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明

編者按:
教育興則民族興,教育強則民族強。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最緊迫的核心任務之一。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發展改革的重要起點,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未來綜合素質的黃金階段,兒童在學前向小學階段過渡期間的入學適應狀況直接影響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因此,近年來各地小學都在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在小學新生中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緩解新生入學的心理壓力,提高入學適應水平,為將來的成長成才作準備。針對小學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入學適應困難的問題,天津師范大學白學軍教授帶領的團隊探索了天津市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模式,成效顯著。
眾所周知,一年級是學生從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轉折的關鍵階段,一年級新生良好的心理與行為適應,對于緩解學生入學焦慮,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學習質量有重要影響。有關研究顯示,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由于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關系和期望水平的“斷層”,30%—40%的兒童進入小學后,在生活和學習上會遇到一些問題,產生緊張焦慮等不適感,這給學生、教師和家長帶來很多困擾。
為此,“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白學軍領銜主持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積極探索入學適應心理教育模式的路徑和策略。
三年多來,該項目取得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小學新生的適應能力明顯提升、學校教師以及家長的滿意度顯著提高。該項目獲批天津市教學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獲評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
破題
——解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之難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天津市在小學新生適應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較為豐富,成果突出。然而,研究團隊認真分析發現,已有新生入學適應教育存在著一些需要突破的難點。對此,白學軍教授介紹,破解小學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的入學適應不良的問題,主要解決小學新生入學適應中的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入學適應教育的目標不清晰;二是入學適應教育的內容不全面;三是入學適應教育的策略不完善。
白學軍進一步解釋說,一是目標不清晰。入學適應教育的目標側重于適應當前的環境變化,忽略從終身發展視角對兒童未來不確定性的適應能力培養。這要求入學適應教育要從學生未來發展的視角提出教育目標,堅持未來取向,培養兒童適應未來多變環境的能力。二是內容不全面。當前,入學適應教育內容側重于學生一般知識、言語領域的發展,較少關注情緒和社會性領域的發展,導致學生發展的不平衡。這要求在入學適應教育中樹立全面、系統的教育觀,既要關注認知領域的發展,又要關注情緒、社會性領域的發展,促進兒童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三是入學適應教育的策略不完善。首先,偏重學生發展或學習結果,輕視過程發展,導致忽視了過程性策略;其次,策略的公平性問題,農村兒童在學校生涯上的起點低、發展慢,且師資、教學條件與城市小學差異很大,處于不利的發展地位,這就需要加強入學適應教育策略的公平性,確保對所有兒童的發展都有利。最后,重視學生個體準備狀態,忽視學生發展的背景支持。學生入學適應,不僅是指兒童個體的準備,而且包括家長、社區、幼兒園以及小學在內的成長背景的準備。因此,入學適應教育模式中,要兼顧學生個體的準備狀態和發展的背景支持因素,采用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協同教育,確保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基于此,研究團隊開展加強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模式的探究,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助于促進教師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學校正確把握育人方向,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入題
——探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之規律
規律一:聚焦學生未來素養發展,凝練入學適應教育目標。
研究團隊綜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國家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以及知名小學教師的建議,提出入學適應教育的目標應該具有前瞻性、發展性和公平性,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將入學適應教育目標從“學生被動適應當前環境”轉變為“學生積極適應未來環境”,拓展入學適應教育目標的內涵。
規律二:精準把握入學適應心理教育內容。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師賈緒計全程參與該項目。他介紹,主要采用文獻綜述、對教師和家長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科學確立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的內容。研究團隊聯合天津市教委小教處(現中小學教育處)提出入學適應心理教育包括環境適應、校園學習、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安全自護五大內容,并在2018年出臺的《市教委關于實施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教育的指導意見》中體現。
同時,研究團隊主動對接天津市教委中小學教育處,先后調查了近萬名學生家長和小學班主任對小學入學適應教育及其教育內容重要性的認同程度。結果表明,入學適應教育內容的重要性得到家長和教師的廣泛認可,97%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入學適應教育的內容合理且非常重要,符合該階段學生的成長需要。
規律三:科學謀劃入學適應心理教育的策略。
針對新生入學準備水平存在差異這一現實,結合新生身心發展規律,天津市提出以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編制新生入學適應家長指南、建構幼小學習共同體、開展線上或線下專家講座、搭建入學適應教育交流平臺、挖掘并充分利用大學(教育理念)—政府(組織管理)—學校(具體實踐)的優勢,強化家庭—學校—社區三者聯動育人機制。
據悉,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在天津市小學和山西省部分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應用。一方面,促進了小學生積極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另一方面,更新了小學教師和家長的入學適應教育理念,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增強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效能。
規律四:精心建構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體系。
如何評價入學適應教育的效果,評什么內容,誰來評,評價結果如何用……帶著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做了大量訪談和問卷調研,最終建構了具有高信度和高效度的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問卷。考慮到小學新生參與評價的能力有限,最終確定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兩大群體——學生家長和教師,作為入學適應教育評價的主體。分別請家長和教師基于五大內容,即環境適應、校園學習、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和安全自護,對學生的入學適應教育效果進行評價。
“評價通過問卷星網絡調查的形式向各區小學逐級展開。第一階段調查涵蓋全市部分小學新生家長和一年級班主任;第二階段選取部分小學進行追蹤研究,考察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效果的持續性。”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副部長李馨表示,評估結果主要從三個不同層面反饋:一是個體層面,家長、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入學適應狀況,及時發現適應不良的學生;二是學校層面,評估全校學生入學適應整體狀況,找出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三是市、區層面,評估監測全市學生入學適應教育整體狀況,為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實證依據。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在三年的實踐檢驗中逐漸趨于成熟,成果得到教育專家、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答題
——結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之碩果
三年來,天津市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構和推廣,成功解決了教育目標短視、教育內容偏頗、教育策略不完善等問題,顯著提升了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能力,提高了小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滿意度,為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模式。
天津市7103名小學新生家長和2230名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參與的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調查(入學適應教育后一個月)顯示,90%以上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環境適應好;80%的家長認為孩子人際交往、生活自理方面適應好;7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安全自護方面適應好。80%以上班主任教師認為,學生環境適應、學校學習、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安全自護方面均能較好適應。這說明,通過入學適應心理教育,學生的積極心理適應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隨后三個月對河西區、河北區、寶坻區、西青區各三所小學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的效果一直在穩步提升。
可喜的是,天津市各小學的實踐檢驗表明,教師和家長在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過程中的育人素質和協同育人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在提升孩子心理健康策略、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和提升育人效能感方面。該項目的研究團隊以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撰寫教師心理調適科普書籍、撰寫科普短文等多樣化形式,為天津乃至全國的教師心理素養和育人素質的提升作貢獻。
2018年8月,白學軍教授在市教委組織的幼小銜接工作會議上,為市教研室、各區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及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等作入學適應教育專題報告;2020年6月,為寶坻區全區教育工作者(中小學校長、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會教師如何有效引導入學適應不良等問題學生的心理,增強教師的育人效能。2020年11月,再次為河東區學科領航教師培訓班作“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和自我減壓”專題講座。
研究團隊認為,基于學生未來發展和終身教育的視角,聚焦培養學生積極適應未來環境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素養的提升。該目標內涵更豐富:適應具有前瞻性,涵蓋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不同學段銜接中個體適應能力的提高;適應具有主動性,由“讓學生適應”轉變為“為了學生適應”,更加重視家庭、學校、社區主動為學生適應做出積極準備和改變;適應具有公平性,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群體,如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
經過一番探索,如今,天津已建構起“多維互嵌、多元融合”的入學適應心理教育新模式。
對此,白學軍教授介紹,多維互嵌指環境適應、校園學習、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安全自護五大維度內容與學生心理互融互嵌,即與小學新生對上學的認知、情緒、態度等心理要素緊密相連。多元融合指育人主體多元(家長、教師、社工),育人資源多樣(課程、活動、管理、文化、實踐),育人路徑多維(家、校、社、家—校、家—社、校—社)的有機融合。簡稱育人的“1356”原則,即一個核心、三大主體、五種資源、六條路徑。
“一個核心,即以全體學生適應作為入學適應教育的核心。用三棱結構圖的頂點表示。三大主體,即家長、教師、社工構成的育人責任主體。用三棱結構圖的底面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表示。五種資源,即課程、活動、文化、管理、實踐五種優質資源。用內橢圓代表課程、活動和管理,外橢圓代表文化和實踐。六條路徑,即家庭、學校、社會,家—校協同、家—社協同、校—社協同六條路徑。用三棱結構圖的三條邊和三個面表示,‘邊代表家庭、學校、社會的單獨作用路徑,‘面代表家—校協同、家—社協同、校—社協同路徑。”白學軍具體分析。
入學適應教育效果的評估,是全面、系統的。基于科學性、系統性、協同性等原則,建構了內容明確、多元參與、多級評價反饋的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體系。該體系基于教師和家長兩大主體的認識進行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內容涵蓋環境適應、校園學習、人際交往、生活自理、安全自護五個維度。評估體系具有較高的信效度。評估結果可以從三個不同層面進行反饋(多級評價):一是個體層面,家長、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入學適應狀況,及時發現入學適應不良學生,給予個別輔導和干預;二是學校層面,整體評估全校學生入學適應的整體狀況,找出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改進措施;三是市、區層面,評估監測全市、全區小學生的入學適應教育整體狀況,為幼小銜接等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有力依據。入學適應教育效果評價體系的建立為持續提升新生入學適應教育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談到未來,白學軍教授表示,盡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基于入學適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未來的教育需求,團隊還將在以下方面作進一步探索。“首先,要長期追蹤監測學生入學適應狀況。入學適應涵蓋幼兒園升小學、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不同階段。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不良,是家長和學校對入學適應的準備不足,還是學生自身的人格特質導致的。不同問題需要探索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尤其是重點關注入學適應不良學生,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特征,堅持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長期輔導與短期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及時輔導干預,并持續追蹤其未來的發展。其次,要強化對學生適應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如何擺正新生的入學適應和對危機事件心理適應的位置,采用哪些路徑和策略能將它們融合并解決,共同推動學生適應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適應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將入學適應的科研和實踐融合,用科研引領推進入學適應教育。最后,實踐檢驗還需要繼續推廣。目前,本成果主要在天津市有關小學和山西省部分小學開展實踐效果檢驗,效果顯著,說明該成果具有可推廣性。后續將在全國更多省、市以及不同類型學校(如特殊教育學校)展開,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研究成果,讓更多人群受益。”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