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月霞
我國的很多貧困地區地處于偏遠地區,交通非常不便,同時,一旦修通高鐵站,就會對當地區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此可知,實施交通扶貧是破解貧困地區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本文系統梳理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地區交通發展的時間演進的發展線,深入了解我國交通扶貧對我國整體脫貧攻堅的作用影響,總結交通扶貧對我國整體脫貧攻堅的經驗。并試對交通扶貧的未來前景進行展望,以防止返貧提供有益的經驗。
2012 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脫貧攻堅進程的進一步深入,我國政府部門也相應開始制定各種交通扶貧的一系列政策規定,2012—2015年,中國交通扶貧的主戰場初步確定為集中連片特困區,而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運輸服務能力的交通扶貧路徑也初步確立。2013年交通運輸部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制定了《“溜索改橋”建設規劃(2013—2015年)》,支持云南、四川等七個省區的309對溜索建設成為安全的可用于行人和行車的橋。2016年,我國交通運輸部制定了《“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是我國在“十三五”計劃中對于交通扶貧的具體規劃,該計劃提出了“交通扶貧”這一概念以及目標,在此規劃中,將我國的1177個縣(區、市)納入支持范圍,這些縣(區、市)中具體包括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2018年,交通運輸部印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同年,印發了《交通運輸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兩個計劃也是確保《“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的一些方案計劃能夠如期實施并進行相應兜底。2020年,在基本完成目標之后,我國的交通扶貧計劃開始和鄉村振興有意識結合起來,在扶貧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鄉村振興。在2020年和2021年,相繼發布了《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和《交通運輸部關于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都對交通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關系進行說明并明確提出了可行性指導意見。
(一)小康路。2012年以來,我國規劃貧困地區5.1萬個建制村建造硬化路。2014年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道路通硬化路率達到82.9%,后從2015年的90.3%,2016年的93.1%,2017年的96.8%,2018年98.6%到2019年達到了100%,在2019年底,我國實現了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硬通化路的目標。實施建制村通客車工程,也極大方便了鄉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溝通,從2014年通客車率83.2%提升到2019年的99.1%,除極少數地區外,也基本完成了全覆蓋。這些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產生了重要意義。(二)致富路。2012以來,在貧困地區建造的5萬里公路也在幫助著群眾脫貧致富。例如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太行紅河谷漫游道赤水灣段,這里的公路建造,極大豐富了周邊人民的旅游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涉縣當地人民的生活的發展,涉縣多山區,曾經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所在地,如今涉縣紅河谷不僅是涉縣的一張旅游名片,也是河北省的代表性旅游地區。交通方便了知名度就容易上去,知名度上去則人們的生活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三)放心路。從2012年以來,我國也不斷加強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工程的建設,不斷夯實路基,大力提高群眾出行安全水平。例如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的旅游公路,在兩邊加了一些植物緩沖帶,并在拐彎處設置了明顯標志,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安全系數。還有黑龍江一些地區的公路,在道路兩旁加密防護欄,從而保證車輛在東北冬天寒冷的氣候下能夠盡可能的增加安全。(四)康莊大道路。經濟發展是解決貧困問題的直接方式和最好方式,交通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將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結合,將郵政、供銷、電商、旅游等產業結合,將省市縣鄉多層次聯動,真正將地區徹底“盤活”,為扶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中央引領,地方聯動。2012年十八大以來,通過一系列的成就可以表明,政策的支持是必須的和必要的,但是不能一刀切,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結合起來,聯動起來。中央特別是交通運輸部根據情況制定了政策和相關規定,地方必須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再細化規定。黑龍江省方面,就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組織編制《全省“十三五”交通扶貧專項規劃》,因地制宜,重點投資,壓實責任,對標對表,全面發展。(二)重視多產業聯動。交通扶貧帶來的是交通的便利,物流的通暢,這就對人們的生產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食品監督管理部門需要對生產者的素質進行培訓提高,以適應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需要。總體來說,交通扶貧只是一個“先行官”,在先行暢通以后,還需要多產業聯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更好更快的脫貧攻堅。(三)積極維護,維護安全不論是公路還是鐵路,都需要后期和經常性的維護,才能保證道路的順暢和安全,同時,還要進行對專業人員的培訓,尤其是駕駛交通工具的人們和經常要在道路上出行的人們,交通方式的改變必然要帶來規則的改變,需要相應的知識的提高,不僅要培訓當地人員學會駕駛,還要對人員進行交通法規進行培訓,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但是也是一個必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