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冬青
社會的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也污染了自然環境。水路運輸越來越受到關注,基于投資低和環保節能性的特點,更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發展水路交通時,基于低碳經濟的基礎上優化水路運輸體系,為低碳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1.1 低碳效益明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與其他運輸相比,水路運輸更符合低碳經濟的新理念。基于水路運輸的低碳優勢,未來水路運輸將是最環保最節能的交通運輸方式。
1.2 良好的經濟效益。在選擇具體的運輸方式時,通常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和經濟效益。由于市場激烈競爭的發展,水路運輸以其節能性和經濟性參與到運輸業的競爭中,成為當前運輸系統的重要部分。
1.3 政府機構的大力支持。在新經濟形勢發展下,對于環境問題和污染物的排放,成為國家相關管理部門重點關注的焦點。在此過程中,作為水路運輸,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影響,成為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支持的項目。在理論與實踐深入結合的基礎上,運用良好的經濟發展視角出臺了針對性的法規和治理機制,并在實踐中多層次落實。
1.3 環保優勢。水路運輸與空運和公路運輸相比,水運所排放的二氧化量最低。同時,大多數貨運量由各種集裝箱船裝滿,實際運輸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小。因此,加強水路運輸的低碳發展,對于推動低碳環保經濟尤為重要。
1.4 節能優質。水路運輸的節能效益體現在不同層面。水路運輸具有成本、低碳和節能特點,在保護相關區域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水路運輸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就傳統的運輸貨車而言,其在運輸過程中油耗相對較高,在進行水路過程中運輸的油耗特別低,僅為貨車運輸量的1/8,可降低相應的運輸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符合低碳、節能的新發展要求[1]。
我國水運資源豐富,通過以上分析,得出水路運輸對于傳統運輸方式的獨特優勢,如水路運輸實際污染少和能耗低的特點,成為了未來運輸的重要選擇。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基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路運輸的高效運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路運輸需求急劇增加,這將直接造成了水運現象和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矛盾,加大了水運交通管理的壓力。對于水路運輸,燃油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運輸安全問題對于整體行業管理來說依然嚴重,對于運輸事故時有發生,有關單位要重視水路運輸安全問題,對相關單位和人員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減少水路運輸事故的可能性。此外,在使用水路運輸時沒有考慮到長期的條件,缺乏對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理解。根據我國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對于水路運輸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處于不完備的階段,未達到現代化交通運輸業的高要求[2]。
3.1 發展內河運輸。內河運輸可以對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沿海區域的經濟效益。我國水路運輸的方式是通過集裝箱配送貨物,這種方式增加了貨物運輸的總量,提高了水路運輸的實際工作效率。由于這種方法的使用,對于接受的端口也會越來越多,這種模式是可控制和操作的。雖然水路行業交通總量較大,實際運輸經濟變動頻繁,但交通運輸業仍處于發展階段。基于目前的發展,陸路交通仍是交通的主要選擇,這種方法加強了運輸能力,對于沿海城市的交通和物流也會排放大量氣體并污染環境。因此,基于低碳經濟發展,對于未來水路運輸將成為交通運輸的主要選擇。雖然水運建設已經基本地完成,但內河水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些地區的泊位正在建設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河運輸的快速發展,所以為了快速的發展內河運輸,需要進一步加大內河運輸的發展,提高水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支持低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3.2 船隊結構調整。為了加強水路運輸適應低碳經濟的需要,水運企業需要發展專業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使船隊結構體系適應水路運輸的實際需要。為適應船隊結構做好微調,水運企業需要考慮貨運需求,還要考慮未來的貨運需求,以此來實現船隊結構的科學調整。因此,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水路運輸通行效率、保障負荷等相關數據。整合水路運輸企業水運效率、載貨量等數據,準確評估水運規模,為水路運輸結構化調整提供必要的基礎信息數據。基于結構的高速,對相關財務管理人員的綜能力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因此,在水運船隊重組結構優化過程中,水運企業應開展專項培訓,提供相關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應用多渠道的培訓交流平臺,引導整合水路運輸數據的財務管理,實施信息化管理應用,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船隊結構,并為進一步水路運輸調整船隊結構提供必要的人員和技術保障。水運企業財務管理部門需要驗證船隊結構有效性,還應對其績效進行動態化的監測,評估船隊結構的有效性。與現有的水運公司就未來可能的變化或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反饋。對所取得的相關數據和分析后的經濟風險進行必要的總結,不斷改進水路運輸船隊結構,并進行創始化的動態協調。因此,全面提高低碳水運發展質量,從調整船隊結構入手。基于水路運輸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與船隊結構存在一定的關系,需要對船隊的影響進行了必要的優化,以此來進一步支持水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在水路運輸發展中,需要重組內河運輸結構,重要的是對現有船隊進行調整,使船舶類型在統一的方向上改進。此外,調整船隊結構,以水路運輸為基礎,制定更好的設計方案[4]。
3.3 水路運輸與陸路運輸的有效結合。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水路運輸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為保障低碳經濟下運輸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水運和鐵路運輸的聯運融合也是優化水運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改進運輸設備的軟硬件,建立嚴格的制度,加強水運與鐵路運輸的聯合運輸。此外,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推進,以及水運和鐵路運輸的加強,是實現水運和鐵路運輸能力最大化的基本前提。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作用下,應強調運輸方式的協調統一,在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的發展強化目標,推動水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道路和交通運輸發展,進一步深化整個交通網絡。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水路和鐵路是現代化運輸體系中常用的方式,水運和鐵路運輸的合理互聯,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多因素的基礎上優化水路聯運,深化多種聯運基礎設施建設,運用技術手段構建可行的聯運體系。在整個聯運中根據實時反饋跟蹤隱藏風險,科學處理相關風險因素,深化聯運基礎銜接,滿足區域發展需求。使用聯合運輸,在形成相關運輸方式的合力中,加強水運與其他運輸的銜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聯運,在不同交通中深化水運發展,替代高能耗的運輸方式,發揮多方面聯合發展的有益作用。促進了低碳、環保等理念在運輸業中的應用,改善區域環境,同時使運輸行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進而助力低碳經濟系統的高效運轉[5]。
3.4 完善信息支撐。為適應低碳經濟水路運輸發展需要,水運企業需要加強內部結構的優化。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基于水路運輸行業發展現狀,根據戰略發展需要,建立科學適用的水路運輸信息化管理支撐體系。基于信息系統的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從水路運輸業務發展中收集相關數據,在突破性的整合中尋找結構優化。在審計過程中,研究水運公司的數據,對對外經濟形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通過水路運輸的發展現狀,分析市場環境,進一步編制審計報告,為現代化水路運輸規范化管理提供戰略性思路。信息支撐體系的建設要著眼于水運企業,同時也要著眼于水運以外的交通系統。為構建信息支撐網絡,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為管理研究提供更準確、更豐富的數據,滿足水運業務管理和發展需求,進一步推動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綜上所述,交通運輸業的高效發展取決于不同地區的經濟因素。基于傳統的運輸方式,其中以鐵路和公路為主,在運輸過程中極易出現污染,不能滿足現代低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水路運輸是現代交通的重要部分,其應用較傳統的運輸有顯示的優勢。水路運輸以節能環保為例,水運過程中消耗能源很少,同時排放污染物也非常少,對于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合理利用水運,有利于區域經濟和環境管理的快速發展。促進水路運輸的高效運作,也有利于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但是在水路運輸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和各種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水運戰略發展需要,還需要結合水運需求,科學制定水路運輸發展戰略措施,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結構體系。對市場進行綜合評估,為水路運輸建設發展提供必要的戰略性發展思路。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監測,把控數據工作,完善和促進水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促進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
引用出處
[1]陳玉海.低碳經濟環境下的水路運輸經濟發展探討[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9,19(12):40-41.
[2]張慶禮.淺談低碳經濟下水路運輸經濟發展優勢[J].經濟研究導刊,2019(27):185-186.
[3]楊志懷.關于低碳經濟下水路運輸經濟發展優勢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9(16):365.
[4]王愨.低碳經濟下水路運輸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09):37-38.
[5]楊怡.芻議低碳經濟下水路運輸經濟發展具備的優勢[J].珠江水運,2018(15):87-88.DOI:10.14125/j.cnki.zjsy.2018.15.041.
[6]徐軍華.低碳經濟下水路運輸經濟發展優勢分析[J].現代商業,2018(08):11-12.DOI:10.14097/j.cnki.5392/2018.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