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明輝 郭倩倩 常勝利 王春 霞秦頤
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實施以來,京津冀地區在非首都職能疏導、產業鏈發展、創新鏈融合等方面成效明顯,但也存在結構錯位,協調耦合度低,缺乏創新型人才、新冠疫情及貿易摩擦對產業沖擊等問題,通過比較三地產業結構優勢,基于京津冀區域總體布局定位、產業基礎及區位優勢,提出構建區域產業鏈集群,實現優勢互,充分融合三地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三地人才資源,拓展河北省產業創新;優化創新平臺,建立京津冀三地協調發展機制;充分發揮雄安新區、廊坊北部區位優勢,強化北京首都圈輻射效應等對策。
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實施以來,習總書記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高度重視,做出了重要指示與全面部署。2020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實現了既定階段性目標的圓滿完成。2021年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了長期發展的新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京津冀三地要“合理規劃產業布局,著力理順產業發展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工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到2030年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從近年來區域產業發展實踐層面看,通過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可以有效推動區域產業生態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如何圍繞“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落實產業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產業水平,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自京津冀協同的國家戰略實施后,京津冀地區在供應鏈互補、產業鏈協同、創新鏈融合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區域特色和示范效應的產業政策及實踐成果。
1.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2020年,北京市GDP為36102.6億元,同比增長1.2%。天津市GDP為14083.73億元,同比增長1.5%。河北省GDP為36206.9億元,同比增長3.9%。但從產業結構可見,河北省第三產業發展仍然偏弱,第一、第二產業仍在產業結構中占有相當比重。
2.京津冀內部投資及創新協同現狀。截止2020年,京津冀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共建的各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90余家,實現了產學研用的高效整合,有利的推動了三地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僅2020年,北京企業與津冀完成技術合同5000余個,總合同額347.0億元,同比增長22.7%。天津接受京冀投資1438.4億元,占天津當年引進內資總額的49.1%。根據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2021年1月發布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報告,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5年間從2013年的16.18發展為2018年的80.99,增長超過4倍。其中,京津冀創新能力指數由2013年的3.01上升至2018年的15.11,翻兩番;京津冀創新環境指數由2013年的0.64上升至2018年的18.05,增加28倍。三地環比,北京協同創新指數從59.96上升至86.24,這意味著北京在三地創新協同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天津協同創新指數從33.07上升至36.96,河北協同創新指數從7.81上升至19.88,說明津冀在三地創新協同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同時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1]。
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定位為“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屬于三地創新技術產業化的主要承接地,目前的現狀及問題有:
1.河北省第三產業比重在2018年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三、二、一”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但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和溢出方面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河北與京津之間產業結構存在錯位現象。作為國際化科技、文化及高端制造業中心,北京的第三產業已經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北京市有24個產業發展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19個產業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較為合理。特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行業總體優勢明顯;在醫藥專用設備生產、通用設備制造業,以及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產業競爭力較強。[1]天津在黑色金屬冶煉加工,軌道交通運輸、航海運輸、航空航天以及其他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部件、通信以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醫藥等具有優勢地位;汽車,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生產具有較強競爭力。[2]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化學原料生產,非金屬礦物產品制造,電力熱力,石油、煉焦及核燃料加工等6個行業具有優勢地位,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居全國首位;汽車制造,計算機、通信,鐵路、船舶、航空航天運輸設備生產等7個行業具有一定規模,但都處于產業價值鏈較低端位置。[3]
2.河北省產業與北京高端服務業協同問題。對比天津地區工業和北京地區高端服務業的耦合協調度,河北省產業與北京高端服務業耦合協調度較低。[4]河北省制造業與北京高端服務業達到了極度協同僅有化學品制造、化學原料及交通運輸方面,而在石化、醫藥、電氣設備、儀器儀表和計算機通訊等領域均與北京高端服務業耦合協調度低;天津市與北京地區高端服務業均處于極度協調狀態的制造業相對數量較多,集中于核燃料加工、通訊、計算機、石化與化學原料等行業。
3.缺乏高新技術人才。首先,河北省的支柱產業多為傳統制造業,由于貿易摩擦導致產業波動和空氣環境的惡化等多重因素使得河北省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其次,三地中北京和天津在經濟發展、薪資待遇、醫療社保、教育水平及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都優于河北省,導致河北不但難以吸引京津人才,反而每年有大量人才和應屆畢業生外流到京津地區。最后,河北省產業存在人才與產業的結構配置不合理現象,大學畢業生數量雖有提高,但產業創新亟需的高端技師、技工卻嚴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河北省產業發展。
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屬于產業生態形式的緊耦合構型,具備通過生產要素資源整合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的能力。創新鏈引領產業鏈,并根植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推動產業鏈不斷向價值鏈的上游發展;產業鏈是創新鏈的土壤和基礎,為創新持續提供方向、目標、資金及人才。因此,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水平的提升意味著產業生態由一般產業向先進產業、由低知識密度向高知識密度、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由單一產業鏈條向多產業復合發展轉變。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將推動河北省利用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在“十四五”期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產業,全面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到2025年培育形成100家科技領軍企業,打造100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的產業升級目標。
1.構建區域產業鏈集群,優勢互補,充分融合三地創新鏈產業鏈。京津冀地理位置相連,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不同,為產業分工與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河北省應圍繞新能源汽車、綠色能源、生物醫藥、信息化產業等區域新興領域在正定新區、北戴河新區、曹妃甸新區等地構建特色產業集群,建立與京津緊密銜接、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格局。2.匯聚三地人才資源與創新企業,拓展河北省產業創新。河北省應組合運用政府引導基金、高端人才政策、稅收補貼等產業政策工具,吸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業企業及高端人才落戶河北,形成產業創新的聚集效應,實現科技引領發展,推進高端高新產業向河北轉移、發展。3.優化創新平臺,建立京津冀三地協調發展機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是“四個一體化”,即市場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社會公共服務一體化及規劃一體化。只有優化創新平臺,補充產業發展所需條件、完善京津冀區域定位協同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發展方向及產業政策,才能避免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4.充分發揮雄安新區、廊坊北部區位優勢,強化北京首都圈輻射效應。隨著北京非首都職能疏導,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將是河北省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機遇之一。但應明確產業轉移不是承接淘汰或落后產業,而是圍繞京津研發創新成果重點打造河北省創新產業化能力,推動省內產業鏈持續向高端發展。
引用出處
[1].京報網五年增長四倍多!《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發布》.https://www.toutiao.com/i6917785682437997070/?
wid=16396273575672021[EB/OL],2021,1.15/2021,10.27.
[2].曹陽,柳天恩,母愛英,《京津冀構建區域產業鏈驅動產業升級研究》[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 2021,23(6)35-39
[3].張少波,王云,方艷輝.京津冀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現狀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4):193-194.
[4].邢敏.京津冀科技人才吸引力對比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 2020,(11)39-40.
[5].李曉峰.“四鏈融合”提升創新生態系統能級的理論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09)113-118.
[6].馬志東,余會新,續亞萍.創新型產業與創新型城市互動發展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8,(2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