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傳嶺

關鍵詞:盆腔腫瘤;錐形束CT;放射治療;擺位
【中圖分類號】 ?S857.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在醫療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放射治療方法逐漸被應用于惡性腫瘤疾病治療中,其有助于患者腫瘤疾病治愈率及局部空置率提高,同時,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盆腔腫瘤治療過程中,采用放射療法能夠對腫瘤細胞增生有效抑制,適當增加生存時間。放射治療成功的重點在于準確放療,向病變靶區集中放射線劑量,能夠盡量保護病灶及其周圍組織[1]。但是由于盆腔中包含直腸、小腸等,而且每位患者充盈狀況、腸管蠕動狀況等不同,進而引起擺放誤差。臨床應用過程中,如果患者體位擺放不合理,除導致放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外,也會損傷病灶周圍正常組織器官,導致諸多并發癥的發生,有些甚至導致患者原有疾病加重。因此,應加強對體擺放誤差減小的關注。錐形束CT是一種全新的掃描技術,除了可以整合直線加速器外,能夠利用機架旋轉,獲取重建圖像,對于精準放療有利。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錐形束CT在盆腔腫瘤放射治療擺位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文所選68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接收的采取放射治療的盆腔腫瘤患者,時間為2021年5月-2022年1月,分組基于隨機數字表法,每組各34例;對照組:20例女,14例男;最小年齡38歲,最大年齡56歲,均值(45.32±2.14)歲;觀察組:18例女,16例男;最小年齡39歲,最大年齡54歲,均值(45.29±2.23)歲;一般資料方面,兩組差異較小(P>0.05)。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磁共振、CT等檢查明確診斷為盆腔腫瘤;②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③卡氏功能狀態評分超過80分;排除標準:①合并器質性病變;②哺乳期婦女、妊娠期婦女;③合并其它合并腫瘤;④精神異常;⑤存在多個靶區;⑥中途選擇退出;⑦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或者先天性心臟病。
1.2 方法
兩組均選擇仰臥體位,平躺于固定板上,上舉雙臂,定位桿握住,然后通過熱塑料體模固定,采用螺旋CT模擬機實施模擬定位、軸位掃描,然后在三維激光燈的輔助下于患者前方、雙側標記三維方向參考點,同時貼好鉛點。管電流與管電壓分別設置為120mA與120kV,盆腔掃描層厚調節為5mm,層間距為3mm,頭頸肩部位掃描厚度設置為3mm,根據腫瘤大小和部位明確掃描范圍,先實施平掃,然后進行增強掃描。完成掃描后,向系統上傳數據,方便放療師對靶區及危及器官組織進行勾畫,然后交由物理師根據靶區大小形狀設計方案,明確腫瘤靶區中心,通過模擬機對治療中心進行校準,明確治療體位坐標。
對照組:設計計劃為兩個機載影像(OBI正側位平片擺位野。第一次放療前,復位移到等中心點,采用瓦里安速銳直線加速器獲取數字化X線攝影正側位片,重建系統生成的數字影像與數字化X線攝影正側位片,然后進行二維2D/2Dmatch,采用OBI系統圖像及靶中心區域實施匹配,獲得擺位誤差。
觀察組:設計的計劃為定位時1個CBCT擺位野,第一次放療前,復位移到等中心點,掃描方法選擇半束模式,掃描視野45mm,時間與矩陣為25ms與5125*5125,頭頸部旋轉角度為200°,其他位置旋轉比整圈略大,獲取CBCT圖像。獲取TPS與CT圖像的定位時CT圖像,然后實施3Dmatch,采用OBI系統軟件中自動匹配工程,取得CBCT圖像中三維匹配框,對比其與計劃的CT圖像三維體積,從而獲得擺位誤差。
1.3 觀察指標
觀察擺位誤差。根據治療計劃涉及的照射中心作為比較參考點,X、Y、Z分別指的是左右方向位移、頭腳方向位移、前后方向位移,將三方向線性位移大小準確記錄下來。擺位偏差指的是移位≤0.5cm。擺位誤差=系統誤差(均數)±隨機誤差(標準差)。觀察放射治療適形指數[2]。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研究數據,(±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2 結果
2.1 兩組擺位誤差比較
觀察組比對照組X軸平移、Y軸平移及Z軸平移擺位誤差小,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盆腔腫瘤是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腫瘤疾病,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常見盆腔腫瘤有卵巢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及直腸癌等,臨床癥狀主要是盆腔腫塊,疾病發現相對隱匿,隨著疾病的發展,病情越來越嚴重,不僅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也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因此,及早診斷并為其提供針對性治療方法特別重要,其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控制疾病的發展,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當前,關于盆腔腫瘤疾病的治療以放射療法為主,其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盡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但是,放射治療期間,體位擺放誤差較為明顯,使得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而且對于治療人員明確放射部位不利,影響整體放射治療效果,有些甚至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響,導致其原有疾病病情加重。因此,臨床工作人員應加強對放射治療患者體位擺放的關注,促進CT掃描準確性的提高。
盡管二維擺位驗證時間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成像,但是其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體厚、影像重疊等,導致圖像準確性受到影響,照射劑量增加等[3]。同時,該模式盡可以對相對顯著的骨性標志進行分析,針對軟組織等,識別能力較低。因此,二維擺位模式對放射治療盆腔腫瘤時,擺位驗證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X軸平移、Y軸平移及Z軸平移擺位誤差小,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見,盆腔腫瘤放射治療期間,CBCT的應用有助于擺位誤差減小。原因如下:CBCT檢查過程中,具有較高的X線利用率,僅需要旋轉360°,便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重建所需所有原始數據。同時,該數據獲取方法與CBCT各向同性空間分辨力有利,采用該能力CBCT能夠準確分辨盆腔軟組織結構,同時,將盆腔軟組織詳細變化等清楚的顯示出來。相比于二維平片炎癥,CBCT掃描優勢更加顯著。除此之外,CBCT檢查方法能夠快速整合加速器,將影像處理系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通過軟組織、自動配準及骨性配準模式促進骨性解剖誤差和靶區軟組織變化狀況進行分析,從而對誤差及時糾正。研究結果顯示,適形指數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見,CBCT有助于盆腔腫瘤放射適形性提高,原因如下:CBCT可以通過對腫瘤靶區外擴范圍實行劑量的計算進行驗證,通過調整配準方法從而獲得相對理想的劑量引導及圖像引導的雙重功能,促進治療精度的提高。
在醫療水平日益提高、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放射治療技術越來越高,特別是放射治療期間擺位誤差的控制,其有助于誤差控制水平提高。擺位誤差控制水平影響著放射治療效果,如果擺位誤差偏大,則會降低治療效果,檢查工作人員并不能降低圖像誤差,治療人員無法對放射治療部位合理把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要想增強機體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需要盡量減小擺位誤差,促進靶區精確度的提高。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誤差更小,由此可見,通過匹配錐形束CT與計劃圖像,能夠及時糾正擺位誤差,盡量減小擺位誤差,但是并不能將擺位誤差消除[4]。但是,擺位誤差除了與掃描技術及掃描儀器有關外,也與外界因素存在緊密聯系,例如體重、膀胱充盈等,以上均是不可控因素,所以,如果上述因素不解決,則無法將擺位誤差全部消除。需要盡可能減小旋轉方向及平移方向等,從機體前后、頭腳部等方位盡量減小,必要時,檢查前,指導患者排尿,并喝足量的水。檢查時,應用CT機對盆腔進行掃描,特別是可疑區域,將靶區準確標記出來,獲得CT計劃圖像,最后取得錐形束CT圖像。準確匹配錐形束CT圖像與CT計劃圖像,完成匹配后,對兩者誤差仔細觀察,并記錄。針對存在顯著誤差的患者,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進行調整,然后重新檢測,直到誤差處于正常范圍內[5]。但是,調整期間,需要對是否過度糾正進行判斷。正方向誤差與負方向誤差絕對值兩者相差較小,其屬于過度糾正的表現。檢查過程中,檢查人員應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盡量防止過度糾正的出現,同時,將誤差糾正工作做好,最大程度的減小擺位誤差,降低放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靶區精準度的提高。同時,后期治療期間,以患者體重改變狀況為依據,對放射治療的靶區適當調節,同時以誤差值為依據,對靶區外放計量值進行計算,以便全面治療腫瘤的邊界[6]。近年,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錐形束CT被廣泛應用于放射治療中,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其作用原理如下:X線發生器通過低射量圍繞投照體作環形DR。相比于螺旋CT,錐形束CT能夠在二維圖像的基礎上形成三維圖像,優點如下:首先,其具有較低的射線量;其次,其應用范圍較廣;再次,該方法可以在軸位上獲得清楚的圖像;最后,價格低,能夠被患者更容易接受。經本次研究發現,錐形束CT對于盆腔腫瘤治療期間體位擺放誤差的糾正有利。
總而言之,盆腔腫瘤放射治療過程中,錐形束CT應用效果明顯,其有助于患者擺位誤差減小,盡量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海濤,周繼丹,曾露,葉程偉,鐘仁明. 光學表面成像引導熱塑模固定盆腔腫瘤放射治療的臨床可行性研究[J]. 華西醫學,2021,36(3):391-395.
[2]趙豐雨,杜德成. 錐形束CT用于盆腔腫瘤放射治療擺位中的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1,5(4):225-226.
[3]俞雅,許青,韓序,任珺,袁曉倩,胡軼雯. 錐形束CT圖像引導在盆腔腫瘤患者調強放射治療中位置誤差測定的應用分析[J]. 中國醫學裝備,2020,17(12):48-51.
[4]付曹飛. 錐形束CT引導下盆腔腫瘤在六維床上不同固定體位的擺位誤差及靶區外放邊界[J]. 醫療裝備,2020,33(19):1-2.
[5]陳亞雄,王一鳴,孔繁忠,何漢斌,陳才偉. CBCT用于50例盆腔惡性腫瘤放療擺位誤差的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18):1382-1386.
[6]鄭倩,方明明,芮燕英,吉維,吳文斌. 千伏級錐形束CT技術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10):2202-2205.