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耀
2014年,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國家層面首次提出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從首次提出到全面推行,全國各地“縣管校聘”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為新時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近年來,個舊市在義務教育教師隊伍自檢自查中發現了許多問題,包括教育管理部門沒有自主調配權,造成隊伍流動不暢、配置失衡;教師隊伍內部缺乏競爭激勵機制,部分義務教育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因此,重構教師隊伍管理體制,破除教師流動障礙,建立競爭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內部活力,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成為教育事業發展所需,更是人民群眾所期所盼。
2020年前后,個舊市開始貫徹落實“縣管校聘”改革。改革中,打破“大鍋飯、鐵飯碗”的舊觀念,引入競爭機制,形成“優績優崗、優教優酬、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良好用人導向,使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優秀教師充分發揮才干與潛力,使不思進取、混日子的慵懶教師產生“危機感”。同時,通過改革激發學校的內部活力,讓學校有用人自主權、教職工有崗位選擇權,推動教育系統內部人事制度從“死水”向“活水”轉變,促進慵懶教師從被動接受工作到主動申請工作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個舊市的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工作以教師“全員競聘”為突破口,建立教師編制“總量控制、動態管理”機制,逐步推行建立校長、教師常態交流機制,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激發教師動力,釋放辦學活力,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師資均衡。
因地制宜,創新機制。2020年10月,個舊市成立教師管理中心,負責全市試點改革工作中教師編制統一管理、人員統一調配、人事關系統一管理,保障試點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和不斷完善;建立健全交流輪崗機制,義務教育教師在全市教育系統內交流的審批權限歸口市教體局,市教體局通過細化方案、明確對象、疏通交流渠道等多種形式,逐步使學校之間專任教師年齡比例、學歷比例、職稱比例、音體美專任教師比例及骨干教師比例等大致相當;建立以師德為先導,以能力和業績為核心的義務教育教師評價機制,通過嚴格考核、科學評價,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全力破解教師職業倦怠難題。
強化配套,系統改革。配套建立競聘上崗實施辦法,明確競聘流程、聘用合同簽訂、落聘人員管理等核心措施。建立學校競聘上崗和市級組織統籌調劑相結合的教師資源配置模式,指導學校按照教學實際需要依法依規做好教師聘用上崗工作;配套教職工待聘及托管期培訓方案,督促相關人員全力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水平,掌握教育教學常規和教學技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工作;配套教體局所屬事業單位人員調動實施方案,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新進教師公開招聘制度,規范教師調動程序,健全科學、合理、協調、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保障教師“人崗相適”。
以人為本,確保穩定。在試點改革中注重人文關懷,對孕期、哺乳期教師及重病教師,在其提供公立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和有關診斷材料后,原則上在原學校直接聘用;對3輪競聘后仍然未被聘用的教師,由個舊市教師管理中心統籌調劑,努力為待崗教師創造更多的成長機會和平臺,幫助他們重新競聘上崗;建立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相關教師若對崗位競聘有異議的,由學校調解小組及時調解,不服從學校調解的可向市教體局申請調解,不服從市教體局調解的可向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通過逐級調解,全力保障教師權益。
統籌編制,優化配置。個舊市參加改革試點工作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33所,涉及教師3359人,核定崗位3359個。除4所學校未調整編制外,其余29所義務教育學校根據師生比重新調整編制數,其中16所學校累計減少84個編制、13所學校累計增加81個編制。編制統籌管理后,暢通了超編學校與缺編學校的編制調整,為“縣管校聘”改革工作和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市24名教師變動崗位,其中4名跨學段變動、2名由城區變動到鄉鎮學校、7名由鄉鎮學校變動到城區、7名在鄉鎮學校之間流動。
統籌崗位,合理調配。按照重新調整編制數,核定義務教育學校專業技術職稱崗位數3359個,其中城區學校核定1160個崗位、高職崗位278個、中職崗位623個;郊區學校核定2199個崗位、高職崗位446個、中職崗位1234個。崗位統籌管理使用后,對城區義務教育學校調整下發了272個高職崗位、601個中職崗位,極大地解決了2016年職稱改革以來城區學校遺留的超崗聘任和城區學校近4年來無崗位申報高級教師職稱的矛盾和問題。
“縣管校聘”通俗講就是在縣(區)域內,建立教師編制統一標準,統籌核定學校崗位,由學校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從而打通教師管理體制障礙,促進教師交流輪崗,教師由“學校人”變成“系統人”,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改革后,廣大教師最關心的是能否聘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能否得到應有的薪酬。對教育部門來說,人崗一致、薪由績定是改革要求。因此,廣大教師的愿望與改革目的是一致的。目前,個舊市“縣管校聘”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義務教育教師隊伍更加強勁。
教師教學更加熱情洋溢。不少從前工作懈怠的教師,在“縣管校聘”改革中,感受到了改革的緊迫感與危機感,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重新尋回工作激情。個舊某中學校長說:“我們學校幾個資深教師原來也存在這樣一種心態,認為自己的職務、職級沒有上升空間了,就申請轉后勤崗,想換個清閑的崗位等退休。”通過“縣管校聘”改革,“一招驚醒夢中人”,如今的個舊義務教育老師紛紛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上主科,同時,上課期間盡己所能,以極高的熱情與激情去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教師教學更加紀律嚴明。改革之前,有不少義務教育教師覺得自己端的是“鐵飯碗”,不顧教體局、學校的紀律規定,多次違反規定教學、缺課等。同時,不聽學校勸導,“鬧訪”。“縣管校聘”改革實施后,此類教師由于漠視紀律,競聘失敗,在改革中被解聘而失去“鐵飯碗”,對全市義務教育教師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全市老師明白了敬業愛崗、德才兼修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個舊“縣管校聘”改革工作用好了“激勵”與“約束”兩把尺子,讓教育改革有張有弛、有寬有嚴,從而營造良性循環并富有競爭力的“教育市場”。變“學校人”為“系統人”,讓“考核”與“績效”掛鉤,最終實現個舊“縣管校聘”從良策到良方,為全省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經驗。
堅持正確的改革導向。把“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提升整體、激發活力”的改革導向貫穿始終,堅決杜絕借機“整”人、暗箱操作、濫用權力等,確保目標不動搖、方向不偏離。
采取有效的宣傳和溝通。深入闡釋實施“縣管校聘”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時發現教師的思想動態和顧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改革掃清障礙。

個舊市第九中學“縣管校聘”實施方案表決大會 曹耀/供圖
建立健全改革全過程公開公示制度。嚴格實行方案、流程和結果“三公開”,設立舉報投訴電話和電子信箱,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切實保障廣大教職工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
政策傾斜體現人文關懷。對確需關愛照顧的老、弱、病、殘以及孕期和哺乳期等人員采取相關措施,給予適當傾斜照顧。
建立教師流動保障體系。對交流到偏遠地區或環境艱苦學校的教師,實施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人性化制度,為交流教師提供周轉房,使其安心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