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羽
中國經濟增長,國民的理財意識開始覺醒,一些理財產品收益頗豐,使不少人盲目將閑置資金放進投資理財的“籃子”里。但一些投資者缺少基本的金融知識,對投資的風險認識也不足,極有可能因貪圖一時的收益而不慎掉入坑中。近日,記者采訪了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業務主任蘇牧青和檢察官陳秋賢,他們結合辦案經驗,分析了目前投資理財的一些亂象,并介紹了相關的“避坑”方法。
理財產品可以分為銀行發行類產品和代銷型產品。一般情況下,代銷型理財產品需要支行推薦到分行,再報至總行,由總行專門的部門或委員會對代銷人的資質和項目進行審查,通過后才能進入代銷產品的名單。而“飛單”,是指沒有通過前述報批程序而由銀行的支行等一線機構員工私下售賣的理財產品。個別銀行存在“飛單”的現象,“飛單”可能暗藏著很大的風險。
蘇牧青介紹說,投資者比較相信熟悉的銷售人員或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銷售人員,但個別銀行工作人員正是利用投資者對其身份的信任,去銷售不屬于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傭金提成。對于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風控的保護,風險系數就會很高。他提醒廣大投資者,在簽相關合同的時候,一定要逐條細看,看清合同的主體,如果合同主體不是銀行,而是投資公司、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則要謹慎對待。同時,對于合同上的收益風險提示、責任條款等也要留心。
蘇牧青表示,近幾年來,披著私募基金外衣向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的現象也比較常見。這類騙局的迷惑性在于投資者接觸到的可能是正規的私募基金持牌人。這些持牌人在拿到牌照后,銷售的產品可能都是有正規銀行托管的,且有一套完整的備案程序,產品在相關的網站上也都可以查得到。但從用途來看,這些資金被用于借新還舊,或是用于其他的投資項目。對于這些打著私募基金的旗號設下的騙局,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辨別呢?蘇牧青說,這些產品一般是有固定收益的,雖然在合同上與投資者約定的是預期收益,但往往是按固定收益進行兌付的。正常情況下,做一個項目是有盈虧的,產品的收益當然也應該是有浮動的,對于固定收益兌付這樣的異常情況,投資者須引起警惕。
陳秋賢補充道,投資私募基金是有投資門檻的,只有合格的投資人才能購買。一些普通投資者看到一些打著私募基金旗號的產品利息較高,往往就會心動。而且還會有“拼單”的現象,一些人可能達不到投資門檻,業務員就會誘導他們和其他人進行“拼單”,這是對自己的財產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辦理金融類案件的過程中,檢察官發現,投資人的年齡集中在40歲至70歲這一區間。有些老年人可能會將自己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甚至是治病錢都投進去。蘇牧青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渠道的時候,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要有充分的預估,在對風險的預判能力不足,或缺乏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應量力而行。
期貨是一種保證金交易,且期貨市場是一個帶有杠桿的市場,即期貨配資公司在客戶原有資金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墊付資金給客戶使用。當漲跌幅超出了保證金的范圍,就要追加保證金或面臨被強行平倉。可以說,期貨的金融屬性非常明顯,高利潤對應高風險。所以,按照規定,開展期貨業務須經證監會核準,取得相應的業務資格。
期貨投資者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如年齡、資金和技術面的分析能力。對于一些投資者而言,可能并不滿足相關條件。在投資門檻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會肆意招攬普通投資者,身陷騙局的老百姓將面臨血本無歸的結局。
記者注意到,在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王某等人非法經營期貨案中,就有投資者損失近百萬元。在王某等人非法經營期貨案中,王某與他人聯手以撥打電話、邀請聽直播課等方式,招攬客戶在某境外期貨交易平臺注冊開戶進行各類期貨產品的交易,賺取手續費。蘇牧青介紹,該案中的業務員冒充某證券公司員工,在交流過程中以介紹炒股經驗為由,將被害者拉入微信群或直播間聽“老師”講課。而這些“老師”往往會以“近期股票行情不好”為切入點,介紹各類期貨產品,將一些“股民”的視線吸引到期貨市場上。業務員介紹的境外交易平臺在國內是沒有經營資格的,所謂的“老師”也只是剛接觸金融領域幾個月、只知道幾個金融專業名詞的人,既不知道投資理論,也看不懂市場行情。但他們的話術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對期貨市場不夠了解,極易上當受騙。
蘇牧青還介紹,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做的是“模擬盤”,與境外期貨交易所的資金盤并不對接。他們隨便釋放一些信號,讓投資者自己去交易。不法分子其實并沒有內部消息,所謂的投資利好只是忽悠人的話術,只要投資者開戶并交易,他們便可以賺取交易中產生的手續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法期貨的騙局與“殺豬盤”也有相似之處。對中老年女性,與其對接的都是小伙子;對中老年男性,與其對接的都是小姑娘——以便引誘被害者在股票市場“割肉”,把錢投進所謂“前景良好”的期貨市場。
蘇牧青表示,大多數被害者在股票市場有過一定虧損,并急于想通過新的投資途徑去彌補自己的損失,或賺取更大的利潤。正是這種以小博大的賭徒心態,讓投資者最終血本無歸。
墊資過橋是一種短期資金的融通,時間以6個月為限,是一種與長期資金相對接的資金。銀行貸款墊資過橋,就屬于這種短期資金拆借融資。一些借款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后,在借款合同即將到期的情況下,借款人向一些從事民間借貸的公司或個人尋求借款歸還銀行,銀行再予以續貸。
當下,一些人打著拿錢為銀行辦理過橋業務的旗號,幫助社會公眾進行“財富管理”,但到最后,這些資金大部分都用于兌付借款利息和肆意揮霍。陳秋賢告訴記者,這類墊資過橋的騙局往往會以高息高回報為誘餌,一步步引誘被害者上鉤。有些不法分子3個月兌付一次,前期都能兌付,但到了后期就會出現不能兌付的情況,甚至會直接卷款逃跑。
陳秋賢還表示,還有人會以投資養老院、現代農場或工廠的噱頭吸收資金。這種類型的“財富管理”,有的發起人本意以騙取老百姓的財產為目的,一般會認定其為詐騙,也有人確有部分資金投資于項目中,只是因為投資比較武斷,加上高額的返息、租賃辦公場所、雇傭業務員等開支較高,最后無法收回成本,一般會認定其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在這類騙局中,老年人上當的情況較多,究其原因:一是所謂的項目通常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推廣的,比如鄰居和朋友介紹等;二是其允諾的回報較高,前期能夠返本付息,有人覺得前期拿到利息就沒有問題,但所有的騙局都是盯牢你的“最后一筆錢”——本金。在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張某某集資詐騙案中,張某某伙同他人虛構某模具公司擴大生產,向200余名被害人集資,許諾周息6%或年息18%~24%的高額回報,誘騙被害人前往門店簽訂借款合同并支付投資款。

賭徒心態讓投資者最終血本無歸
據了解,還有一些所謂的投資理財,甚至套入了傳銷的模式。蘇牧青向記者介紹道,前幾年,一些“微信商城”會引誘公眾注冊,并宣稱“拉人頭”可以返積分,積分可以在“商城”進行消費,背后的邏輯和傳銷有一定相似性。近幾年,這種“拉人頭”的形式變成了返虛擬貨幣的形式,宣稱虛擬貨幣可以保值增值,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
民眾關注投資理財并不是一件壞事。重要的是,投資者需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養。在投資理財前,需要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識,包括宏觀的金融政策、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的經營情況等,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風險評估,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