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 席明霞
【摘要】目的:探討延續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20年6~12月收治后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2例為本次觀察對象,根據護理服務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出院指導,觀察組施行延續性護理服務。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服藥依從性、負性情緒、疾病認知度、疾病狀態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延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指標得分高于對照組,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疾病認知度評分高于對照組,癡呆行為評定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簡式心境量表各指標得分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延續性護理服務可提升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疾病認知度、護理滿意度,并改善病患的負性情緒、疾病狀態,對精分患者的院外康復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服務;精神分裂癥;服藥依從性;疾病認知度;生活質量;負性情緒;院外康復【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5-0131-03
精神分裂癥患者經臨床用藥治療后可穩定病情,待病情穩定后出院,因缺乏疾病認知、服藥依從性差等因素影響,致使疾病控制效果不佳。因此,為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展開延續性護理服務十分必要[1-3]。本次研究即分析延續性護理服務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康復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2020年6~12月收治后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2例為本次觀察對象,根據護理服務模式不同分組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26例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20~63(52.13±3.25)歲,病程1~5(2.69±0.53)年,其中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8例、青春型精神分裂癥患者4例、單純型精神分裂癥患者9例、緊張型精神分裂癥患者5例;觀察組26例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18~65(52.47±3.13)歲,病程1~5(2.45±0.67)年,其中偏執型精神分裂癥患者9例、青春型精神分裂癥患者3例、單純型精神分裂癥患者10例、緊張型精神分裂癥患者4例。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臨床可比較性。
納入標準:(1)結合精神科檢查結果、異常癥狀、持續發病時間等情況確診,且符合精神分裂癥疾病診斷標準;(2)溝通能力良好;(3)經抗精神病藥物持續治療2個月以上,且疾病癥狀大體消失,情緒穩定,承認自身疾病;(4)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此次研究內容,具有配合意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器質性精神障礙;(2)依從性差;(3)存在明顯交流障礙;(4)無法使用微信進行交流;(5)合并嚴重臟器病變,如心、腎、肝、肺等;(6)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出院指導。即患者出院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注意事項,如堅持遵醫囑用藥、調整作息飲食等,并維持聯系,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聯系或返院復查。
觀察組施行延續性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1)成立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由科室醫生、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此次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科室醫生作指導工作,由小組責任護士負責具體延續性護理服務內容開展。在科室醫生指導下,護士長定期組織、開展培訓及考核,培訓內容圍繞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服務內容展開,如溝通技巧、疾病護理重難點、工作責任心等,通過不斷提升小組成員護理素質以確保護理服務順利展開。(2)建檔。患者出院時為其建立健康檔案以便于管理,詳細記錄患者病情、聯系方式、用藥情況以及各項基礎信息,于每次延續性護理服務展開時及時更新患者各項信息。(3)建立網絡溝通平臺。組建延續護理服務微信群,患者出院時,指導病患或其家屬掃碼進入微信群,并告知其如何通過微信群展開溝通、交流。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利用微信群定期為病患及其家屬展開精神分裂癥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如推送宣教文章、視頻、溫馨提示等。同時于微信群內定期解答病患或其家屬的疑問。(4)擬定延續性護理服務計劃。結合病患具體疾病情況、睡眠質量、用藥情況、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社會活動參與情況等,擬定針對性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擬定每周展開一次電話隨訪,每兩周展開一次微信視頻隨訪。(5)具體延續性護理服務內容。①用藥指導。了解病患近期遵醫囑用藥情況以及是否存在用藥不良反應,結合病患具體用藥情況展開針對性指導,反復告知病患正確用藥形式、劑量、時間以及注意事項等,確?;颊哂盟幷_性。同時了解病患或其家屬對于用藥方面的認知需求,針對性進行解答,進一步提升病患的用藥依從性。②心理疏導。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患者近期心理健康狀態,結合患者及其家屬的反饋展開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針對病患的疑慮進行及時解答,引導患者維持樂觀、向上心態,指導病患樹立生活熱情、信心。同時指導病患家屬或親友給予病患關心、支持。③技能學習指導。出院后,指導患者學習保健、康復訓練等相關知識學習,并結合自身情況堅持訓練,同時指導病患堅持讀報、看新聞等習慣,以提升患者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④生活指導。告知病患養成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合理調節飲食結構、健康作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1.3評價指標
護理前后,以生活質量評估表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包括獨立性、環境、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等,各指標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并作對比分析。
護理前后,以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MMAS-8)評估兩組病患的服藥依從性,問卷總分值為8分, MMAS-8得分與病患服藥依從性成正比;以調查問卷對兩組病患的疾病知識認知程度進行評估,問卷總分值為100分,得分與病患疾病認知度成正比;以癡呆行為評定表(BEHAVE-AD)對兩組病患的精神癥狀進行評估,量表總分值為75分,得分與病患精神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
護理前后,以簡式心境量表(POMS-SF)評估兩組病患負性情緒,評估內容包括緊張-焦慮、抑郁-沮喪、迷惑-混亂、憤怒-敵意、疲乏-遲鈍, POMS-SF 各指標得分與負性情緒嚴重程度成正比。
護理干預后,以問卷形式評估兩組病患的滿意程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滿意、一般滿意例數之和為總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結果數據以 SPSS 21.0處理。計數資料以[ 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對比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病患生活質量各指標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MMAS-8、疾病認知度、 BEHAVE-AD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病患MMAS-8、疾病認知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BEHAVE-A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指標評分對比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病患 POMS-SF 各指標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病患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重性精神疾病的一種,是指機體大腦功能紊亂所導致的精神活動異常情況,主要疾病癥狀包括思維障礙、感知障礙、情感障礙、意識及行為障礙,有病程易遷延、易反復等疾病特點[4-6]。而因當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精神分裂癥疾病發病率有所上升。臨床救治精神分裂癥多采取保守藥物治療,持續用藥干預可有效控制疾病癥狀,多數病患病情穩定后選擇出院居家治療。但因缺乏疾病認知、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差等因素影響,患者出院后的疾病控制效果不佳[7-9]。因此,針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病患持續展開護理服務十分必要,通過延伸護理服務以盡可能滿足病患居家護理需求,確保病患的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
延續性護理服務即對患者出院后展開護理干預,利用一切資源手段,縱向延伸護理服務的時間,同時橫向拓寬護理層次,通過滿足病患的居家護理需求以確保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及生活質量[10-12]。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病患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由專業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展開,并為病患建立健康檔案以便于出院后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建立微信群以便于定期為病患及其家屬展開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同時強化用藥指導干預以提升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并施行心理疏導工作,以改善病患的負性情緒狀況[13-15]。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病患MMAS-8、疾病認知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OMS-SF 各指標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一方面,開展技能學習指導以及生活指導以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本文結果還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病患生活質量各指標得分高于對照組, BEHAVE-AD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可提升病患的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疾病認知度、護理滿意度,同時可以改善病患的負性情緒、疾病狀態,可更好地幫助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康復有積極作用,具備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園園,滿春月,宋義珍,等.基于交互式多媒體平臺的延續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3):4398-4402.
[2] 林建葵,周永梅,嚴夏舒,等.延續護理對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精神癥狀和服藥態度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7,38(13):2100-2103.
[3]? Nickolas S,Kirstyn MK,Thomas C,et al. Impact of astandardized patient simulation on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perceived competency of the care of a patient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J].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2018,32(6):845-849.
[4]? 吳桂紅,馬靈亞,沈藕英,等.基于網絡醫療平臺的延續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31):148-151.
[5] 付美華,蕭志亮,鐘遠惠.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3):17-20.
[6] Michele F,Marco S,Brendon S,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bipolar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out dementi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216(1):6-15.
[7] 張彥,康茜,張利芬,等 . 微信隨訪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社區延續護理中的應用 [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1):154-156,160.
[8] 陳春蘭,葉銀燭,陳寶嫦 . 個案管理模式下的延續性護理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2):136-138.
[9] Tian SY,Tian DM. A water-stable Cu(II)-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 for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n schizophrenia by inhibiting over-activity of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J].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2020,32(6):365-372.
[10] 楊俏平,潘錦環,徐彩霞,等 . 個性化延續護理對康復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覺察壓力與復發的影響 [J]. 中國民康醫學,2019,31(13):1-3.
[11] 黃小華,張偉娟,夏志敏,等 . 醫院 - 家庭延續護理對出院后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和心理狀態的影響 [J]. 中國當代醫藥,2019,26(27):238-240.
[12] 鄭梅,何縣利,雷玲玲 . 探討采用延續性護理方法改善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生活質量的效果 [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7):910-912.
[13] 金全香,錢瑞蓮,張燕紅,等 . 延續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 [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36):4089-4090,4091.
[14] 陳宏美,楊桂君,史鵬達,等 . 個性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J]. 河北醫藥,2017,39(14):2224-2226.
[15] 夏玉蘭,韋用蘭,李雪,等 . 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實施醫院 - 家庭延續護理的臨床效果 [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2):290-293.
(收稿日期: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