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偉 范從華

關鍵詞:急診科;卒中中心;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救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系統臨床常見病癥,具有社會危害高、患者致殘風險大的特點。臨床通常通過維持生命體征及并發癥進行治療,具體包括對于血壓、血糖的管理,通氣支持,防止感染等內容,臨床上有部分患者接受過溶栓治療,但受不規范的治療流程、缺少綠色通道等現實因素,患者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致使加重病情,增加病程長度[1]。通過建立急診科卒中中心,設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綠色通道,規范診治流程,從而更好地提高溶栓率,促進患者恢復,實現更為有效的治療和救治。本文旨在探究急診科設立卒中中心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效果影響情況,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卒中中心成立先后順序收治情況分為觀察組(規范化卒中急診護理)和對照組(常規急診護理),各40例。
對照組:男女人數:20:20,年齡51~81(63.9±4.1)歲。觀察組:男女人數:23:17,年齡50~84(65.8±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病,病程不超過3天,受累側肢體肌力≤3級。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②心、肺、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診護理,具體包括:患者入院后經由搶救室或診室就診,按掛號、就診、開單、繳費、細化檢查等常規流程進行,通過CT掃描確定病癥,專科醫生會診評估后,進行溶栓治療,收治住院。
觀察組:采用規范化卒中急診流程護理,具體包括:①卒中中心設立后,制訂規范化卒中急診護理流程,針對急診護士開展專業培訓;②急診護士對患者做快速評估,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診到搶救室卒中床位,立刻開啟卒中綠色通道,時間少于5分鐘;③搶救室護士立立刻告知急診醫生及專科醫生,做好必要的心電監測、癥狀觀測、呼吸道護理、建立靜脈通路采集血樣標本、細化有關檢查、陪伴患者進行CT掃描;④進行CT掃描后要進行靜脈溶栓的患者,應立刻轉送到卒中單元開展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溶栓情況、治療效果、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接受治療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5.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述,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溶栓情況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有11例可進行溶栓治療,9例進行溶栓治療;對照組有10例可進行溶栓治療,4例進行溶栓治療。觀察組(82.5%)溶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37.5%),P<0.05。觀察組[32(80.00)]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19(47.50)],P<0.05。
2.2 兩組患者接診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接受治療時間對比
觀察組接診至確診的時間、確診至接受治療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詳情見表1。
3 討論
常規護理流程涉及掛號、就診、繳費等眾多環節,難以快速展開搶救。設立卒中中心后,開展規范化卒中急救護理流程,進一步完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前的護理工作,降低院內延遲[2],相關人員最大限度提升評估分流患者速度,有助于患者盡早獲得對癥治療,提升預后效果。設立卒中中心的標準化護理流程,預檢護士在接診疑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后可立刻開啟卒中綠色通道,進入搶救室卒中單元,避免掛號等環節時間浪費[3]。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82.5%)溶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37.5%),P<0.05;觀察組[32(80.00)]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19(47.50)],P<0.05;觀察組接診至確診的時間、確診至接受治療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急診科設立卒中中心有助于提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效果,提高患者溶栓率,提升治療效果,在接診至確診的時間、確診至接受治療的時間更為快速,有利于促進患者的恢復,臨床具有借鑒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萇海華,王威,黃錕,廖園莉,錢衛.急診科設立卒中中心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9,36(02):192-195.
[2]沈雪芳,張遠尚.卒中中心建立后的規范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01):118-120.
[3]王麗娟,王楠.院內外急救模式靜脈溶栓救治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評估[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8,39(1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