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曉雯 周芷而 陳秀秀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輪渡事業在聯系各地的經濟、政策發展當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在“建橋撤渡”的大背景下,渡輪事業走上了下坡路,陷入停運的境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為傳統渡輪的轉型再造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本文以廣州市南沙區虎門渡口為例,從其區位以及戰略定位出發,通過為虎門渡口的轉型再造提供有效方案并進行可行性分析,旨在推動以虎門渡口為代表的傳統渡口順利轉型。
虎門渡口曾經是廣州南沙與東莞沙田之間唯一的過江通道,它為珠江兩岸的水路運輸、經貿以及社會發展都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隨著虎門大橋與南沙大橋的落成通車,它的交通運輸能力逐漸減弱。最終,運營二十八載的渡口于2019年5月正式畫上句號。虎門渡口的興衰史正是珠三角地區眾多傳統渡口的縮影,其見證改革開放前沿地銳意創新的實踐、珠三角經濟社會崛起的歷程,亦在珠江口灣區發展上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在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致力于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亦為珠三角傳統渡口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虎門渡口應抓住機遇,合理有效準確地運用天然地理優勢,依托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推動與促進自己的新生再造。
(一)區位分析。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珠三角渡輪事業亦隨著這股浪潮迅速興起,眾多新建渡口在這一時期得以出現,虎門渡口便是其中亮眼的一員。興建于1989年、通航于1991年的虎門渡口曾是全國最繁榮的公路渡口,不僅是聯接廣州、東莞之間重要的航運通道,而且是南沙與外界聯通的重要門戶,在珠江口灣區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1997年虎門大橋、2019年虎門二橋的通車,渡口連接珠江兩岸的交通樞紐功能逐漸弱化。隨著南沙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規劃的出臺實施,南沙區對外路網不斷完善。加之虎門渡口航道復雜、渡船陳舊等安全性問題,兢兢業業二十八載的虎門渡口于2019年5月25日停止渡運。虎門渡口位于廣州市南沙區,瀕臨南海,處于珠江口西岸,珠江水系經境內入海,在入海口處形成沖積平原,沖擊平原面積廣闊,地勢平坦,地質穩定,有利于渡口基礎設施的建設。此外,虎門渡口與威遠島隔江相望,渡口位置連接海河,港闊水深。加之,南沙地處交通要沖,是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中轉地,航運需求量大。周邊城市經濟實力雄厚,經濟腹地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但虎門渡口所處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季節性差異大,常出現大霧天氣,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不利于航運,并且受“建橋撤渡”的政策影響,虎門渡口后期存在客流量減少、運營成本高等問題。
(二)戰略定位。在“一國兩制”、“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2月開始印發實施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1]指出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2]虎門渡口是南沙連接珠江三角洲東西部的交通樞紐”,[3]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計劃,從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共建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臺以及打造優質生活圈四個方面出發,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優勢,加強與港澳的經濟、科技創新聯動,著手構建“半小時交通圈”,在與港澳地區的開放、共享合作下積極探索自身的發展,為打造智慧型城市作出努力。[4]近年來,廣州與深圳將進一步深化南沙與前海兩地的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合作平臺。2021年7月,廣州市人民政府發布《廣州市南沙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后文簡稱《目標綱要》),[5]計劃通過強化創新、推進數字南沙建設、深化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措施將南沙區建設,成為灣區創新燈塔、改革開放標桿、綜合服務樞紐以及未來城市典范。虎門渡口依托其身處南沙的優越地理位置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政策的支持下,勞作二十八載、承載著虎門人民無數回憶和期望的虎門渡口,有朝一日有望整裝待發,重新啟航。
(一)多功能渡口。虎門渡口在水上交通方面綜合考慮廣大市民與附近居民的需要,繼續保留其連接廣州、東莞兩地的公共交通功能,選用水上巴士解決兩岸無機動車居民交通出行困境。虎門渡口在旅游觀光方面,首先可對渡口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增加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在渡口內建立南沙發展歷程展覽館,以渡口南沙改革開發歷史及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進程為主題,向公眾展現南沙作為灣區門戶樞紐的發展活力。其次與南沙周邊景點聯動,以虎門渡口為起點,打造灣區旅游名片。通過水道串聯整合南沙大角山、蒲州、上橫檔、下橫檔等地較為分散的炮臺遺址資源,建立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水上公園。通過與東莞威遠炮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進行合作,打造“虎門銷煙”主題航線,開發船上歷史背景介紹,船下博物館參觀的旅游觀光模式。打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愛國主義旅游航線,為港澳青少年成長提供愛國主義研學基地。打造南沙港參觀航線,零距離使市民游客感受現代化港口風貌。
(二)國際性大宗貨物展覽貿易中心。南沙商務局在2021年1月6日的《南沙功能規劃》中提到,南沙區將建設海港區塊·國際航運發展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及到建設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順應政府政策,借助虎門渡口毗鄰大型港口——南沙港的優勢,建造以海陸中轉為目的的國際性大宗貨物展覽貿易中心,提升海陸貨物流通效率。
(三)沿岸碧道。《目標綱要》中提到南沙區重點推進沿河沿海景觀帶建設,推進“萬里碧道”工程,優化文體設施,加強公共體育活動場地和設施建設。改善虎門渡口現有的河堤狀況,建設沿岸碧道。經過實地調查,發現虎門渡口附近的居民群體以老人、小孩居多,生活比較悠閑,但虎門渡口一帶缺乏足夠的公共體育設施。因此,建設以水為紐帶、以珠江及渡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沿岸碧道可以滿足這類人群康體、休閑、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四)美食街。經過實地調查,虎門渡口周圍有不少的餐飲店,但其分布比較零散,夜宵檔口居多,餐飲品類單一。因此在虎門渡口附近原有餐飲的基礎上,加強夜宵文化品牌塑造;同時引入更多南沙當地特色餐廳,以虎門渡口原有建筑主體為基礎,建設渡口餐廳,打造南沙水鄉風情美食街,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為南沙打造水鄉特色名片。
(一)多功能碼頭。可行性較高。綜合虎門渡口在南沙的發展規劃,保留虎門渡口承擔的水上公共交通功能,增強沿岸廣州、東莞無機動車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性,減少兩地居民出行成本。同時進一步織密大灣區水上交通網絡,減輕陸上交通壓力。為虎門渡口增添旅游觀光功能,建立南沙發展歷程展覽館,增加南沙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豐富當地居民文化生活,展現南沙發展風貌。通過水道串聯整合南沙分散的炮臺遺址資源,建立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水上公園,實現《目標綱要》藍圖,積累以旅游等服務業為主體功能的無居民海島整島開發方式經驗。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為南沙打造保護海防文化遺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大灣區國防教育基地。發揮南沙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幾何中心,連接港澳的區位優勢,為港澳青少年成長提供愛國主義文化旅游交流空間,增強灣區青年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使南沙成為灣區意識形態安全的“橋頭堡”。南沙港參觀航線,使市民游客感受現代化港口風貌,近距離了解超大型碼頭作業,展現南沙港貨運能力及南沙地區營商環境優越性,增強投資者營商、投資信心。發展旅游觀光亦有利于增加當地就業崗位,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二)國際性大宗貨物展覽貿易中心。可行性較高。順應國家政策,且虎門渡口及其所處的南沙區處于海陸商品交易的中轉站,大宗貨物交易量大,建設國際性大宗貨物展覽貿易中心有利于灣區大宗貨物流通。同時,展覽貿易中心能夠通過向商家出租貨物的展覽貿易場地獲得較大的經濟收益,也推動周邊城區的經濟發展。
(三)沿岸碧道。可行性較高。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沿岸碧道較其他方案而言建造成本較少、難度較低。其次,沿岸碧道依托珠江流域和渡口岸邊帶等建造自然生態廊道,促進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同時,沿岸碧道串聯起臨水的居民點和景區景點,帶動水系沿線文化資源的利用、公共休閑娛樂設施的建設以及沿岸周邊產業的發展。
(四)美食街。可行性較高。首先附近已經有不少餐飲店鋪,對于建設美食街有一定的餐飲基礎。其次周邊居民有一定相當的餐飲需求。最后南沙地處水鄉,魚類資源豐富,有濃厚的水鄉文化作為積淀,更有發展夜間文化和餐飲文化的空間。美食街的建設有利于優化南沙旅游市場配套產品供給,增強南沙旅游吸引力,順應休閑灣區建設需要,推動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范區的建設,在滿足當地居民餐飲需求的同時亦增加當地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