意見,為高等院校學前教育研究提供參考。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統計,筆者發現這10所高校學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前教育領域文章的數量呈現螺旋上升趨勢,主要發表在《學前教育研究》(27.87%)、《外國教育研究》(4.10%)、《中國教育學刊》(4.03%)、《比較教育研究》(3.96%)、《教育發展研究》(3.57%)等刊物上,其中83.84%(1 276篇)文章有基金項目資助。
依據CNKI期刊數據庫的學科分類表,表2展示了研究樣本涉及主要的學科分布情況。僅有5.18%與教育類下其他二級學科(包括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研究相關,3.22%與其他學科(行政法及地方法制、計算機及計算機應用、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心理學、財政與稅收)研究相關,分析顯示近十年學前教育領域跨學科研究的比例較低。綜上,近十年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日益增長,學前教育領域學術研究整體呈現蓬勃發展的狀態。然而,學前教育領域發表期刊相對集中,這與學前教育領域核心期刊數量較少有較大關系,亟須提高學前教育領域期刊的辦刊質量,擴大核心期刊數量。同時,學前教育領域學術研究角度相對封閉,鮮少與其他學科融合,需在今后學術研究中注重拓寬視野,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以便注入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有效促進學科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表2 學科分布情況
筆者將收集的1 522篇學前領域學術論文的相關信息導入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5.7.R5W中,并進行樣本數據的格式轉換、清洗、參數調整、可視化展示,最終呈現1 520篇學術論文的關鍵詞共現網絡,有效呈現率為99.87%。
該網絡一共呈現411個節點,750條連線。近十年學前教育領域的學術研究主題非常多元化,既兼顧學前教育政策、學前教育立法等宏觀研究和探討幼兒培養、成長以及辦好幼兒園的規律等微觀研究[6],又兼顧理論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還注重借鑒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比較先進的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學前教育成果經驗并根據我國國情加以改造,讓我國學前教育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本土化(見圖1)。

圖1 關鍵詞共現網絡
通過提取文章關鍵詞,并采用對數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e, LLR)聚類,可以使用CiteSpace 5.7.R5W軟件繪制出10所高校學前教育領域的研究演進視域圖。通過查看研究演進視域圖,可以看出學科領域研究熱點的興起時間,也可以了解學科領域某個階段主要研究方向。該軟件通常使用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兩個指標評價聚類圖譜繪制的效果,其中Q值一般在0~1,若Q大于0.3則意味著聚類的類別結構明顯,S大于0.5則聚類合理,S大于0.7則聚類效果不錯[7]。圖2的模塊值Q為0.599 3,平均輪廓值S為0.869 6,表明本次聚類結構和效果均顯著。該圖共形成11個聚類標簽,筆者將其概括為教師、兒童、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教育政策五大研究方面。綜上,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研究演進視域圖兩種分析,可以看出學前教育領域這一階段學術研究選題豐富、全面,主要包括教師、兒童、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教育政策等五大研究方向。

圖2 研究演進視域
近年來,許多學者將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科研合作研究中,科研合作網絡相關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多。點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衡量一個學者、機構、國家/地區在科研合作網絡中所處位置的兩項重要結構性指標[8],測量了學者、機構、國家/地區在科研合作網絡中所處的重要程度、核心位置和權力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點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與學術影響力呈正向影響關系[9]。
表3展示的是與他人合作最多的10位學者,集中分布在西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4所高校。以西南大學楊曉萍教授為例,近十年她與27位學者合作發表了31篇學前教育領域的核心期刊。

表3 點度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學者
表4展示的是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學者,集中分布在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4所高校。

表4 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學者
根據中心性指標分析可以看出,華東師范大學周欣、郭力平、姜勇、黃瑾和北京師范大學龐麗娟5位學者均進入兩個中心性指標排名前10位,表明他們在科研過程中注重與他人合作,并且在多個科研合作團隊中起到了良好的樞紐作用。
為了解10所高校科研合作團隊整體情況,筆者構建出10所高??蒲泻献髡w網絡,并進行LLR聚類。該網絡共352個節點,295條連線,網絡密度0.004 8,模塊值Q為0.907 8,平均輪廓值S為0.970 2。由圖3可知,這10所高校形成6個明顯的科研合作團隊:(1)楊曉萍(西南大學)、劉焱(北京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兒童、教育質量和教師三大研究方向;(2)郭力平(華東師范大學)、黃瑾(華東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兒童和教師兩大研究方向;(3)龐麗娟(北京師范大學)、姜勇(華東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學前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和教師三大研究方向;(4)洪秀敏(北京師范大學)、夏婧(首都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教師、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兒童四大研究方向;(5)虞永平(南京師范大學)、劉穎(南京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教育政策方向;(6)周兢(華東師范大學)、張莉(華東師范大學)團隊,主要關注兒童和教育質量兩大研究方向。其中,第一、三、四團隊為跨機構合作團隊,第二、五、六為機構內合作團隊。

圖3 學者科研合作團隊聚類
由此可見,這10所高校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學者科研合作團隊,主要覆蓋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5所高校,既有機構內的科研合作團隊,又有跨機構的科研合作團隊,且每個團隊均有較為固定的研究方向。
CiteSpace 5.7.R5W在展示機構科研合作網絡時出現機構標簽重復的情況,筆者經過查詢相關資料并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情況可能是軟件bug引起的。同時,樣本數據存在作者提供的機構名稱不規范的情況,有的作者提供的是二級單位名稱(學部/學院等),有的作者提供的是三級單位名稱(系/中心等),還存在機構名稱變化的情況,這一系列情況會直接影響機構科研合作網絡的呈現。為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筆者首先將轉換過的樣本數據文件中作者機構這一項進行處理,統一為二級單位(作者提供一級單位名稱的保留原數據),機構名稱發生改變的以現有機構名稱為準,然后將樣本數據文件中每個機構名稱的后面加上“.”字符。經過處理后,排名前10機構的中心性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排名前10機構的中心性指標
可以看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部的點度中心性指標較高,它們是10所高校中學前教育領域科研合作數量最多的3個機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3個機構的中介中心性較高,在10所高校學前教育領域的科研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中介溝通作用??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4個二級機構表現最為突出。這4所高校均為“大學—學部—學院(系)”的組織架構模式,而其他6所高校為“大學—學院(系)”的組織架構模式。由此可見,減少二級機構設置數量,依據學科邏輯合理整合學科機構,可有效促進科研合作,促進學科的集成、協同與組群[10],推動學科的繁榮。
綜上,通過對學者、機構科研合作統計分析可以發現以下3點。一是從學者科研表現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5位教授科研表現尤為突出,起到了帶頭作用,在科研過程中注重與他人合作,且在合作團隊中起到了良好的中介溝通作用。二是學前教育學科領域已形成比較穩定的科研合作團隊,既有機構內合作又有機構間的合作,且每個團隊都有相對比較集中的研究方向。三是縮減二級機構數量,整合學科資源,依據學科邏輯設置組織機構,有助于提高科研合作效率,促進學科發展。
根據以上研究分析,筆者提出促進學前教育學科發展的3點建議,供專家學者們參考。
(1)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完善學科建設體系。近十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領域愈加重視,各類基金資助范圍與力度也在不斷增長。學術研究成果日益豐富,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分化出學前教育原理、學前教育史、比較學前教育等研究方向[11],研究內容更加多元化,宏觀與微觀研究并存,理論與實際研究相結合,注重借鑒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比較先進的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學前教育成果經驗并根據我國國情加以改造,讓我國學前教育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本土化,并且時效性較強。但亟須眾多學者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拓寬研究視野,更多地開展跨學科研究,引入一些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不斷完善學前教育學科體系。
(2)加強科研團隊建設,不斷完善科研生態。學科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與一系列高素質、高水平科研隊伍的建立密不可分。近十年來,學前教育領域較一級學科教育學領域的科研合作意識更為明顯,合作頻繁,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合作團隊,且不局限于某個機構或地區的合作,整個科研生態呈現良性發展的狀態。但為確保學前領域科研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仍需充分調動各層次、年齡段學者的學術研究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科研團隊梯隊的建立以及后備科研團隊的培養。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學科領域科研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需注重在與合作伙伴建立穩定、高頻的合作模式的基礎上,盡可能與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合作,增加科研合作伙伴的多樣性[12],提高學術影響力。
(3)合理設置機構組織模式,促進學科品牌化發展。機構設置應遵循內外部邏輯統一,二級學科機構應并入一級學科機構中,即應將學前教育等教育學二級學科機構并入教育學一級學科為基礎的機構中,形成“大學-學部-學院(系)”的組織模式,成立一個“大教育學科機構”[10],形成學科合力,深入挖掘學科價值和優勢,促進學科品牌化發展,提高學科的知名度與吸引力,增強學科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