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春季是養肝的好時機。 一個看似簡單的養生小動作——叩齒,既能補腎,也可養肝。
叩齒能健齒、充腎精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盧秉久介紹說,據文獻記載,1400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他認為“齒為筋骨之余”,叩齒會使筋骨健壯,精神健旺。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現代醫學也認為,叩齒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對中老年人來說,長期堅持叩齒,可以達到健齒、健骨、充腎精的效果。
叩齒可以間接養肝血
叩齒為什么還能養肝血呢?盧秉久講解道,中醫認為,“肝腎同源”,也稱“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滋生。中醫古籍《張氏醫通》中說:“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敝v的就是腎精化為肝血,而同時,“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腎的精氣,也需要依賴于肝血的滋養而保持充足。在非健康狀態下,肝血不足和腎精虧損多可相互影響,以致出現頭昏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精血兩虧之證。可以說,腎精肝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相關。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精能生血,血能生精,且均化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說,“肝腎同源”,也稱“精血同源”。那么,常叩齒既可以補腎精,也可以間接地養肝血就不難理解了。
實操要領:叩齒吞津法
如何叩齒呢?全套動作如下:早起后,心平氣和,摒棄雜念,放松全身,閉目,口唇微閉,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奏地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同時,建議大家能配合“攪舌”、“漱津”、“吞津”這三個動作,養生效果會更好。即叩齒結束后,用舌頭貼著上下牙床、牙齦、牙面來回攪動,順時針9次,逆時針9次,左右各18次,古代養生家稱之為“赤龍攪?!?攪舌后,口中津液漸多,口含唾液,用兩腮做漱口動作36次;最后,將津液分3次緩緩咽下,吞咽時要注意守丹田,好像把唾液送到丹田一樣。
專家簡介
盧秉久,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遼寧省名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