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 玉
在倉儲物流智能化升級方面,鎮海煉化走在行業前列。自動化立體庫、無人裝車、智能發貨系統、智能物流管理系統等一系列智能化項目上線,讓鎮海煉化聚烯烴等固態產品的倉儲物流跳出傳統作業模式,實現從產品下線到裝車發運的全面智能化變革,真正實現了提效降本。
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簡稱“鎮海煉化”)是中國石化旗下重點骨干煉油化工企業,其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浙江煉油廠,1983年劃歸原中國石化總公司,2006年登記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
鎮海煉化是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煉化一體化企業,生產及銷售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液化氣、溶劑油、燃料油),中間石化產品、瀝青、尿素以及聚丙烯(PP)、聚乙烯(PE)以及其他石化產品。發展至今,鎮海煉化已形成了27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22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管理碼頭吞吐能力逾8000萬噸/年、罐儲能力逾1200萬立方米。2021年,鎮海煉化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77.90億元、利稅321.98億元,在中國石化行業位列第一。
鎮海煉化是工信部智能工廠試點示范企業,中國石化智能工廠建設的重點試點單位之一,早在2013年就開啟流程工業智能制造的探索,提出奮力打造“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綠色石化基地的目標,建設數字化、可視化、模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工廠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倉儲物流智能化發展頗受重視,鎮海煉化率先建設與應用了業內首座自動化立體庫,實施無人裝車,上線智能發貨系統,智能物流管理系統全面互聯互通……倉儲物流智能化發展走在行業前列。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鎮海煉化計劃部綜管室主任鄭小彥,請他介紹分享了鎮海煉化在倉儲物流智能化升級方面的相關探索與實踐經驗。

鎮海煉化是工信部智能工廠試點示范企業,是中國石化智能工廠建設的重點試點單位之一
記者:鎮海煉化積極探索倉儲物流智能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在倉儲物流升級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鄭小彥:近年來,石化固體類產品完全市場化運營,伴隨我國經濟增長和消費水平提升,石化生產企業下游客戶產品多元化、高端化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也相應多元化、高端化。因此,我們不斷開發新牌號滿足市場需求,石化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倉儲物流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鎮海煉化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相應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已經無法通過持續擴大平面庫面積進行儲存;勞動力問題突出,傳統的石化倉儲物流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搬運、碼垛、裝卸車作業,目前我們的物流作業人員年齡普遍超過50歲,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而年輕人也不再有參與重體力勞動的意愿。想要應對以上難題,僅靠管理方面的優化已經無法實現,只有依托技術創新才能實現變革,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好支撐。同時,生產智能化已經走在了前沿,倉儲物流是實現智能工廠的關鍵環節,要想打造智能工廠,倉儲物流智能化是首要攻克的難關。

自動化立體庫在節省人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強大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鎮海煉化積極探索智能化倉儲物流建設。其中,油汽類產品主要是儲罐/管道進行儲存和運輸,可改善空間較小,我們主要針對聚烯烴等固體產品倉儲物流進行了智能化改善。例如,投資建成國內石化行業首個超大型全封閉、全自動化、無人操作的聚烯烴自動化立體庫,在成功應用后,我們在新地塊中再次建設自動化立體庫;應用托盤翻轉設備,實現無托盤裝車作業的無人化;應用無人裝車機實現自動裝車;上線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并與ERP、OMS、TMS等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全鏈條物流與信息流的實時互聯互通;上線智能發貨系統,在內部提升發貨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客戶提貨體驗。

鎮海基地所有聚烯烴產品的倉儲作業都實現了無人化
記者:請您詳細介紹鎮海煉化的自動化立體庫建設情況與應用效果。
鄭小彥:鎮海煉化1號自動化立體庫于2014年開始建設。倉庫內部有16組平行放置的貨架系統,每組貨架兩面都可以放入或者取出托盤貨物,整體就像一個“蜂巢”,共有25032個裝貨單元,16臺堆垛機運行在這些單元之間,通過電腦指令自動完成貨物的進出。
1號自動化立體庫2016年5月投入應用后,我們切身體會到了其在節約土地面積、節省人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諸多優勢。隨著產能持續提升,在鎮海基地新地塊中又建設了2號立體庫,已于今年初正式投入應用。
目前,鎮海基地所有的聚烯烴產品的倉儲作業都實現了無人化,由堆垛機自動完成入庫和出庫操作。其最具特色的是庫房應用物聯網、紅外線及機器人技術,實現固體產品從包裝、碼垛、套膜、出入庫、儲存、倉庫管理到裝車發貨的全流程無人化。產品碼放的托盤上都安裝有電子芯片,相當于電子身份證。如果要想了解某個時候生產的某個產品在倉庫的哪個位置,輕點鼠標就可以獲得相關信息,快速追溯產品的質量和數量。
對比同規模平面庫,自動化立體庫作業節省人工的優勢非常明顯,用工人數從原來的100人減少到20人;平面庫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庫存規模為1萬多噸,1號自動化立體庫占地0.84萬平方米,庫存規模可達2.4萬噸,2號立體庫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庫存規模超過3.6萬噸;自動化立體庫更是為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WMS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大幅提升了發貨效率,而且產品破包率也從0.2‰降低到0.03‰,對提升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也是大有裨益。
記者:作為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鎮海煉化在自動化立體庫的應用過程中是否曾遇到挑戰?是如何解決的?
鄭小彥:當然,自動化立體庫的高效運行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以1號自動化立體庫應用為例,運行之初堆垛機經常出現卡頓,運作非常不順暢,整體運行效率難以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經過長時間觀察和研究,最終找到原因:堆垛機運行在軌道上,利用紅外線技術來監測運行平穩,支撐這些機器人的軌道非常精密,有一點點變形就會引起堆垛機的卡頓,從而使得這一部分運作陷入癱瘓。針對這個問題,在原有軌道上加裝了化學螺栓,加強固定,確保堆垛機抓取一噸的貨物后形成的沖擊力不會影響軌道的變形,并形成了每周進行測量的長效機制。
此外,自動化立體庫還出現過信息傳輸丟失問題,技術團隊從軟件方面著手進行優化,最終實現了1號自動化立體倉庫的高效運營。
記者:圍繞裝車、發貨等環節,鎮海石化做了哪些積極探索?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鄭小彥:在石化企業,除了倉庫內部人工作業較多以外,裝車是勞動力需求最多也是勞動強度最大的環節。鎮海煉化圍繞裝車環節的少人化、無人化展開探索,原來只能通過純人工作業拆垛、裝車,后來我們應用了托盤翻轉機,產品由輸送線/環形穿梭車從自動化立體庫送到出貨口后,在托盤翻轉機上“翻個身”就可由叉車裝上貨車,不僅減少了人力,作業強度也大幅降低。對于整托運輸產品,我們積極嘗試應用全尺寸無人裝車機實現自動裝車,整垛產品通過輸送線/環形穿梭車到達出貨口,由裝車機根據車輛規格碼放成適合車輛運輸規格的堆垛,再一次性完成裝車,實現裝車無人化,同時減少車輛裝車等待時間,也避免了人工作業對產品造成污損。無人裝車是未來方向,現階段技術還有待成熟。

應用全尺寸無人裝車機實現自動裝車

無人裝車機

自動輸送系統代替傳統“人工+叉車”
在發貨環節,由于客戶之間裝車信息不對稱,曾經經常發生延誤、延期和加班現象,造成廠內提貨車輛扎堆排隊;提貨司機也需要天天開車跑化銷駐廠辦拿IC卡,一周就用掉一箱油;以前到廠提貨的司機和押運員需要進行專業安全培訓,由于司機和押運員數量多、流動性大,集中培訓不夠靈活,為了提高效率,鎮海煉化在門崗設立小房間,隨到隨學,學完就考,這一方法雖然解決了集中培訓的等待問題,卻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培訓方式;此外,之前在入場提貨前需要辦理繁雜的入場手續……

倉儲物流的智能化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方式
針對發貨作業中諸多影響效率和客戶體驗的難題,鎮海煉化上線了智能發貨系統。該系統將承運商、車輛、司機、證照、車檢、培訓等辦理手續環節由線下變線上,減少了大量無效等待時間,并將培訓考試結果、提貨人車資質與二維碼開單相關聯,既增強了物流安全性,又實現了物流信息的傳遞;不再需要去駐廠辦拿IC卡的環節,司機拿身份證輕松一掃就可以排隊裝貨。智能發貨系統應用后,客戶可以直接在網上預約,系統根據需求合理安排提貨時間,提貨自由了很多,停車場和裝車現場的標準化程度顯著提升,提貨排隊變得更加有序,提貨司機的等待時間明顯縮短,整體物流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鎮海煉化廠區內的白鷺園
記者:圍繞倉儲物流智能化建設,鎮海石化還有哪些相關舉措?未來還有哪些提升方向?
鄭小彥:石化行業物流發展的趨勢和目標是機械化、智能化、物聯化、降成本、保安全。談到對物流效率和成本的影響有兩個大的思考角度:一是企業內部,我們通過上線自動化立體庫,打造無人裝車系統,并借助托盤翻轉機、自動套膜機等設備實現智能化,節省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達到總成本最優。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外部運輸,我們依托中石化共享托盤體系,與下游企業之間實現帶板運輸,極大程度做到了裝卸車環節的提速降本;同時打通內外部信息流,ERP、OMS、WMS、TMS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讓全鏈條信息流快速傳遞,助力供應鏈增效降本。
目前,我們新建項目基本已經實現從產品下線包裝、碼垛、套膜、出入庫、裝卸車的智能化改造,智能化信息系統已經投入運行,未來就是不斷提升各環節智能物流裝備的利用率,進一步優化系統整體效率,降低故障率。如,無人裝車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如何推動這一方案成熟應用。
此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傳統平面庫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因為智能化設施設備應用才能讓平面庫效率提升,讓平面庫內所有產品納入全鏈條信息化、智能化體系當中去,比如我們正在探索是否可以借助高位貨架、AGV等方式,實現少人化甚至無人化作業。
總體來說,未來石化倉儲物流的提升方向,就是持續探尋更多高效的智能化技術應用,來實現“提效率、降成本、保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