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注重整體化、綜合化的效益,以學生群體為對象,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學概念,培養學生科學的知識觀念和時間技能,學會獨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突出生物的育人價值,將核心素養滲透教學全過程,將學生培養為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關鍵性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和品格,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包括了掌握基本知識、理性思維精神、批判思維品質、基本的研究方法等,要求學生關注并了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外,還要掌握方法意識、情感和價值觀,并逐漸形成個人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是課程目標制定的依據,能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具有動態性、情景性、關鍵性和終身性的特點,指向更加明確,而生物核心素養是人參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活動所需要生物學知識和相關的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樹立核心素養培養意識,通過生物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科學的生命觀、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等,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形成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問題
(一)未完全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部分學校仍舊以課本知識教學為重點,圍繞考試范圍進行教學,有些教師未完全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在課堂中將大量的時間用來講解基礎知識,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受高考的影響,教師面臨較大的教學壓力,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學習積極性,對生物的學習興趣不高,影響教學效果。而傳統教學方式雖然能讓學生記住生物知識,但忽視了學生能力、思維和觀念等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阻礙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發展,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二)教學流于形式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課程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形式,教學方法停留在表現,沒有深入改革創新,教學目標與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相脫節,沒有將它們有效結合,教學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如新課程提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有的教師往往會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但給予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較短,設計的問題缺乏討論價值,不但會浪費課堂時間,還會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思維、能力難以獲得鍛煉,阻礙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優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熱情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生物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學生難以快速掌握,在學習中容易遇到問題。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知識,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深入掌握生物知識。一方面,教師要優化教學情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對生物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植物群落演變歷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計相關的動畫視頻,以動態化的方式展現植物群落的演變,并提出問題:被大火燒毀之后的森林要經過怎樣的歷程才能恢復?創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植物生長”這一知識點進行思考,由植物生長向“植物群落演變”進行拓展延伸,主動探究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設計教學視頻,讓學生提前觀看預習視頻,見證生命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過程,并在課堂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意識到植物群落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強化對生命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狀態,不利自主學習能力和理性思維的培養,為此,教師要以新課程為指導,轉變師生的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開展教學活動,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動手實踐操作等方式了解知識,在自學過程中獲得知識經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中,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學習,并記錄下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多元化的情境,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習,創建“先學后教”的教育模式,指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從而達到思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二)設計趣味性探究,滲透生命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能獲得不一樣的教學效果,為此,在生物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探究問題,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滲透生命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在課堂中探究學習。以“植物成長”為例,教師指導學生設計探究性實驗,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每天觀察植物的成長情況,并將澆水、施肥、日照、植物長度等數據記錄下來,詳細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為了了解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設計對照實驗,觀察單側光照和非單側光照下植物的生長,聯系實際進行講解,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所掌握的知識,在探究中理解知識,了解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探究學習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鍛煉動手操作能力。
此外,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在素質教育下,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將科學的知識、正確的道德意識和完善的思想觀念與教學相對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生物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將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能促進社會的發揮,而將其運用到錯誤的地方,也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任何生命都是神奇的、鮮活的,人們必須對生命保持敬畏自信。因此,生物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教育,將其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在教學中滲透生命觀念,引導學生探討生命安全、心理健康、道德品質等問題,如將生命教育與生態教育相結合,將其滲透其他課程教學,培育學生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念。例如,在“人類遺傳病”的教學中,教師從生命觀念著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設計與生命相關的問題,如聯系人類遺傳病設計生命安全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生態環保問題,并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將生命健康教育與法制教育、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將其滲透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要滲透生命健康知識,讓學生從生命的角度了解遺傳病的危害,認識到生物對遺傳病的作用,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看生命運動的視頻、借助顯微鏡觀察生命等方式,了解生活中鮮活的生命,了解生命是功能和結構的統一體,在觀察探究中感受生命的奇妙,領悟生物研究對人類發展、改善生命的重要意義,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
(三)深度剖析教材,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教師要深度剖析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識,將生物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開展生活化教學。生物源于自然生活,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根據新課程提出的要求,制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剖析教材內容,將生活元素滲透入生物教學,聯系身邊的事物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生活中觀察生物現象,學習生物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加深對生物的了解。例如,在“生物技術實踐”中“果酒與果醋的制作”這一課題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先講解果酒與果醋原理,讓學生了解葡萄酒發酵溫度要控制在18到25攝氏度,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在葡萄酒的發酵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清洗葡萄時是要先沖洗葡萄還是先去除枝梗?要如何防止發酵液被污染?為什么要將葡萄進行密封發酵?引導學生探究,根據生活經驗和教材中的知識解答問題,了解酒精發酵是無氧的,掌握生物知識。
此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現象展開討論,擺脫傳統課堂的局限性,使生物面向生活。如教師可以圍繞轉基因基礎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展開討論,開展社會調研,調查社會中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看法,并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對轉基因技術的流言進行科學的分辨。
(四)開展多媒體教學,提升優化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生物教師要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改變以往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通過生動的視頻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開展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獨立思考探索。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找到生物與學生興趣的契合點,設計探究性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借助多媒體播放生物內容,實現高效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主動融入課堂,體會到生物的學習樂趣,為核心素養培養奠定基礎。教師也要創新教學方式,如借助多媒體開展微課教學,播放教學視頻,設計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究,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得出新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又如,教師還可以開展活動式教學模式,成立學習小組,將小組合作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提高優化策略,在課堂上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相互分享觀點,進行深入思考,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完成合作任務。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通過小組合作,可以相互交流經驗,發現他人的優點和自身的不足,在合作中查漏補缺。小組之間還可以進行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在競爭環境下提高學習動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合作探究,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的發展。
(五)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實驗是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生物實驗,能讓學生更加具體、深刻地認識生物知識,為此,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實驗內容,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優化實驗教學,創新實驗形式,借助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的態度。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方案,搜集實驗材料,記錄實驗數據,并通過數據的分析得出實驗結果,教師從旁指導。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具有一定的學習和思維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和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進行實驗,在試驗中思考,鍛煉思維能力,學會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教師要根據實驗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以“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為例,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將淀粉和淀粉酶放在不同的環境中,加入碘液觀察它們的變化,根據顏色的變化和深淺分析麥芽糖的含量,判斷酶活性的強弱。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要讓學生動手,在試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和淀粉酶,放入不同的溫度環境中,兩者相遇,淀粉會被淀粉酶分解成麥芽糖,再加入碘液,觀察試管中是否出現藍色,根據藍色的深淺的進行判斷,讓學生自主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通過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實踐操作能力,逐漸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核心素養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目標,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結合學生的設計情況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為此,教師要優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熱情;設計趣味性探究,滲透生命觀念;開展多媒體教學,提升優化策略;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深度剖析教材,開展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核心素養。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