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晉瑜
采訪手記:
“寫作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是一種追求時髦、與時俱進的事業,而我卻始終認為,這應該是一件以不變應萬變的事。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是我的人生。”在喧囂中尋寧靜,在煩擾中求純真。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趙麗宏保持的就是這樣一種心境。
他說:“人生的經歷和行文的雅俗,其實并無直接關聯,關鍵是看行文者的精神狀態,看行文者對人生和文學的態度。苦難的人生,可以孕育催生高雅的文字;有些人享盡榮華富貴,卻有可能庸俗附身,終生無緣高雅。”
趙麗宏的散文集《詩魂》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日晷之影》獲首屆冰心散文獎。2013年,他摘取了塞爾維亞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鑰匙國際詩歌獎的桂冠。近年來,趙麗宏從事兒童文學寫作并獲得好評,其詩集《疼痛》出版后,先后在美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西班牙等國家出版。
回望幾十年的寫作歷程,趙麗宏發現自己走過的是一條曲折迂回的路。年輕時追求綺麗的文風,曾經不斷地求變求新,希望在文體上有所創建。如今,他則越來越歸于平淡質樸,用簡單平實的文字抒發深摯的情感,表達曲折的思想,這也將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





趙麗宏不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在他小時候,家里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書架,更沒有什么藏書。他閱讀生涯的開始得益于他的姐姐,在他三歲時,他的姐姐已經三年級,以教他識字為樂。就這樣,到趙麗宏四五歲的時候,他已經認識兩千多個字,在讀小學前,他已經讀完了《西游記》。
趙麗宏小時候讀的書都是哥哥姐姐借來的,哥哥姐姐讀什么,趙麗宏就讀什么。他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讀《巴黎圣母院》《聊齋》,三年級的時候讀《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堂吉訶德》,還有巴金的《家》。雖然當時年紀尚小的他,在看這些世界名著時常常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但這種大量的、不加選擇的、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仍然激發了他對文學的熱愛。那時,趙麗宏還養成了快速閱讀的習慣,這使他可以比別人讀更多的書。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前,他摔斷了手臂,無法出門玩,就天天在家讀書。靠著一張街道圖書館的借書卡,一個暑假,他居然讀了五十幾部長篇小說。這樣的閱讀經歷,對他將來從事文學創作是一種無形的準備和積累。所以他說:“讀書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一本萬利的事。一本薄薄的書,可能凝聚著一個智者一生的心血和追求,作為一個讀者,只需要花很少一點時間就可以閱覽他一生的智慧結晶。讀一本好書,可以走進一個智者的生命,跟著他活一次。一個愛讀書、善讀書的人,他的見識可以無限拓展,他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
趙麗宏曾有過插隊的經歷。當時他報名去黑龍江,但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沒有被批準,這對他的打擊很大。后來,他選擇去故鄉崇明島插隊,在他簡單的行囊中有幾本書,其中有《野草》《朝花夕拾》,也有在舊書店得到的《飛鳥集》。剛到農村時,他心情灰暗,看不到前途。他插隊的村莊很貧窮,生活很苦,連電燈也沒有。他住草房、吃粗糧、干重活。這些他能忍受,但更可怕的是孤獨。好在這種灰暗的情緒并沒有將他淹沒,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回憶往昔,他說:“改變我心情和精神狀態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那些我曾經認為無法交流、不可理喻的農民。他們改變了我對人、對生活的看法。”
趙麗宏到達崇明島后,村民們主動為他分攬重活,給他送吃的。村民們發現他喜歡讀書,就自發地把家里的藏書都找出來送給他,加起來大概有八九十本,其中有不少古典名著,如《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孽海花》《千家詩》,也有外國小說,如辛克萊的《王孫夢》、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偵探集》,還有《三俠五義》《七子八婿大團圓》《臥虎藏龍》這類舊書。趙麗宏最難忘的書,是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送的——一本1936年的舊皇歷。這位八十歲的老人,挪動著一雙小腳,走了很遠的路給他送書。趙麗宏對著這本破舊的書直流眼淚,他不知道這位老人怎么會把這本老皇歷保存這么長時間。這看似是個笑話,但在趙麗宏眼里,這是農民的善良和真摯的愛,這樣的真情給了他很大的安慰。

改變趙麗宏精神狀態的第二個原因,是書。一天收工后,他在做飯,一個不識字的老媽媽過來幫忙。趙麗宏負責生火,老媽媽隨手扔了一本書給他做火媒,他發現這是一本他沒有讀過的外國小說,是俄羅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說集。老媽媽告訴他,這書是在村外的一所學校中撿來的。趙麗宏后來在那個鄉村學校找到了一個廢棄的圖書館,其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好書。當時的他就像一只餓極了的老鼠掉進了米缸,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天,挑出了所有他認為值得讀的書,裝滿了幾個大麻袋,然后到生產隊借了一輛拖車運回去。從此以后,趙麗宏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每天在干很累的農活時,只要想到草屋里有一盞亮著的油燈,燈下有很多好書等著他去讀,就覺得苦痛可以忍受,生活是有期盼的,活著是有意義的。
趙麗宏是近幾年才開始走上兒童文學創作之路的,他懷念童年,也愛孩子。他曾說:“為孩子們寫作,使我有返老還童的感覺。”這些年,他經常和小讀者見面交流,但鮮少為孩子們開書單。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情不同,閱讀的目的和興趣也不同。自己喜歡的書,未必適合其他人。他認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應該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取舍標準,對所讀之書,有自己的辨識和見解。
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籍浩如煙海,形形色色,有經典名著、醒世恒言,也有異端邪說、無聊瞎扯甚至誨淫誨盜的。讀書,就要選擇讀那些能滋養心靈的好書。要讓孩子慢慢懂得,讀書不僅是欣賞沉醉,也要辨識思考。真正的讀書人,要對所讀之書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判。讀那些寫出真性情、真見解的好書,會很自然地將自己的思緒情感和所讀之書融為一體,得到精神的升華。而遇到無聊庸俗的書,要拒絕,要舍棄,不要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所以他說:“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們,要在有質量的閱讀中,成為一個有眼光、有品位的識書人。”
在此,趙麗宏推薦了幾本不同類型的書,供讀者選擇。
一是《唐詩三百首》,孫洙編選。
熟讀或者背誦這些流傳千古的詩篇。它們以最簡潔凝練的文字表達最綺麗璀璨的感情和思想,展示了中國語言和文字的魅力。
二是《紅樓夢》,曹雪芹著。
這部小說寫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將每種滋味都描繪得淋漓盡致。雖然寫的是過去的時代,但處處能使人聯想到現在。這是人類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三是《堂吉訶德》,塞萬提斯(西班牙)著。
人類虛構文體中一次絕妙的創造。在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人物身上,疊現出任何時代都可能出現的精神。
四是《復活》,托爾斯泰(俄國)著。
托爾斯泰的書都值得一讀,《復活》只是其中一本。思考一下,人生的軌跡是多么曲折,當生活和命運擊碎了幻想的氣球,下墜時,你要抓住的是什么?
五是《飛鳥集》,泰戈爾(印度)著。
一個人和自然奇妙的融合。通過自然的聲音和形象,傳達出深遠美妙的哲理。這樣的傳達方式,使許多哲學家枯燥的說教相形見絀。
六是《野草》,魯迅著。
靈魂的追尋和掙扎,找到了一種優美曲折、引人入勝的途徑。
七是《瓦爾登湖》,亨利·戴維·梭羅(美國)著。
一本可以使人拒絕浮躁,走向寧靜的書。
八是《隨想錄》,巴金著。
真誠地評說歷史,無情地解剖自己的靈魂。
很多人認為詩歌是年輕人的專屬,可趙麗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寫詩,寫了40多年,還在繼續寫。
面對很多人的求問,趙麗宏如是說:“我最初寫詩,是在‘插隊落戶’的歲月中,那時我還不到二十歲。那些在飄搖昏暗的油燈下寫的詩行,現在讀,還能把我帶入當時的情境。油燈下身影孤獨,窗外寒風呼嘯,然而心中卻有詩意蕩漾,有夢想之翼拍動。可以說,詩歌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詩歌之于我,恰如那盞在黑暗中燃燒著的小油燈,伴我度過長夜,為我驅散孤獨。人人心中都有一盞燈,盡管人世間的風向來去不定,時起時伏,但只要你心里還存著愛,存著對未來的希冀,這燈就不會熄滅。和詩歌結緣,是我的幸運。我寫詩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并非說明我對詩歌的熱愛在消退。詩是激情的產物,詩的激情確實更多和青春相連,所以詩人的特征常常是年輕。但這種年輕應該是精神的,而非生理的。只要精神不老,詩心便不會衰亡。”

2015年,趙麗宏出版了兒童文學作品《漁童》,這是他的第二部兒童長篇小說,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文革”時期,是以孩子的視角正面寫那個特殊的年代。三十多年來,“文革”一直是他的作品中經常涉及的題材,譬如他的散文集《島人筆記》。他認為,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選擇遺忘,是讓人擔憂的事情。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文學的方式將那段歷史記錄下來。虛構的小說不能僅止于展示黑暗、渲染罪惡,不能止步于描寫人性的墮落和生命的毀滅,兒童小說更是如此。如果作者目光只是停留在黑暗和惡行上,滿足或者沉浸于向讀者描繪一個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的絕望世界,那這絕不是文學的宗旨和目的,真實的歷史也并非如此。兒童小說,應該向小讀者展現人間的真善美,讓孩子領悟生命的珍貴,即便在困厄中也能看到人生的希望。《漁童》這部小說,就是趙麗宏在這方面的嘗試。
雖然是寫兒童小說,但趙麗宏也有他自己的堅持。是否要俯下身子,裝出孩子腔,以獲取小讀者的理解和歡心?他覺得沒有這樣的必要。他更愿意相信現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悟性,真誠地面對他們,把他們當朋友,真實地向他們講述。誠如寫了《夏洛的網》和《精靈鼠小弟》的E.B.懷特所言:“任何人若有意識地去寫給小孩看的東西,那都是在浪費時間。你應該往深處寫,而不是往淺處寫。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們是地球上最認真、最好奇、最熱情、最有觀察力、最敏感、最靈敏,也是最容易相處的讀者。只要你創作態度是真實的,是無所畏懼的,是澄澈的,他們便會接受你奉上的一切東西。”
雖然已經寫了近半個世紀,但趙麗宏仍認為自己還是個走在途中的寫作者,無法為自己做總結。對此,他在自己文集的自序中這樣寫道:
“寫作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是一種追求時髦、與時俱進的事業,而我卻始終認為,這應該是一件以不變應萬變的事。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是我的人生。萬變的是世事,是永遠花樣出新的時尚,不變的應該是一個寫作者的心境,是他對人生的態度,即所謂在喧囂中尋寧靜,在煩擾中求純真。這幾十年,我努力讓自己保持這樣的心境。
“歲月和命運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嘩,奔流,定無軌跡。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魚,隨波逐流,可以漂得很遠,卻不知所終;你也可以是一塊礁石,任激流沖擊,浪花飛濺,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安靜和沉著。
“我愿意做一塊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