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芳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任務,文本是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閱讀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需要立足文本,準確而合理地解讀文本,實現語文高效課堂。文章闡述立足文本以提高語文課堂的策略:研讀教材,走進文本;細讀文本,關注寫法;感悟文本,學生練筆,從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關鍵詞:文本教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之間的對話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授受關系”,而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主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和引領下,把閱讀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
一、研讀教材,走進文本
小學生處在詞匯積累的重要階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都有定量的生詞。而學生是否理解詞義、是否能運用自如,關鍵在于教師的教授方式。假如教師生硬地向學生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那么學生即使記得詞義,也不夠靈活地運用詞語。教師應采取一定的方法,讓學生既記住詞義,又會靈活運用。
例如,《圓明園的毀滅》課文生詞識記片段:英法聯軍是如何毀滅圓明園?選擇文章和資料中的句子說說。以下為一些教學片斷。
1. 放錄像,想象整整三天會燒掉什么?(金碧輝煌的宮殿、亭臺樓閣……)剩下什么?(灰燼、廢墟……)
2. 面對英法聯軍肆無忌憚的搶劫,令人發指的強盜行為,當時掌握國家命運的清政府、皇帝、參與國家管理的大臣、守衛北京城的士兵是怎么做?查到相關資料的同學互相交流。
3. 當我們思維的角度停留在一個方面時,我們的思考就會停止。剛才的資料交流讓我們正視了歷史。當熊熊大火瘋狂吞噬著圓明園時,清政府只想委曲求全。
4. 就這樣,一座精美絕倫的皇家園林徹底地化為灰燼。那么,圓明園的毀滅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此刻,圓明園在你心目中僅僅是“火焰”“廢墟”嗎?面對圓明園的廢墟,你會想到什么?
5. 是憤怒,是淚水,是嘆息,是奮發,是立志……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圓明園被毀滅的日子——1860年10月6日。
在上述課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再通過與課文要求掌握的詞語相關的圖片,喚起學生對詞語的記憶。學生不僅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能自主運用,達到以生為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感悟能力,培養語感,積累詞匯的教學目標。
二、細讀文本,關注寫法
教材上的名篇是學生寫作的最佳范本。但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遷移到寫作是十分講究的。出示《地震中的父與子》課例片段(第12自然段):父親挖廢墟的情景。從朗讀中,學生體會到父親的執著與艱辛以及時間的漫長。
接著,教師提問:這句話中哪個詞語讓你很感動?請你帶著自己的體會,一起來讀這句話。作者寫了一個“挖”字,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一個簡簡單單的“挖”字,讓我們體會到了父親的勞累與堅持,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讓我們定格“挖”字,讀好這個字,齊讀句子。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父親此時此刻已經挖了36個小時,可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而是羅列出時間來寫挖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天在校時間大概6小時,如果這6小時只能寫作業,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你覺得怎么樣?而父親卻用雙手挖了8小時的廢墟,你感覺如何?學生再讀這句話,透過句子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體會放到句子中,自由地朗讀。教師進行點評,雖然是簡單的幾個詞語,學生卻讀出了不同的體會。教師接著引導,這是怎樣情景下的36小時,通過句子“地震中的……”提問:地震中的36小時,也許還會發生什么?學生想象說并齊讀,最后指導學生背誦相關段落。
三、感悟文本,學生練筆
在以上課例中,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己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筆法、文采。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提問學生:如果你站在圓明園那一片廢墟前,你會說些什么?或者看見《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挖廢墟的那一幕,你想說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即時思考生活中其他畫面的片段,并模仿文本進行練筆與表達。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一堂語文課中,教師不僅要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立足文本,尋找方法,陶冶情感,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師生共同經過反復斟酌,尋找文章的巧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緊圍繞文中“典型”或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么寫和為什么這樣寫,讓學生借助課文學表達,指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
立足文本,讓語文教學更有效,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追求創意新穎實用,深入課文文本;追求充分利用課文,優化教材處理,深入課文文本;追求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能力訓練為先。教師立足文本,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才能真正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