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正軍,孫圣梅
(公安縣人民醫院甲乳外科,湖北 荊州 434300)
甲狀腺癌可分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其中分化型甲狀腺癌較為常見,其主要包括甲狀腺濾泡性癌和甲狀腺乳頭狀癌。臨床常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切除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并改善其預后,然而甲狀腺癌手術后仍存在復發風險,給患者術后帶來較大的健康隱患[1]。引起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因素較多,且復發與轉移患者的治療難度較大,生存率較低,然而目前又缺少針對性較強的監測指標,無法及時發現復發轉移,從而耽誤二次治療[2]。因此,關于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高危因素研究成為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為臨床降低患者術后復發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于公安縣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15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隨訪2年后是否復發分為復發組(術后經超聲檢查顯示甲狀腺內有≥ 1個腫瘤病灶存在即為復發,34例)和未復發組(81例)。納入標準:符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證實為分化型甲狀腺癌者;無手術禁忌證者;進行手術治療前未進行過化療治療及放療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預計生存期< 6個月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研究方法與觀察指標 ①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一般資料收集:根據院內門診病歷、電子病歷系統收集并記錄復發組和未復發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腫瘤直徑、病理類型、手術方法、甲狀腺切除范圍、臨床分期[4]、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有無局部侵犯、術后是否放療化療、術后是否口服甲狀腺素,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Tg)水平等;所有患者在術后7 d采取空腹靜脈血3 mL,在3 500 r/min的轉速下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TgAb、TPOAb、Tg水平,試劑盒購自藍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②以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以[ 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復發組年齡≥ 45歲、腫瘤直徑≥ 5 cm、濾泡狀癌、開放式手術、甲狀腺全切除、臨床分期Ⅲ ~ Ⅳ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術后未放療化療、術后未口服甲狀腺激素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復發組患者血清TgAb、TPOAb水平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性別、有無局部侵犯、血清T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年齡≥ 45歲、腫瘤直徑≥ 5 cm、開放式手術、臨床分期Ⅲ ~ Ⅳ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術后未放療化療,血清TgAb、TPOAb水平高均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3.040、2.838、3.114、2.195、2.149、2.962、3.846、2.568,均P<0.05),見表 2。

表2 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分化型甲狀腺癌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其發病可能與飲食習慣、遺傳及化學物質等因素有關,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病情發展較慢,且治療后生存期比其他腫瘤疾病患者長,但仍有部分患者會發生復發轉移[5]。有研究發現,由于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治療后可能會有較微小的腫瘤病灶殘留,易使術后復發[6]。但目前關于其復發的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因此,需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分析,以便于臨床醫師采取針對性治療與預防措施以降低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
本研究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45歲、腫瘤直徑≥ 5 cm、開放式手術、臨床分期Ⅲ ~Ⅳ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術后未放療化療、血清TgAb及TPOAb水平高均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年齡≥ 45歲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機體各項機能呈下降趨勢,且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下降,導致術后復發的風險增加[7]。針對此類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可給予相應的營養支持及運動鍛煉,增加機體免疫力。腫瘤直徑≥ 5 cm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會使腫瘤周圍組織器官受到侵襲,進一步增加病灶完全切除的難度,進而增加了術后復發的風險[8]。因此臨床針對此類患者,需注意在手術過程中操作精細,以減少對周圍組織、血管的損傷,并制定病情隨訪計劃,加強隨訪和監測,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復發轉移風險,盡早處理。開放式手術由于其手術切口較大,手術時間長,導致術后需大量補液,進而可引起血鈣稀釋,尿鈣排出增多;同時還可加大術后應激反應,導致鈣磷代謝紊亂,進而加大術后復發風險[9]。臨床醫師可在全腔鏡的輔助下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提高腫瘤組織的清除率。臨床分期為Ⅲ~Ⅳ期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大大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難度,進而使術后復發的風險升高;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有隱匿性病灶難以根除,增加了完全清除腫瘤的難度,導致術后復發的風險增加[10-11]。因此,建議臨床分期為Ⅲ ~ Ⅳ期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定期檢查,長期系統隨訪,從而及早發現復發轉移,以便二次手術治療,改善預后。而術后未放療化療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未能將術后殘留的微小腫瘤或隱匿性腫瘤病灶有效清除,具有一定的復發風險[12]。因此,如果甲狀腺癌中晚期患者進行手術后癌細胞發生進一步擴散,臨床醫師可在術后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相應的放療或化療治療,從而降低復發風險。TgAb是能夠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的標志物,其水平越高,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免疫功能越弱;而TPOAb主要參與加快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兩者水平的增加能夠使機體對碘的敏感性降低,且病灶平均攝取的碘劑量減少,從而影響術后治療效果[13]。血清TgAb、TPOAb水平高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及擴散速度較快,導致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較高[14]。因此,隨訪過程中需對患者血清TgAb、TPOAb水平定期監測,當患者血清TgAb、TPOAb水平出現異常時,及時進行影像學檢查,盡早發現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并制定正確的診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綜上,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 45歲、腫瘤直徑≥ 5 cm、開放式手術、臨床分期Ⅲ~Ⅳ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術后未放療化療、血清TgAb及TPOAb水平高等,臨床可給予伴有以上情況的患者針對性干預措施,以降低術后復發的風險。但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少的不足,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臨床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獲得更為準確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