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萍 吳美姣 金燦



摘要:一名七年級女生因遭受校園欺凌軟暴力出現了易怒、焦慮、急躁、抑郁等癥狀,輔導教師運用沙盤游戲療法,引導她用沙具和沙箱構建出與自己內心世界相對應的“沙世界”,發現自己的困擾,重建認知,宣泄情緒。經過一個月的心理輔導及家校共同干預,該女生的焦慮水平明顯下降,人際關系得到了改善,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校園欺凌軟暴力;沙盤游戲療法;家校共育;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5-0046-03
一、個案概況
小Y,女,13歲,漢族,七年級學生,家中長女。
父親是醫生,平時比較忙,與孩子相處時間少,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母親是初中教師兼班主任,平時工作很忙,還要照顧小Y與其妹妹,對小Y管教嚴格,對其學業上的要求較高。母親平時教育小Y的時候以批評為主,并常常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小Y對此深感不服,常與母親發生爭吵,但基本可控。
身體健康,無重大軀體疾病史,體態正常,發育良好,沒有神經癥性障礙和人格障礙,家族中其他人無精神病史;容易緊張、焦慮,偶爾無緣無故頭暈、肚子痛,多次拿美工刀割手臂。
小Y四年級時由農村轉入城區某校就讀,轉學后,上課不積極,學習熱情降低;社會交往情況較差,在班級里沒有要好的朋友,常常被同學孤立和詆毀;情緒低落,易怒,急躁,會因為一點兒小事與同學產生摩擦。
個人陳述:我特別害怕老師提問,害怕到發抖,我怕我答不出來同學們會嘲笑我。我也很害怕考試,擔心自己考不好被媽媽批評、被同學嘲笑。我經常感覺有人在背后說我的壞話,說我是老師的孩子成績還不好,說因為我是老師的孩子才當上班干部,說我家里很窮。班里有幾個女生特別看不起我,她們經常嘲笑我,還拉攏其他同學不和我玩。我覺得很無助,難道家里不是很有錢、成績不好就不能交朋友嗎?我晚上睡覺之前經常會想這些事情,這兩個星期凌晨三四點才睡著。實在難過的時候,我就用刀割自己的手臂,媽媽發現后把刀沒收了。我去看過心理醫生,醫生說我有一點兒抑郁,沒到達心理疾病的程度,建議我做心理輔導。
二、問題評估
(一)校園欺凌行為評估
采用由挪威著名心理學家Dan Olweus編制的、我國學者張文新等修訂的欺凌問卷(Bully / Victim Questionnaire),在受欺凌類型6個題目中任何一個題目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即一個月被欺負兩三次),就可以被視為受欺凌者。問卷結果顯示,小Y屬于排除肢體接觸的校園欺凌軟暴力中的被欺負者。
(二)心理狀態評估
來訪者軀體醫學檢查正常,可以排除器官性的病變。來訪者出現的情緒低落、不滿、厭煩、焦慮等不良情緒,與人際沖突與學業壓力等現實因素有關,可排除精神病性的情緒障礙。來訪者的不良情緒狀態不在可控范圍之內,出現時間間斷超過兩個月,而且其不良情緒已泛化到其他方面,影響到學習和生活,據此,初步確定為嚴重心理問題。
對來訪者進行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量表是在日本鈴本清等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的基礎上由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修訂而成的,也稱作“一般性焦慮測驗(GAT)”,是用于測量中小學生一般性焦慮即慢性焦慮的一個較好的量表,也可用于綜合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測驗根據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的預警通用標準進行預警,8分以上預警篩查。測驗結果表明,小Y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和身體癥狀都處于預警狀態。
三、歸因分析
小Y的不良情緒狀態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造成:
生物學因素。小Y正處于青春期早期,生理上的發育與心理上的波動使得她的情緒敏感、沖動、起伏大。
家庭因素。小Y的父親對其關注和管教較少;母親對其學業上的關注過多,要求過高。
自身因素。小Y年齡雖小,但聰敏早慧、大大咧咧,說話做事較為沖動,有時候說話不經過大腦,容易得罪人。
社會因素。校內同學關系不良導致她在學校得不到良性的支持,同學的語言暴力讓她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她的內心孤獨、敏感、自卑,對同學既有強烈的怨恨和不滿,又有強烈的期待和依賴。
四、制定與實施輔導方案
(一)輔導目標
具體目標:糾正小Y的認知偏差,調整不良情緒,緩解校園欺凌軟暴力對其身心的影響,改善人際關系。
最終目標:增強小Y被愛的感受,讓她意識到自己很幸福,父母很愛她,也有同學關心她,促使她身心健康發展、人格完善。
(二)輔導方法
對小Y的輔導主要采用沙盤游戲療法(也稱“沙盤療法”)。沙盤游戲療法是指在咨詢師的陪伴下,來訪者從沙具架上自由挑選沙具,擺放在盛有細沙的沙盤里,進行自我表現的一種心理療法。
卡爾夫是沙盤游戲療法的創始人,卡爾夫沿用榮格的理念提出了沙盤游戲療法的基本假設:人內心存在著朝向整合和治愈的基本內驅力。沙盤游戲療法作為一種自然的治療形態,向來訪者提供了一個以象征形式表達內部世界的處所,將個體內心與外部日常生活相連接。這種象征游戲創造了無意識與意識的對話,使來訪者產生調和與整合的心象,成為一個平穩一致、意識與無意識整合的全新個體。
(三)輔導過程
1.親切交談,建立關系
沙盤游戲療法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為來訪者營造一個接納、信賴、溫暖和安全的制作環境。小Y在班級心理委員的陪伴下來到心理輔導室后,我親切地接待了兩人,并向她們詳細介紹了心理輔導的一般原則,對心理委員表達感謝,請其離開,之后對小Y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
我認真傾聽小Y的陳述,鼓勵她開口說出自己的問題。在輔導過程中,小Y情緒較為低落,不斷流淚,我給了她一個擁抱,并用紙巾幫她擦去眼淚,引導她使用呼吸放松法讓自己放松下來。
2.以沙為媒,陪伴成長
采用沙盤游戲療法,我作為陪伴者,在小Y制作沙盤作品的過程中,盡量減少言語交流,對她的作品不輕易評價,做好記錄,以便她制作完成后交流談論。
小Y給自己的第一次沙盤作品取名為“邪惡”(見圖1)。她解說道:“這里是地獄,囚禁著邪惡之靈,他們正接受著靈魂的審判:有的被綁在十字架上面,有的斷了頭,還有幾個看起來人模人樣,其實干了很多壞事,他們到處散播謠言,對別人惡語相向,因此也下了地獄。”
我問小Y這個作品和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相似之處,她說她希望那些造謠的人、詆毀她的人都下地獄。小Y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和委屈,說著說著哭了起來,哭完后說自己輕松了很多。
之后,我們繼續討論她的作品。
“這把梯子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這是一把通向天堂的梯子,這里的人也不全是壞的,有的人只是不知道自己做了傷人的事,他們可能會變好。”
“那你覺得這樣的人能不能被原諒呢?”
“如果他們愿意改變是可以原諒的。”
“你說身邊的同學都在說你的壞話、排擠你,是全部嗎?”
“我夸張了,也有幾個對我挺好的。”
3.重建認知,家校助力
小Y的第二次沙盤作品叫作“兩面”(見圖2),從布局來看,小Y的內心世界已經有陽光照進來;第三次沙盤作品叫作“心靈的港灣”(見圖3),她給自己做了一個港灣,用來抵抗世界的邪惡。經過第三、第四次輔導,小Y矯正了自己的不合理認知,覺得這個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也感受到了同學的關心。她的情緒也有了很大變化,從情緒崩潰到逐漸平靜下來。
在征得小Y同意后,我與小Y的父母及班主任進行了一次面談。小Y媽媽說發現小Y割手之后就意識到她心理上有些問題,慢慢降低了對她學業上的要求,但還是不知道該如何與她溝通。在我的建議下,爸爸堅持早上給小Y留關心的紙條,晚自習下課主動接她回家;周末,媽媽帶小Y一起騎自行車,增加運動量。
班主任主動關心小Y,安排陽光樂觀的班委與她做同桌;在班里開展了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班會課,引導學生們和睦相處。
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月后,小Y的情緒狀態和學習狀態有了較大的改變。
五、輔導效果評價
來訪者感受:我現對那幾個傷害過我的人沒那么恨了,他們也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壞,他們在變好,我也在變好;我平靜了許多,沒那么愛發脾氣了;我很感謝這一路陪我走過來的那幾個同學;我爸媽真的很愛我,平時那么忙對我還那么用心;心理輔導讓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人評價:科任教師反映,小Y上課積極了;學生反映,小Y脾氣變好了,不再像個定時炸彈那樣一引就爆了。
六、輔導總結
沙盤作為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常見的用具,具有獨特的優勢。借助沙盤游戲療法,輔導教師能較快地幫助來訪者探索、梳理內心世界,發現潛在問題;來訪者在輔導教師的陪伴下,能夠激發自身潛能,主動解決自身的困惑和問題。本次輔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沙盤游戲療法的巧妙運用,還取決于來訪者對輔導教師的信任和接納,以及家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日昇. 箱庭療法在心理臨床中的應用與發展[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Z1):45-52.
[2]陳順森. 箱庭療法——一種特別適用于學校心理咨詢的方法[J]. 科技信息,2011(29):205,228.
[3]申荷永,陳侃,高嵐. 沙盤游戲治療的歷史與理論[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2):124-128.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