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娟 王東香


關鍵詞:無創呼吸機;通氣模式
【中圖分類號】 ?R56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慢阻肺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通常會還合并較多的并發癥,例如呼吸衰竭、氣胸、睡眠呼吸障礙等。當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時,通氣功能嚴重受損、呼吸不暢、呼吸困難,通常需采用通氣治療[1]。本文就對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以下為全部研究內容。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研究資料來自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人數: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39例/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齡39~77歲、平均(57.4±4.8)歲,慢阻肺病程2~7年、平均(4.0±1.8)年。研究組患者男21例、女18例,年齡42~78歲、平均(56.8±4.1)歲,慢阻肺病程2~9年、平均(4.5±1.5)年。基線資料兩組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基礎治療措施保持一致標準,包括藥物干預及生活干預等。治療儀器均使用同一廠商(蘇州凱迪泰醫學科技)、同一型號(Flexo ST30)的無創呼吸機。然后兩組僅在呼吸機治療模式上有所區別。
其中研究組為:適應性支持通氣模式,該模式下護理人員定時觀察呼吸機參數情況,并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對通氣百分比給予調節,一般為30min/次,患者血氣指標變化快則15min/次。該模式呼吸機參數設置為:50%的氧濃度、100%的每分鐘通氣量百分比、3~5cmH2O的呼氣末正壓?;颊呙刻熘委?次,每次3h,療程為1周。
其中對照組為:自主呼吸與時間控制自動切換模式,首先調節呼吸機初始參數,氧濃度為40%~60%,初始吸氣壓為6cmH2O,初始呼氣正壓為4cmH2O,吸氣時間1s左右,呼氣時間2s左右。隨后根據患者情況調節呼吸時間,保證患者每分鐘呼吸頻率為12~16次。并增加呼吸氣壓,吸氣壓控制在20cmH2O,呼氣正壓為6cmH2O,患者每天的通氣治療一次性完成,每次6~10h,療程為1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首先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主要觀察患者相關治療指標,包括:治療前后的SpO2(血氧飽和度)、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CRP(血清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以及患者潮氣量、呼吸頻率。
(2)其次依據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6.0軟件處理樣本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分別以“x±s”“n(%)”形式表示,P<0.05表示具統計學差異意義。
2結果
2.1血氣指標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接近,治療后患者的SpO2、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兩項炎癥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2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5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皮膚異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38%,研究組患者出現1例皮膚異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6%,發生相比研究組顯著更低,P<0.05(x2=3.924,P=0.048)。
3討論
慢阻肺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疾病,該疾病患者常會合并呼吸衰竭、氣胸、睡眠呼吸障礙等并發癥,治療時以藥物干預、通氣治療、生活干預等綜合治療措施為主[2]。其中,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會存在呼吸頻率、氣血指標等的異常,無創呼吸機治療是其有效治療措施,該治療方式以人工氣道的建立與管理來改善患者呼吸情況、促進痰液引流、缺氧癥狀改善,并給予患者呼吸肌充分的休息,進而達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而在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過程中,治療模式的選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其中的傳統模式為自主呼吸與時間控制自動切換模式,該模式主要以患者的呼吸周期和通氣頻率來調整吸氣流量完成治療,但該模式切換呼吸模式時通常為突然改變,有些患者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導致出現人機不同步、吸氣流量過高、吸氣做功增加等現象,引發患者呼吸肌疲勞、應激反應或機體炎癥反應,影響預期療效。本次研究中應用的另一種治療模式為適應性支持通氣模式,該模式調節呼吸頻率、呼吸壓力的依據是患者的呼吸力學特征、流量變化情況等自主反饋,因此能將呼吸機各項指標控制在適合患者的范圍,在保證通氣量的情況下盡可能保持患者自主呼吸,盡可能給予患者接近生理狀態的呼吸形式,能夠規避換氣流程帶給患者的應激反應,人機協調性更好,減少患者呼吸做功,不良反應少。并且該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自主呼吸,這可進一步促進患者肺通氣功能改善,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本次研究對以上兩種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了深入探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pO2、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潮氣量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采用適應性支持通氣模式治療研究組血氣指標和炎癥情況得到更好改善,不良反應更少,臨床療效更好。
綜上可得結論: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無創呼吸機治療過程中應用適應性支持通氣模式可提高通氣治療效果,患者血氣指標和炎癥情況得到更好改善,不良反應更少,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金龍. 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的治療價值研究[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0(22):36.
石芳, 喬曉靜, 李芝靜,等. 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 2020,36(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