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君
摘要:益生菌可通過增強黏膜上皮屏障、調節免疫應答、與病原體競爭黏膜結合位點、產生抗菌物質來發揮抗真菌作用。多項研究發現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益生菌均有抗真菌作用,但目前益生菌治療口腔念珠菌病的臨床研究較少,益生菌防治口腔念珠菌病的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安全性方面,盡管現有的臨床試驗沒有發現風險增加的證據,但還需進一步探討益生菌治療口腔念珠菌病的安全性問題。
關鍵詞:益生菌,口腔念珠菌病
【中圖分類號】 ?R379.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益生菌是當以適當劑量攝入時,對宿主有益的活體微生物。口腔是胃腸道的起始部位,益生菌可維持口腔健康,在防治口腔念珠菌病中有很大的應用潛能。
1.益生菌的抗真菌機制[1]
益生菌可增強黏膜上皮屏障。益生菌可增強上皮緊密連接信號傳導相關基因的表達,可能預防細胞因子導致的上皮損傷,可以促進黏液的分泌,改善屏障功能并隔離病原體。
益生菌可調節免疫應答。在非特異性免疫中,宿主模式識別受體與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結合激發宿主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益生菌也可調節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益生菌可以與病原微生物競爭細胞表面的營養素和受體,從而防止它們黏附和在黏膜表面定植。乳酸桿菌可以降低白念珠菌對纖維及上皮細胞的黏附。
益生菌可以產生過氧化氫(H2O2)、有機酸、細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劑等抗菌物質來抑制病原體。嗜酸乳桿菌可以產生H2O2、表面活性劑來抑制病原體。唾液鏈球菌K12可以產生細菌素樣抑菌物質。
2.益生菌種類
目前已發現的具有抑制念珠菌的益生菌種類包括:乳酸桿菌類益生菌包括嗜酸乳桿菌、發酵乳桿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羅伊氏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雙歧桿菌類益生菌包括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等;鏈球菌類益生菌包括血鏈球菌、唾液鏈球菌等。乳酸桿菌是口腔正常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與病原菌競爭黏膜結合位點以及分泌抗菌物質等來抑制病原菌,維持口腔健康[1]。長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聯合應用可以顯著降低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檢出率[2]。體外動物模型研究證實唾液鏈球菌K12與白念珠菌共培養后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3]。
其他益生菌種類還包括枯草芽孢桿菌、糞腸球菌、口腔溶牙放線菌和黏性放線菌等。枯草芽孢桿菌可釋放一種廣譜抗真菌肽,媽咪愛(含有枯草芽孢桿菌)有助于提高鵝口瘡治愈率、預防復發[3]。
3.益生菌在口腔念珠菌病中的應用
口腔念珠菌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菌群失調相關性疾病。目前益生菌治療口腔念珠菌病的臨床研究較少。有研究發現長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的益生菌混合物在輔助制霉菌素治療口腔念珠菌病中有助于降低念珠菌檢出率[2]。在預防口腔念珠菌病方面,對易感口腔念珠菌病的老年人,鼠李糖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益生菌可以降低高念珠菌計數的風險[3,4]。在體外研究中,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發酵乳桿菌等均可降低小鼠口腔念珠菌計數[5],此外,唾液鏈球菌K12及熱滅活的糞腸球菌可以抑制白念珠菌的黏附,并顯著減少念珠菌檢出量[3, 6]。然而,有研究發現應用鼠李糖乳桿菌后的念珠菌水平未顯著降低、高念珠菌計數患者未顯著減少[5]。因此,益生菌防治口腔念珠菌病的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益生菌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理論上,益生菌可能導致全身感染、有害的代謝活動、易感個體過度免疫刺激和基因轉移四種副作用。WHO關于益生菌的使用指南中指出,使用任何種類的益生菌均需先進行安全性評估,主要包括該菌的感染性、代謝產物、在免疫力低下的動物模型中的副作用及其在人類中使用的不良事件等[5]。盡管現有的臨床試驗沒有發現風險增加的證據,但目前的文獻還不足以回答益生菌安全性這個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益生菌治療口腔念珠菌病的安全性問題。
參考文獻:
[1]趙丹,譚俊,錢志祥. 益生菌與抗菌治療[J]. 中國抗生素雜志,2018,43(8):996-1003.
[2] Li D, Li Q, Liu 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dida-associated stomatitis[J]. Mycoses, 2014,57(3):141-146.
[3]趙琛,華紅,閆志敏. 益生菌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的研究進展[J]. 口腔醫學研究,2016,32(4):418-420.
[4] Kraft-Bodi E, Jorgensen M R, Keller M K, et al. Effect of Probiotic Bacteria on Oral Candida in Frail Elderly[J]. J Dent Res, 2015,94(9 Suppl):181S-186S.
[5]李佳桐,周學東,徐欣,等. 益生菌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 口腔疾病防治,2019,27(9):598-602.
[6] Ishijima S A, Hayama K, Ninomiya K, et al. Protection of mice from oral Candidiasis by heat-killed enterococcus faecalis, possibly through its direct binding to Candida albicans[J]. Med Mycol J, 2014,55(1):E9-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