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霞
“寬容是智慧、是力量,寬容是愛、是體諒,寬容也是福……”寬容是人與人相處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對,“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寬容的一種體現。在生活中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用寬容來看待,這樣能把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源于有愛,只有寬容和真誠,才能昭示教師對學生的愛如同陽光般,毫無阻礙地通達學生的心靈。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真誠,才能滋潤學生純真的心靈。
寬容的人以事實證明真理,寬容者,能治天下。而在教育中,應從寬容開始。在學校這個大家庭,有學生天真無邪的笑聲和敞開心扉的話語,教師為自己被學生信賴而欣慰。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人性的光輝,但在我看來,寬容更是教育的秘訣。
一、寬容的形式是相融
教師應寬容有個性的學生。人沒有個性,也就沒有了人的豐富多彩,況且人無完人,有的學生活潑好動,有的學生沉穩持重,有的學生則沉默寡言。因此,對待學生,教師應采取相融的形式,切莫親而近之,恨而遠之。
教師的眼睛要容得下“沙子”。我在當班主任時,曾教過一個性情古怪的學生,他沉默寡言,行為舉止不當,因此同學都不愿和他接近。作為他的班主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我只能忍耐和等待,因為往往一兩句不恰當的言語,都有可能使該生產生敵對的情緒。于是,我先暗中了解情況。經過調查,了解他的情況:他父母離異,跟爸爸生活,后來爸爸再婚,但他不喜歡后媽,于是經常頂撞父母。父母無法管教他,只得聽之任之。
了解情況后,我一直不動聲色,對他的行為既不懲罰也不責罵,有時與他談話時會關心一下他的日常生活情況。在一段時間的交往中,我發現,每當該生看到我時,他都會流露出不易覺察的微笑。于是我知道,這個學生緊閉的心扉已向我微微開啟。待到時機成熟時,我主動找他談心。一天放學后,我叫他留在課室里等我。我們面對面剛坐下,還沒等我說話,他就問我:“老師,你知道我做的錯事,為什么不批評我,為什么能容忍我的行為?”頓時,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寬容已經取得了他的信任。于是我微笑著說:“因為老師覺得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老師知道你會明辨是非。”不知道是激動還是感動,聽完我說的話,他的眼眶竟然漸漸泛紅。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我讓他擔任班里的勞動委員一職,負責管理班級的衛生情況。他一反常態,工作認真負責,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贊。慢慢地,他的臉上有了笑容,他與同學的關系日益緊密,漸漸融入班集體中,與父母的關系也得到改善。看著他如今的改變,我想,這就是寬容的效果。
二、寬容來自理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成長中的學生,識別能力不強,就更不可能沒有過錯。有的教師面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往往會感到惱怒,于是在對待這些學生時,要么批評,要么罰站、罰抄作業,或者馬上與家長“告狀”,但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教師應該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而且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這樣才能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要靜下心來,待情通理順之后,就自然產生一種溝通和認同,容忍和大度。
班里有一個學生邱某,一開學就欠交作業。我找到他,詢問原因,要他保證以后不再這樣。他卻說:“我一直都是這樣,以前的老師也不管我,現在要我一下改錯,我做不到,而且我不會做作業。”當時我非常氣憤,想當面找家長談。但轉念一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怎能讓一個人一下子改變原本的習慣呢?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之后,我便改變了原先要與他家長談話的策略,向該生提出一個要求:要盡量完成每天的作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不會做的題目,可以隨時請教老師和同學。他點頭答應了。接下來幾天的作業,他果真做到了盡量將會做的題目完成,即使完成量很少,但我也即時表揚了他的進步。受到表揚,他一下被激勵了,逐漸能完成更多的作業,有時遇到不會做的作業,能主動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慢慢地,他改掉了不做作業的習慣,成績也逐漸進步。
三、寬容的實質是愛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而不同的個體。教師應關愛每一個學生,親近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每一個學困生,親近每一個學困生。當我們有了這顆愛心,就會寬容學生。愛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教師用愛心可以轉變學生的思想,鑄造學生的美好心靈。
寬容如春雨,滋潤學生的心靈。學會寬容,讓人與人之間多了幾分理解,多了幾分感激;學會寬容,讓人世間多了幾分溫暖,多了幾分關愛;學會了寬容,懂得了寬容,才能贏得學生。寬容就如月亮的情懷,可以凈化每一個人的心靈。教育源于有愛,只有寬容和真誠,才能昭示老師愛的陽光毫無阻礙地通達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王惠霞.家校各司其職,盡心教人育人[J].學周刊,2020(32).
[2]宋守文.寬容斷想[J].思維與智慧,2013(11).
[3]劉櫻.用寬容和反思給孩子一份成長的動力[J].教育界,2020(13).
[4]李四紅.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與愛同行[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